爐包

爐包

爐包歷史悠久,風靡城鄉。始於清代年間,在民國時期有著獨特意義的形勢盛行,用來走親訪友的禮物送給朋友,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位於縣城南河灣的林三爐包,更是名冠城鄉。其特點是包子又白又大,皮面暄軟,內陷飽滿,味道鮮美,掛漿講究,火候獨到,嘎渣焦脆,油香四溢。高密爐包用料講究,以鮮豬肉、鮮韭菜、鮮白菜和上好的精麵粉為主料,以海米、木耳及各種調料為輔料,精心加工而成。解放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密爐包已遍及城鄉,成為高密人民的大眾食品。

基本信息

簡要介紹

魯西南地區稱之為 ——水煎包

爐包爐包

其狀扁圓,上下呈金黃色,外酥里鮮,口感甚佳,因其餡不同,分為羊肉、豬肉、素菜水煎包多種,其餡無論是葷素均加蔥、姜、五香粉、香油、細鹽調製,皮為小麥粉面發酵,將包子放入平底鍋內少許時間,再加面水,後澆香油,翻一遍出鍋即成,成為人民深受歡迎的食品。

各縣市均有從事此業者,生意甚好,很受當地居民及旅遊者的歡迎。其形狀根據各商家不同,水煎包形狀和大小有異,形狀如柿餅的,上下有呈金黃香脆的紙狀面片,外酥里鮮,口感甚佳。因其餡不同可為素菜、羊肉、牛肉、豬肉多種。調餡主要是求鮮,當日調餡,當日做完,肉或素菜加蔥、姜、五香粉、香油、鹽調製。

餡是一方面,用火、用油、用面也是重要因素。包子皮為發麵皮,太老太嫩都會影響包子的質量,包子皮如果是死面的,那就成為在膠東一種叫做鍋貼的小吃了。在特製的平底鍋內刷上底油,油不宜過多或過少,把包好的包子依次順序放入鍋內,加一定數量的稀面水,蓋上鍋蓋大火煎到水乾,然後逐個將包子翻個,至雙面焦黃淋上香油即成,其中點水也叫“下汗”,火候尤為重要。總之,要做到油清、面白、餡鮮。

水煎包屬於大眾風味的小吃,物美價廉,製作方面不受四季影響,它一直是當地暢銷的地方風味小吃。在曹縣大街小巷,路邊攤點都可以吃到正宗的水煎包。

爐包來歷

楚漢相爭的時候,韓信領兵在高密一帶打架,某一天比較急,廚師做好的包子來不及蒸,就只好放鍋里煎一煎,當然煎的方法是現在高密爐包的方法,不是把吃剩下的包子煎成煎包的那種做法!韓信吃起來很不錯,於是就在當地把爐包的做法傳下來了!

材料

精粉500克,豬肉250克,大蔥125克,酵面200克,醬油50克,香油50克,食油100克,白菜700克,精鹽、鹼面、調料面、薑末、清水適量。

製作方法

爐包爐包
1.將麵粉與酵面兌好加入溫水和成麵團,再鹼水揉勻稍餳上案,揪成40個小塊,逐個擀成小圓片。

2.把肉剁碎,放入醬油、精鹽煨起,再將切碎的姜、蔥與調料面一起放入肉里拌好,然後再放上剁碎,壓出水分的白菜及香油,拌勻成餡。

3.用皮包上餡成大圓餃子,俗稱扁食,似相公帽擺放在刷勻油的深底的鏊子上(專用鏊子),擺滿為止,淋入食油50克,蓋上蓋煎5分鐘,再倒入800克白麵湯清水內兌入少許麵粉攪成麵湯,再蓋住煎燜使之變成蒸氣傳熱燜熟,再淋入50克食油,再蓋住燜煎5分鐘。底部呈焦黃色時,用鏟將四周與鏊底分離,大翻鏊,離火即成。食用時用小鏟鏟人盤內即可。

特點

底色金黃,焦脆,餡濃香可口,色香味俱佳,百吃不厭。

大眾點評

爐包爐包

隨著人們物質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飲食文化的要求越練越高。高密爐包也面臨著不斷提高質量和發光大的問題。儘管高密市採取了一些積極措施,由市文化部門、市工商聯、市衛生防疫站共同組織人員,加大民間手工藝及民間傳統小吃的繼承發展扶持力度,但是,這種表層和意識形態方面的支持還沒有觸及到本質,還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外部環境還沒有與內部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對高密爐包的發展還需要做很多的工作。首先是要了解和把握市場規律,適應民眾需求,提出發展方向;其次是要從飲食文化的時代需求上找準突破點,有的放矢地予以針對性的有效支持;三是在高密爐包的包裝和對外宣傳上多下功夫,既要吸引顧客,又要讓外界人熟悉、了解、關心、支持、食用進而推廣高密爐包;四是要建立協會,形成合力,商討研究發展,發揚光大,既要讓高密爐包保持原味,不失特色,又要形成群體,繼承做大;五是摒棄急功近利的小商人意識,清除“李鬼”,創立名牌,做優做強。因此,積極爭取上級支持,把高密爐包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加以保護,爭取資金,扶持發展,彰顯魅力,才會既不失傳,又壯大發展,源遠流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