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里鎮馮橋村

營里鎮馮橋村

營里鎮馮橋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鄉級的行政區劃。 坐落於魯西南,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村里住著一些普普通通村民!所有的村民幾乎都是來自歷史上的一次大的人口遷移,祖籍源於山西洪洞縣。 馮橋村 原名:王橋村 後因馮氏重修村南小橋,後改名為馮橋村

基本信息

馮橋村概況

營里鎮馮橋村坐落於魯西南,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村里住著一些普普通通村民!
所有的村民幾乎都是來自歷史上的一次大的人口遷移,祖籍源於山西洪洞縣。
馮橋村 原名:王橋村 後因馮氏重修村南小橋,後改名為馮橋村
馮橋村歷史悠久,人丁興旺,經濟實力稍強於周邊村,每逢農曆的2、5、8、10就會成立集貿市場,進行物資交流,尤其是年前,籌備年貨期間,尤其火爆,周邊村民都會到馮橋村就行消費,購物!
馮橋村主要靠種植經濟作物,例如:大蒜、棉花

馮橋國小

馮橋國小始建於公元一九八八年中秋,坐落於村北,內設國小1~5年級,風景優美,雖然占地面積不大,但布局精妙,為周邊國小之少有!內有一水池,池中央有

荒廢的六角閣樓荒廢的六角閣樓
馮橋國小大門馮橋國小大門
一小島,島上建有一六角閣樓,成為校園裡的一枝獨秀。二零零四年,全國合校並點,由於馮橋村的學生較少,學校被合併到了鄰村的前店子國小。校園從此就荒廢了。假期里我們會來到母校那片土地上,努力尋找過去的足跡,以喚起那些兒時的記憶,回想那些美好的時光……

萬福河

馮橋村南1.5公里處,有萬福河流過。

萬福河 全長151公里,流域面積6114平方公里。上游有二源,曰南渠河,出山東定陶縣西南仿山,向東至大薛莊流入成武縣北境,東流巨野縣的闞家店,原系古菏水道。曰中渠河,出定陶縣西北,合流而東,古濟水東流,在今定陶附近折向東北。因其地勢低洼,瀦流成湖,就是古菏澤。以為排菏澤湖水,並使濟水分流,向東開挖一條河道叫菏水。由於年久河道淤沒,至清康熙三十七年,道光五年兩次大致沿古菏水道挑挖疏通,使定陶仿山以東至成武汶上集西北一帶的積水東流,以利生產,名萬福河。經巨野成武二縣,又東為柳林河,入金鄉縣會淶河,東注南陽湖
萬福河名稱的由來,據金鄉學者孫汝函稱:萬福河《禹貢》之菏水,西起定陶仿山。漢武帝塞黃河瓠子決口,歌曰“宣防塞兮,萬福來”,即其地。以起自仿山漾,武有宣防之歌,故曰萬福河。
建國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下,1957年在舊萬福河的基礎上,截彎取直,開挖治理,已形成水系的骨幹河道。上源東明縣西王寨,由定陶縣大薛莊南流。流經汶上集、南魯集、大田集等鄉鎮,從大田鎮的王窯村流入金鄉縣,最後注入南陽湖。河床底寬40米。並有流域大於平方公里的支流3條。實測最大流量449立方米/秒。主要建築物有記河寺橋、大李樓橋、魏莊橋、馮集閘。1970年開發為航運河道後,還建有馮集船閘。
萬福河,系古濟水分支菏水,受黃河決口泛濫及南北運河開發影響,河道變遷頻繁。明嘉靖年間,曾經浚治,以借黃濟運。1821-1851年(清道光年間)萬福河在金鄉北相繼決口,沖成南北大溜,自萬福河右岸隋村決口處向東北流,至旗桿張莊分兩股:一向東北至張橋出金鄉縣入濟寧境,至三汊河入南陽湖,稱北大溜;一向東行經劉油房入魚台縣境,過相里集折向東北入濟寧境,於九子集入南陽湖,稱南大溜。1862-1875年(清同治年間),金鄉、魚台、濟寧3縣人民,不堪忍受連年漫溢淹沒之苦,自發廂修大溜兩岸堤防,束水入湖,從此南、北大溜成為萬福河固定分洪道,且溜道泄量約占全河泄量的七成。民國時期,萬福河發源於定陶縣仿山窪,東流經定陶,成武、巨野、金鄉、魚台、濟寧等縣,於吳坑村入南陽湖,全長121公里,流域面積6430平方公里,為湖西第一大河。1931-1932年,山東省建設廳曾對萬福河進行較大規模治理,組織6縣出工10萬人施工,從1931年11月至1932年7月,歷時9個月,疏浚幹流和南渠河、沙河、東溝,淶河、西溝等5條支流計292公里,廂修南、北大溜堤防82公里,共完成土方1494萬立方米,並修建隋林、劉堂二處滾水壩為萬福河固定口門。1935年,黃河於鄄城董莊決口,泛濫於萬福河水系,使乾支流嚴重淤積,加之戰亂頻繁,河道日益敗壞。 新中國建立後,對湖西水系進行調整,使萬福河水系發生了根本變化。1953年,疏浚萬福河幹流大沙河入口以下段,由湖西專署組織6縣民工7.4萬人,疏浚河道35公里。1956-1958年,按淮委編制的《萬福河流域除澇規劃》,由省水利廳統一安排,濟寧、菏澤兩專區出工,對萬福河幹流進行較大規模治理,開挖劉堂壩至南陽湖段南大溜29.2公里,劉堂壩以上至定陶縣油小樓51公里,利用原河道裁彎取直、擴大治理,與劉堂壩以下南大溜相接稱新萬福河;大沙河入口以下萬福河原河段,稱老萬福河;隋林、劉堂兩壩拆除,北大溜於方廟堵閉,不再承擔萬福河分洪,成為獨流入湖排澇河道。
1960-1962年,自定陶新河入口向西延長到菏澤縣呂陵店,此段曾稱黃萬運河。1965年又上延至東明縣魚沃河口,此段曾稱東明新河。使新萬福河全長達128公里,流域面積5178平方公里。 建國後至1966年,萬福河演變成新、老萬福河和北大溜3條獨流入湖河道。這一時期對萬福河的治理,雖對減輕上游地區的澇災有一定效果,但導致洪水來量增加,下游嚴重淤積,排水能力逐年降低,加之南陽湖阻水障礙較多,排泄不暢,加重了下游洪、澇、鹼災害。 鑒於此,遂調整萬福河水系開挖東魚河。1970年東魚河北支治理工程竣工後,於定陶縣大薛莊截萬福河幹流,將上游1443平方公里流域面積截入東魚河。截流處以下至湖口,即今萬福河,流域面積為1283平方公里。 自1970年春東魚河北支截流後,開始對萬福河進行除害興利相結合的綜合治理。1970年冬,菏澤專區組織民工20萬人治理萬福河,施工段上至東明縣王二寨,下至濟菏邊界,長1093公里,其中屬於東魚河北支截流上段73公里,按“三年一遇除澇,二十年一遇防洪”標準,馬莊閘以下按六級航道開挖,共完成土方1140萬立方米。下游濟寧段施工,自菏濟邊界至湖口長38公里挖河築堤,全部由金鄉縣承擔。1971年12月~1973年1月分三期進行,共出工10.3萬人次,完成土方499萬立方米。同時在萬福河上建成成武縣官橋、巨野縣馮集、金鄉縣湘子廟3座節制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