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家鎮[山東霑化區馮家鎮]

馮家鎮[山東霑化區馮家鎮]

馮家鎮位於山東省濱州市霑化區西北部,北臨渤海灣,東依徒駭河,西跨秦口河,距區政府駐地17.5千米。東連濱海鎮,東南毗連霑化城區,西南、南部與下窪鎮相鄰,西北以秦口河與無棣縣為界。截至2012年底,面積260.98(一說254)平方千米,人口6.1萬人。轄44個行政村,43個自然村,鎮政府駐馮家村。多淺平窪地,海拔在2.7~4.3米之間。徒駭河、秦口河、胡營河、傅家河、楊營幹穿過域內。新海、東濱公路過境。水路有秦口河、徒駭河直接與東風港、濱州港相連,直通渤海。古蹟有唐代建築落魂堂遺址,元朝古墓群,宋代兵營遺蹟。 便利的交通條件。馮家鎮地處魯北平原,黃河三角洲腹地,境內陸路、水路交通便利,連線膠東半島和京津唐地區的新海路、連線濱州和東風港的東濱路縱貫全鎮;秦口河、徒駭河直接與東風港、濱州港相連,直通渤海,區位優勢明顯,是建設“海上山東”“海上濱州”“海上霑化”和全市“北帶”開發的前沿陣地和主戰場之一。 作為生態漁棉之鄉、魯北商貿重鎮的馮家鎮,是濱州市級示範鎮、霑化區中心鎮。近年來,該鎮通過積極實施產業立鎮戰略和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精心打造省級市場園區。2014年住建部公布的新一輪全國重點鎮名單中,馮家鎮榜上有名,被評為“全國重點鎮”。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解放後屬三區,1944年解放,1945年為第八區,1948年劃屬海濱縣。

山東霑化縣馮家鎮 山東霑化縣馮家鎮

1950年海濱縣撤銷,復歸屬霑化縣,劃為第九區。1958年9月建李家公社,1963年建區劃小公社時,復為李家區,1965年改為李家公社,1968年撤區並社時,將傅家、寨子、西堼、南集4個小公社合併為馮家公社。

1987年,面積161.9平方千米,人口18674人,轄14個自然村,14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李家村。

1997年底,面積173平方千米,人口2109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90人,轄李家、西山後、東山後、下瞿阝、李雅莊、久山、北趙、票家、北白家、曹家溝、三官廟、孫家莊子、溫家、南趙14個行政村。

1984年改建為馮家鄉。東連李家鄉,東南毗鄰永豐鄉,西南與下窪鎮相鄰,西北以秦口河與無棣縣為界。 1987年轄29個自然村,30個行政村,有32417人。

1997年2月撤鄉設鎮。1997年底,面積92.7平方千米,總人口3426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56人,轄 馮家、西堼一、西堼二、北堼、南堼、莊科、北劉家、巴家、趙家、大流、傅家、藥王、北集、北商家、南集、莊子、寄張、小蔡、楊莊、范莊、大蔡、李學家、孫王、蘇家、小寨、大寨、劉寨、王爾莊、劉王莊、柴家30個行政村。

2001年3月,撤銷李家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馮家鎮。原李家鄉位於霑化區中部,距縣城西北15千米。東靠河貴鄉,東南接齊瞿阝鄉,南與永豐鄉、富國鎮為鄰,西鄰馮家鄉,西北與無棣縣以秦口河為界。新沙公路過境。

2006年代碼

371624103(44村):~200馮家村 ~201西堼一村 ~202西堼二村 ~203北堼村 ~204南堼村 ~205莊科村 ~206北劉家村 ~207巴家村 ~208趙家村 ~209大流村 ~210付家村 ~211藥王村 ~212北集村 ~213北商家村 ~214南集村 ~215莊子村 ~216寄張村 ~217小蔡村 ~218楊莊村 ~219范莊村 ~220大蔡村 ~221李學家村 ~222孫王村 ~223大寨村 ~224劉寨村 ~225王爾莊村 ~226劉王莊村 ~227柴家村 ~228蘇家村 ~229小寨村 ~230下瞿阝村 ~231東山後村 ~232西山後村 ~233李家村 ~234李雅莊村 ~235久山村 ~236北趙村 ~237票家村 ~238北白家村 ~239曹家溝村 ~240三官廟村 ~241孫家莊子村 ~242溫家村 ~243南趙村

資源優勢

馮家鎮瀕臨渤海,漁業資源豐富,是魯北重要的海產品生產、集散基地。擁有漁船700餘只,從業人員5000餘人,機動車1.2萬輛,從事流通人員8000餘人;海淡水養殖面積2.5萬畝;全國百強水產品批發市場——魯北水產品綜合批發市場和全國最大的海蜇專業批發市場、農業部定點市場——王爾莊海蟄批發市場位於該鎮,且雙雙被評為2006年度山東省十大水產品交易市場。經營範圍涉及魚類200餘種,蝦蟹貝類50餘種,海蜇37個品種以及對蝦、梭子蟹、文蛤等獨特海產品,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及俄羅斯、韓國、日本、越南等24個國家。該鎮還是魯北重要的棉花生產基地,年植棉16萬畝,境內建有棉花加工企業20餘家。馮家鎮也是霑化冬棗的主產地之一,冬棗密植園面積達3.7萬畝。馮家鎮灘涂資源廣闊,有豐富的地下滷水資源,是發展鹽及鹽化工項目的首選寶地。目前,全鎮鹽及鹽化工、棉花深加工和海產品精深加工三大特色產業優勢凸現。海產品精深加工、棉花深加工、塑膠製品的生產、加工以及“兩大三小”市場的開發,發展前景廣闊,期待與國內外有志之士的通力合作。

上億萬年的滄海桑田和歷史積澱,鑄就了獨特的原古生態文化。久山渡口、兔兒島景點正在開發之中。以王爾莊海蜇批發市場升級改造開發建設與老村“地穴”結合的“地下深宮”探險游以及冬棗採摘游為主的生態旅遊正在規劃設計之中。

基礎設施

馮家鎮水資源豐富,鎮屬水庫庫容量達1000萬立方米,全區最大的飲用水水庫——思源湖距本鎮僅10公里,地下水資源尚未開採。鎮內有35千伏變電站一座,電力裝機容量達35000千伏安;程控電話裝機容量達到12000門,建有移動和聯通通訊塔各五處,通訊事業十分發達;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通客車,戶戶通自來水、通電、通有線電視、通電話。作為市級城鎮建設試點鎮,馮家鎮依靠便利的交通,小城鎮建設步伐逐年加大。鎮區駐地形成了五橫七縱12條街道、占地面積2.17平方公里的城鎮格局。累計投資6000餘萬元,建成樓房300多幢。特別是近幾年來,共投資2600萬元完成了馮李路拓寬改造、馮家汽車站、幹部住宅樓、魯北水產品批發市場、鎮區街道美化亮化、中學電教大樓和中心衛生院七項工程,城鎮的服務功能得到了加強,進一步實現了鎮區的美化、亮化、淨化、綠化。

特色藝術

馮家鎮是魯北獨特劇種東路梆子之鄉。東路梆子,原名梆子腔,亦稱“山東吼”,以硬木梆子敲擊節奏為特色,主奏樂器是板胡,其唱法以本嗓為主,每句最後一字用假嗓拔高演唱,發出“漚”字的尾音,高亢優美,婉轉動聽。東路梆子源於山西同州梆子,明末清初山西同州梆子的流散藝人隨商船沿黃河東下謀生,到山東演唱和傳授同州梆子,同州梆子由此傳入山東。由於方言、習俗的影響,流行於濟南以東地區的同州梆子在唱、念、做、打諸方面具有地方特色,與濟南以西地區流行的同州梆子有較大區別,人們便稱之為東路梆子,而將濟南以西地區的梆子稱為西路梆子。

清朝末年,東路梆子傳入馮家鎮一帶,該劇種在霑化區落戶。其時,傅家、莊科、路王、邊家等村均有業餘戲班排練演出,主要劇目有《高平關》《殺四門》《鍘美案》《探陰山》《穆柯寨》《轅門斬子》《二進宮》等。20世紀初比較有名的戲班是馮家鎮的傅家村戲班和莊科村戲班,兩戲班在縣內及黃河以南地區頻頻演出,聲名鵲起,當地人遂把東路梆子稱作“傅家吼”。傅金生是傳播東路梆子的重要人物,傅家村戲班主角花臉傅萬房、青衣傅芝娥、老生傅懷森、小旦傅忠義等均師從於他。莊科村戲班主角有青衣李洪奎、小旦李九成、老生王興三、小生張壽祥等。

1957年後,東路梆子戲班停止演出。“文革”期間,傅家村保存的20餘部東路梆子劇目的唱詞被付之一炬,東路梆子走入低谷。1978年後,部分東路梆子老藝人又登台獻藝,但僅是零星演出,業餘戲班已不復存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起,傅家村傅元賞等人開始憑記憶整理東路梆子劇目唱詞。傅家村、後路王村、前孫村的老藝人開始在節慶期間登台演出東路梆子劇目。21世紀初,農村逢年過節、新婚慶典時仍有東路梆子的選場或選段演出。

馮家鎮寄張村竹馬舞表演隊在寄張村文化大院為村民演出。
霑化區竹馬舞始於300多年前,表演者戴著用竹子編成的、外糊彩紙的“馬”的形象,邊舞邊唱,前伏後仰,激烈奔放而又詼諧幽默,是一種深受民眾歡迎的民間藝術形式。

景點

西堼古遺址位於馮家鎮西堼二村西北方向約500米處,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戰國時期遺址。呈漫坡狀台形地,東西長500米,南北寬200米,總面積10萬平方米。文化層大部分在深度2米左右,個別地段直接暴露,秦

口河由遺址東側穿過,北側和西側被自然河溝沖刷。採集的標本有灰陶豆、陶罐、夾蚌紅陶器、筒瓦殘片、青銅戈等。

領導信息

呂偉凱:主持黨委全面工作。

崔洪國:主持政府全面工作,側重財政、稅收審計、招商引資。

王克現:負責政法、信訪、計生、應急突發事件的處置、鎮村幹部年度綜合考核工作及機關值班。分管組織、宣傳、統戰、工會、共青團、婦聯、人武部、檔案、安全保衛、綜治辦、司法所、公安、邊防、信訪辦、計生辦及李家管區工作;聯繫人大、政協及鎮直各部門。

王遠祥:主持人大工作,負責文教、衛生、科技工作,分管教委、衛生院、食品藥品監管站、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辦公室、文化站及西堼管區工作。

邵長三:負責村鎮規劃、路政環衛、市場管理、土地管理、新農村建設、協稅、農業、水利、畜牧及公路建設,分管協稅辦、國土資源所、市場管理辦公室、漁業服務站、農機水利站、畜牧獸醫站及寨子管區工作。

李建青:負責招商引資、民營經濟、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勞動保障、組織、宣傳、統戰、對台及民族宗教工作,分管勞動保障所、招商辦、安監站、統計站、黨建辦及付家管區工作。

徐建玲:負責紀檢、林業生產、冬棗產業化發展、農村財務集中核算、經管、減輕農民負擔工作。分管林業站、村級財務集中核算中心及馮家管區工作。

王 明:主持人武部工作,兼寨子管區書記。

呂長華:負責民政、敬老院、老幹部工作,分管民政所、敬老院,協助呂偉凱同志抓議事委員會工作。

王寶田:負責綜治、信訪、610辦日常工作;協助王克現同志抓信訪、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

李學軍:主持計生辦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