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性口炎性腹瀉

熱帶性口炎性腹瀉

熱帶性口炎性腹瀉(tropical sprue)又稱熱帶脂肪瀉,是空腸中細菌過度繁殖引起黏膜結構和功能改變,後期可發生吸收不良的疾病,臨床上表現為腹瀉及多種營養缺乏,主要在熱帶流行。近年來已將發生在熱帶的本病歸類於“感染性小腸吸收不良”類型,並將本病分為寄生蟲性(即賈第蟲病)及非寄生蟲性(熱帶口炎性腹瀉)兩種,後者的輕型又稱熱帶性腸病。

基本信息

疾病名稱:熱帶性口炎性腹瀉

熱帶性口炎性腹瀉熱帶性口炎性腹瀉

疾病別名:熱帶脂肪瀉;熱帶口炎性腹瀉

疾病分類:消化內科

疾病概述

熱帶性口炎性腹瀉(tropical sprue)又稱熱帶脂肪瀉,是空腸中細菌過度繁殖引起黏膜結構和功能改變,後期可發生吸收不良的疾病。臨床上分為三期:腹瀉吸收不良期,營養缺乏期和貧血期。第1 期又稱早期,表現為腹瀉、乏力、衰弱及體重下降,甚至出現脂肪瀉;第2期以出現營養缺乏為特徵,臨床上出現舌炎、口炎、唇乾裂及過度角化;第3 期以出現大細胞貧血為特徵,其他期的臨床表現亦加重。

疾病描述

熱帶性口炎性腹瀉(tropical sprue)又稱熱帶脂肪瀉,是空腸中細菌過度繁殖引起黏膜結構和功能改變,後期可發生吸收不良的疾病,臨床上表現為腹瀉及多種營養缺乏,主要在熱帶流行。近年來已將發生在熱帶的本病歸類於“感染性小腸吸收不”類型,並將本病分為寄生蟲性(即賈第蟲病)及非寄生蟲性(熱帶口炎性腹瀉)兩種,後者的輕型又稱熱帶性腸病。

症狀體徵

此病臨床經過3 個演變期:腹瀉吸收不良期,營養缺乏期貧血期。第1 期又稱早期,表現為腹瀉、乏力、衰弱及體重下降,甚至出現脂肪瀉;第2期以出現營養缺乏為特徵,臨床上出現舌炎、口炎、唇乾裂及過度角化;第3 期以出現大細胞貧血為特徵,其他期的臨床表現亦加重。一般熱帶居住2~4 年可出現以上演變。

疾病病因

病因不明。但一些現象使人高度懷疑本病與傳染有關。

1.本病有季節性。

2.流行性。

3.外來旅行者也可以得病。

4.同居一處者發病率高。

5.廣譜抗生素治療有效。

但糞便及小腸內容物培養尚未發現病原細菌,光學顯微鏡及電子顯微鏡亦未見腸黏膜中有病原菌。小腸吸取物作病毒分離、厭氧菌及真菌檢查亦未成功。營養缺乏如缺乏蛋白、維生素B12、葉酸等,可能是繼發因素,而非主要病因。

病理生理

多數有淺表性胃炎,少數有萎縮性胃炎,胃酸分泌減低,20%的病人完全無酸,以致鐵及維生素B12 吸收障礙。小腸黏膜絨毛變形、粗大、變平、不規則。根據222 個活檢標本分析其黏膜形態如下:指狀4%,葉狀40%,脊狀26%,捲曲28%,扁平2%。鏡檢空腸黏膜活組織檢查,一般腺窩變長,絨毛變厚變寬,腺窩細胞胞核肥大,嗜銀細胞增加,但Paneth 細胞正常。上皮細胞大小不等,呈四方形甚至變成扁平形。杯細胞在黏膜表面減少,但腺窩內增加。上皮細胞酶活力減低,有炎性細胞浸潤。電鏡檢查可見微絨毛不規則,成團或分段。微粒體和線粒體均增加。由於腸黏膜的器質性改變,不但營養物質不能吸收,反而丟失大量蛋白及鹽類。1/3 的病人有脂肪便,與飲食的脂肪關係密切。另外也與脂肪種類有關,長鏈脂肪不易吸收隨糞便排出,

中鏈脂肪易吸收不致引起脂肪便。用I31I-PVP 或白蛋白試驗證明腸道丟失蛋白。口服蛋白耐量試驗,也說明吸收延緩。當然低蛋白血症的原因還不止於此,因為這些病人,食慾不好入量減少,加之肝功不良蛋白合成也減少,1/2 的病人葡萄糖耐量試驗不正常,其他乳糖及蔗糖耐量試驗,均說明吸收功能減低。木糖吸收試驗,300 病人中有94%尿排出量減少,說明單糖吸收也受到影響。維生素A 吸收試驗不正常者占3/4。維生素B12 吸收不正常者占59%~65%。葉酸吸收不良以致引起大細胞性貧血。根據6 位作者576 例慢性熱帶性口炎性腹瀉的統計分析,空腸黏膜病變與營養物質的吸收關係密切。空腸有病變者占73%~100%;脂肪吸收障礙占50%~90%;木糖吸收障礙占73%~100%;維生素B12 吸收障礙占65%~100%。

診斷檢查

診斷:臨床出現腹瀉,有熱帶地區居住史應懷疑本病,小腸吸收功能試驗和活組織病理變化有助於進一步確診。

實驗室檢查:巨幼紅細胞性貧血,血清胡蘿蔔素、維生素A、白蛋白、膽固醇及鈣常低於正常。D-木糖試驗吸收試驗示吸收減少。24h 糞脂肪測定不正常,脂肪瀉見於50%~90%,是腸細胞轉運缺陷的結果。乳糖氫呼氣試驗陽性。維生素B12 吸收試驗呈異常,但抗生素治療後,維生素B12 吸收迅即恢復正常。葡萄糖耐量試驗低於正常。胺基酸和二肽、葉酸吸收均減低。鈣的吸收也降低,部分是因為維生素D 缺乏。部分可有蛋白質丟失性腸病,低白蛋白血症。

其他輔助檢查:

1.X 線 早期,空腸可有顯著的結構異常,但以後可累及小腸。

2.組織學 可見隱窩伸長,絨毛變寬、縮短,固有層有慢性炎細胞浸潤和上皮表面異常。10%患者的黏膜可完全扁平。光鏡下基底膜增厚,電鏡見一種緻密物質在鄰近正常基底膜層積聚。

鑑別診斷

熱帶性口炎性腹瀉熱帶性口炎性腹瀉

診斷熱帶性口炎性腹瀉應與以下疾病鑑別:

1.腸道寄生蟲病 如賈弟鞭毛蟲阿米巴等,大便蟲卵檢查及寄生蟲檢查有助於鑑別。

2.炎症性腸病 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均可出現吸收不良,但它們均有各自的X 線特點。

3.麥膠引起的腸病 也可在熱帶發生。

4.維生素B12 缺乏 B12 缺乏也可以導致木糖吸收不良並引起空腸黏膜的不正常。治療後可使吸收功能恢復,貧血糾正(B12 治療)有助於鑑別。

治療方案

1.一般治療 富於營養的飲食及其他輔助治療,如補液、調整電解質平衡。腹瀉次數多者可給止瀉藥如複方苯乙哌啶、異蒙停等。

2.藥物治療 葉酸及維生素B12 有較好的療效,一般治療劑量可使貧血及舌炎迅速恢復,食慾旺盛體重增加,腸黏膜病變亦有改善,腸黏膜酶(蔗糖酶,麥芽糖酶)活性也增加。雖然如此,但腸道症狀及吸收不良情況還要持續很長時間,因此還要持續給藥。每月維生素B12 1000mg 肌注,葉酸15~30mg/d,維持量1mg,3 次/d,持續1 年。為了加速緩解可同時給予廣譜抗生素如四環素0.25~0.5g,4 次/d,共用30 天,維持量0.25~0.5g,2 次/d,共用5 個月。腸道不吸收抗生素磺胺(sulfonamide)與四環素同樣有效

預防預後

預後:經治療後本病預後良好,移居溫帶者一般不大會復發,但如仍居住熱帶流行區,仍有復發的機會。

預防: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併發症狀

維生素A 吸收試驗不正常者占3/4。維生素B12吸收不正常者占59%~65%。葉酸吸收不良以致引起大細胞性貧血。

流行病學

熱帶性口炎性腹瀉常見於熱帶居民,世界範圍內以南美北部非洲中西熱部,印度大部及東南亞各國為多見,男女均可罹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