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肉胡同

明代的京師,是現在北京市區的前身。 從民國以來,北京胡同名的改訂大約達到三百以上。 輸入胡同在路東,有很明顯的標誌,馬路對面就是清真超市。

有研究認為,“胡同”是蒙古語“浩特”音譯。浩特原是居民聚落之意,後來的含意延伸為城鎮,如今還有呼和浩特、二連浩特、錫林浩特等城市名。另外,“胡同”源自蒙古語,經考證還有水井之意。這一解釋貼譜,因為凡居民聚落處,必有水源(井)。北京地區以水井為中心,分布居民區由來已久,故“胡同”也是井字的音譯。
元代是北京街巷的奠基時代。元代從1267至1285(至元四年至二十二年)用了十八年的時間,建成了一座為今天的市區奠定了基礎的元大都城,當時城周圍六十里(今測28600米),其中大部分是以後明代北京之內城。明代北京內城四十里,所占面積的三分之二與元大都重合。
元代流傳下來的街巷名西四南磚塔胡同,在元曲中出現過;菜廠胡同,在王府井大街,這一帶元代曾是菜市。沙拉胡同,在鐘樓前,曾為珠寶市場。沙剌是蒙古語,即珊瑚之意。清代曾音譯作舒嚕,今名沙拉。
明代的京師,是現在北京市區的前身。明代北京有地名的街道1230多條,清代發展到1860多條,民國時有1960多條,解放初有2550多條,後來發展4000多條。這些地名可以看做是反映社會現象的一個縮影。
北京胡同名五花八門,有山川井象、天文地理、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宮壇寺廟、名勝古蹟、人物姓氏,官衙府邸、地方特產、食品用具、手工作坊、兵營駐地、景物民情、方位人體等等。街巷名稱五花八門,不是一人一日之功,而是自然形成和老百姓初期自發命名。
從民國以來,北京胡同名的改訂大約達到三百以上。其中熟肉胡同改成輸入胡同

景點

一走進輸入胡同,寶記豆汁店、年糕李、五香燒牛羊肉、清真熱包子的各色招牌就在馬路兩旁擺開陣勢,玻璃櫃檯內擺放著五顏六色誘人的年糕,家家門口小黑板上寫著炸松肉、麻豆腐、年糕坨,新出爐的燒餅和包子冒著熱氣,三三兩兩操著京片子的人們遛著彎就把晚飯拎了回去,有心急的當街就大啃燒餅夾肉,遊客的腳步不由自主地停頓下來,牛街就這樣以最具特色的豐富小吃美食宣告了一場精彩的開場白。
“兩把刀、八根繩”,這說的就是回民的生計,“八根繩”是挑夫,“兩把刀”指的就是屠夫和糕餅小販,如今走在牛街路上還能看到很多出售新鮮牛羊肉的攤子。而牛街的糕餅小吃更是名不虛傳,江米黏貨是其中的佼佼者,盆糕、白年糕黃米年糕、小棗切糕、紫米切糕、什錦切糕,光是年糕的種類就能讓你眼花繚亂,當然還有驢打滾、艾窩窩、芸豆糕、豌豆黃、奶油炸糕、糖卷果、糖耳朵、螺絲轉、炸排叉、麵茶、灌腸、雜碎湯等等這些早已美名遠播的名吃,一不留神,你會發現平常北京人青睞的傳統小吃竟然全部都是牛街出品。
位於輸入胡同口對面的聚寶源旁邊有一家清真超市,其中二層已經開闢成了小吃大排檔,年糕錢、乳酪魏等名牌小吃也入駐其中,建議來碗羊雜湯,配上燒餅夾肉或者牛肉包子,嘗嘗年糕和糖卷果,甜點來份乳酪和果子乾,花上20元就能把清真小吃之精髓一網打盡。
在輸入胡同甲54號有一家老爆肚滿的小店,一走近就能聞到空氣中瀰漫的肉香,除了爆肚,這裡最具特色的是五香燒牛羊肉和火燒,每天上下午各有一鍋新出爐,去晚了還買不到呢。
如果要吃爆肚,在菜市口十字路口西南就有一家爆肚馮,沿著法源寺后街一直向東走到菜市口大街就看到了。這裡算是吃爆肚比較正宗品種也齊全的一家老字號,羊肚仁40元,算是爆肚中的極品,肚領、散丹、肚絲等都值得一嘗,脆嫩的爆肚蘸上麻醬小料,絕對是地道的老北京口味。
輸入胡同路口的寶記豆汁店也不妨進去一坐,看看很多北京人都無法忍受的豆汁是否能夠打動您的味蕾,據說這裡的甜點炒草莓和炒山楂味道非常鮮美喔。
您還可以繼續沿著牛街的胡同閒逛,買上幾個新出籠的牛肉大蔥餡包子,或者來袋脆脆的炸排叉邊走邊吃,也許在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又能發現新的驚喜。
到達:乘坐5、6、10、626路公共汽車牛街下車。輸入胡同在路東,有很明顯的標誌,馬路對面就是清真超市。沿著路邊再向南走就能看到禮拜寺的大門。沿輸入胡同向東進入法源寺前街,這裡就是法源寺所在地。再向東可以走到爛縵胡同和南半截胡同。湖南會館在爛縵胡同101號,紹興會館在南半截胡同7號。
門票:禮拜寺2元,法源寺5元。
行程安排:主要參觀禮拜寺和法源寺,然後在周邊逛逛胡同,品清真小吃,半天時間足夠了。可以和大柵欄、琉璃廠結合起來遊覽。
作者手記
1、如果你不是穆斯林,禮拜寺大殿是不能隨便進入的,注意尊重民族信仰。
2、法源寺一般會在每個月最後一個周六舉辦皈依儀式,可以觀看。如果你也想皈依的話,記得準備一張一寸照片。
白雲觀——道教全真第一叢林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的創始人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所倡導的天人合一、清靜無為的思想,曾對古代社會產生過巨大影響,並且一直潛移默化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老子姓李,唐朝皇室也姓李,或許出於這層微妙的關聯,唐代對道教十分尊崇。此地建觀之初,遠在長安的唐玄宗還特賜石雕老子塑像一尊。那時,此城還叫幽州城,此觀名為天長觀。
中國人對宗教向來包容並蓄,原生的道教和外來的佛教,在長達二十個世紀的歲月里相互交融。不僅在內容上彼此學習,就連作為載體的建築,也在本土的浸潤下日趨相似。站在山門之前,若不是門匾上刻著“敕建白雲觀”幾個大字,也許難以分辨這是一座寺廟,還是一座道觀。即便如此,僅為門前那座精美的四柱七樓木牌坊,就能感受得到它的排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