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鐵鄉

煉鐵鄉

煉鐵鄉隸屬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位於洱源縣西南部,東接鳳羽,南靠漾濞縣漾江鎮,西連西山,北至喬後。鄉人民政府駐煉鐵,海拔2040米。全鄉國土面積為246平方公里。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延伸,南北長48公里,東高西低,東西長20公里。居民沿羅坪山西坡由上而下散居,多集中於峽谷下部,最低點是田心村壩尾一帶,海拔1650米,最高點是紙廠村,海拔3400米。

基本信息

(圖)煉鐵鄉煉鐵鄉

簡介

(圖)煉鐵鄉煉鐵鄉

全鄉國土面積為24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25320畝,人均耕地面積1.18畝。境內有白、漢、彝、納西、傈僳等9個民族雜居,其中白族占57.7%;漢族占3。8%;彝族占9。8%;納西族占0。09%;傈僳族占0。5%;回族占0。002%;瑤族占0。0004%;藏族占0。002%。高寒山區的紙廠、牛桂丹曾建有兩個彝族鄉。境內地層多為古生界的片岩、千枚岩、大理岩、石灰岩;中生界的白砂岩夾紫灰岩、泥岩、紫砂岩、砂礫岩、細砂岩;新生界上第三系的砂岩、泥岩夾褐煤,及第四系的洪積相堆積、河流沖積、殘坡積極母質。土壤分為亞高山草甸土、棕壤、紅壤、紫色土、水稻土五類。植被主要分布有雲南松、冷杉、櫟、白栗、水冬瓜、馬纓花、杜鵑、雜灌木等,及草本植物。氣候覆雜,河谷區炎熱,山頂嚴寒,冬春冰雪覆蓋,光照充裕,雨量豐沛,年平均氣溫攝氏15度,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以上,無霜期為260天左右,地下水豐富,但開發利用率低。

農林牧副業是主要的經濟來源。是全縣烤菸的第二大產區,是水牛的主要產區,發展烤菸和肉牛生產的條件優越。主產稻穀、包穀、蕎籽、洋芋、小麥、大麥,特產核桃、板栗。小商品運銷發展較快。

煉鐵鄉交通便捷,平甸公路和洱喬公路呈“+”字狀貫穿全鄉,是洱源縣西部的經濟文化中心,洱源連線漾濞、雲龍、劍川三縣的交通樞紐。現有小水電站9個,裝機容量達3200千瓦。轄區內現有1所縣級民族中學,2所鄉級中學,11所中心完小,有1所鄉級衛生院。有煉鐵、長邑兩個集貿市場,每逢農曆七月初六起在煉鐵街舉辦七天的物資交流會,經濟比較活躍。

煉鐵鄉獨特的自然條件,山川秀美,風光綺麗。長邑村石城小組方圓1公里姿態萬千、神工鬼斧、千奇百怪的石頭隨處可見,被譽為“小石林”。百鳥朝鳳的“鳥吊山”,三月杜鵑花漫山遍野,七月滿目蒼翠欲滴,松濤陣陣,是避暑的好地方。站在山坡上看萬畝梯田,有如神仙開出,蔚為壯觀,黑潓江宛如一條玉帶,橫穿煉鐵48公里,夏時湍急,冬時平緩。煉鐵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開發前景可觀。鄉內有茄葉林果木基地、板栗基地,江旁核桃基地,煉鐵山嵛菜基地、蔬菜基地,田心星火生態園,到處鳥語花香,美不勝收,是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歷史沿革

煉鐵鄉以駐地得名。相傳明末清初,大理至雲龍的古驛道路通過境內,當時官府曾在黑潓江上架過一座藤橋,以利交往。清末,杜文秀起義占領大理後,批准從軍庫中撥出兩萬斤生鐵,運到煉鐵附近,並動員了一批工匠,冶煉打製成煉素,將神後的藤橋建設改建為鐵素橋,遂得名煉鐵。民國時期,境內上江鄉、下江鄉。一九五○年至一九五六年上半年為洱源縣地四區;一九五六年下半年起建立煉鐵鄉,潓川鄉。一九五八年十月與西山特區合起來成立洱源縣西山人民公社,同年屬劍川縣。一九六一年又與西山分開,境內設煉鐵、潓川兩個公社;一九六三年再次同西山合併,改設為西山區;一九六三年單獨成立煉鐵公社;一九八四年三月復設煉鐵區;一九八八年設煉鐵鄉。

人文地理

(圖)茶馬古道遺蹟“花橋”  茶馬古道遺蹟“花橋”

據傳,杜文秀起義並占領大理之後,獲悉黑潓江兩岸民眾因為跨河橋樑的年久失修而往來極為不便時,便專門從軍庫中拿出二萬斤生鐵,運往該地冶煉,鑄成鐵鏈,將清初葉建成的神戶橋改建為鐵索橋,從而方便了兩岸的民眾,溝通了兩岸的交流。當地民眾感念杜帥的功德,便將該地地名改稱為了煉鐵。

煉鐵雖然是個小地方,但卻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南北運輸大通道“鹽茶古道”上一個極其重要的重鎮。煉鐵的黑潓江河谷,是“鹽茶古道”的主要通道,起始於劍川的沙溪,終結於漾濞的平坡,全長達兩百餘公里。自煉鐵北上,經寺登、沙溪,可達麗江、中甸、繼而進入西藏。東進,到洱源一路,可通鶴慶的朵美,渡金沙江,過永勝、華坪而後進入巴蜀。古道經煉鐵沿黑潓江河谷南進,在漾濞縣境內與“博南古道”交接,可通東南亞諸國。因此,自漢代以來,無數的馬幫商隊,就是通過煉鐵這個古老的“南北通衢”,把西部和內地出產的茶葉、食鹽、銀銅製具、陶瓷用品等,源源不斷地經劍川、過麗江、越中甸,達拉薩;再把吐蕃(西藏)地區的藥材、皮張、羊毛製品及吐蕃特產販運回內地或經邊境口岸販運到國外的。幽深的黑惠江峽谷,自然也就成了鹽茶商賈的“南北走廊”。現如今,煉鐵的黑惠江兩岸仍保留著“歇馬坪”、“駐馬店”、“馬店坡”等諸多地名村名。從中,一樣可以讓我們感受到煉鐵古老的歷史、悠久的文化、絢麗多彩的民風物俗所烘托出的那份沉甸甸的古道文化意蘊。

煉鐵,它既是一塊被甘草汁般的歷史文化濃濃地沉浸過的土地,同時也是一塊被現代文明懶懶地油潤過的土地。說它是一個古老而繁華的小鎮,不如說它是一個樸素而散淡的鄉村。因為這裡的色彩,這裡的田園,這裡的風景,這裡的人事,無不彰顯著一種本色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

和滇西高原上所有充滿和諧的村莊一樣,煉鐵的鄉村,就像是一本大大方方地攤開了綠封面的,和諧的大書。田野,綠得透徹;煙地,綠得豐腴;遠山近樹,綠得率性。上一年或上一個冬天才修建的,充滿白族民居風味的農家小院,也是同樣的綠。綠,隨處不在;綠,四下漫溢。這綠,是傳達生命的旺盛與昂揚,是昭示未來與希望。

黑潓江是煉鐵鄉境內一條頗有名氣的河流,它曾經與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並稱為滇西高原的四條“姊妹江”。 唐代宗大曆十四年,曾被南詔王異牟尋封為“四瀆”。瀾滄江上的綠寶石由此而得。

農村經濟

(圖)泡核桃產業泡核桃產業

1、2008年,全鄉農林牧漁總產值9274(現價)萬元,比上年增加853萬元,比上年增長10%,。

2、全鄉財政收入完成44.1萬元,完成收入責任目標數39.5萬元的111%,完成年初人代會通過預算數35.5萬元的124.2 %,上劃中央兩稅完成11.53萬元,完成收入責任目標數11.06萬元的104%,上劃所得稅完成7.567萬元,完成收入責任目標數6.27萬元的112%。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完成296.49萬元,完成年初人代會通過預算數193.46萬元的153%,比上年同期增支12.80萬元,增長5%。

3、農民人均純收入2451元,比去年增176元,增10%。

4、2008年全鄉鄉鎮工業企業總產值達631萬元,比上年增加125萬元,增長50%。

烤菸產業鞏固壯大

2008年,全鄉種植烤菸4000畝,指令性產量9000擔,出口備貨1160擔,收購菸葉10160擔,實現產值577.84萬元,分別比上年增加950畝、2086擔、40萬元。與烤菸生產同步的煙水窖建設完成410個,完成任務數320個的128%,新建標準化烤房180座,完成任務數80座的225%。同時,投資45.8萬元的江茄大溝已開始施工,工程結束後,將極大地改善中片北邑、江旁、茄葉3個村委會的水利條件,為全鄉烤菸支柱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打下堅實基礎。

乳業發展態勢良好

進一步創新工作思路,把乳業發展提上黨委的重要議事日程,紮實做好協調、服務和引導工作。積極鼓勵農民飼養優質奶牛,交售優質鮮牛奶,增加收入。全鄉現有養殖專業戶243戶,大牲畜存欄15358頭(匹),比2007年的13962頭(匹)增1396頭(匹),增長10%,全鄉乳畜業發展迅速,目前奶牛存欄達240頭,年交售鮮奶626噸,增加奶農收入88萬元,乳畜業已成為我鄉繼烤菸、水電之後又一大富民興鄉產業。

積極發展壯大核桃產業

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核桃產業發展工作,通過正確引導、積極宣傳和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廣大民眾種植核桃的積極性高漲,核桃種植面積逐年增長。由於工作紮實,措施有力,管理科學,通過近幾年的發展,全鄉核桃產業已形成一定規模,種植面積約2.4萬畝,25萬株,年產量250噸,年產值約350萬元,11個村委會中,田心、長邑、新莊三個村委會規模化程度較高,年產值產量約占全鄉的76%,民眾的大部分經濟收入主要依靠核桃產業。全鄉核桃產業發展日益壯大,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根據縣委、縣政府的安排和要求,2008年,全鄉下達核桃種植面積11000多畝,並通過積極努力,向上爭取了總投資195萬元、建設規模3000畝的田心潭溪優質核桃基地建設項目。項目的實施必將把全鄉的核桃產業發展推上一個新的台階。

基礎設施

(圖)大葉坪水庫 大葉坪水庫

水利方面

一是先後投資30多萬元,對鄉內水毀溝道進行了及時修復,確保了農業正常生產用水;二是新建水塘3個,改擴建水塘5個,增加庫容20.7萬立方米;三是完成了總投資78.93萬元,全長5840多米的高羅溪大溝及松園溝節水灌溉項目建設;四是投資45.8萬元的江茄大溝三面光工程已完工,總投資90萬元的2007年煙水工程即將進行招標。與此同時,全鄉累計建成小水窖近1000個;五是總投資333.3萬元,解決54個自然村2022戶、9414人、8671頭大牲畜飲水安全問題的2005年血防人飲項目已完工,2008年度項目11件已完工2件。至此,全鄉絕大多數自然村已喝上清潔的自來水。

電力方面

一是投資304萬元,涉及新莊等七個行政村的農網改造項目已全面完工並投入使用;二是電力開發方面步入快車道。投資9800萬元、裝機1.26萬千瓦的長邑電站預計2010年6月實現第一台機組投產發電;三是架設了紙廠到青栗叢、田心到乾拉栗輸電線路,新彝村輸電線路,架設了牛桂丹村牛桂丹小組高壓線路、前甸村芹菜塘小組等村的輸電線路,全鄉95%以上的村組實現了通電。

交通方面

一是新修了煉新公路、煉沙公路、大葉坪公路、梅茨公路、翠屏上環路、牛桂丹公路、江旁上片公路、草江公路等村組公路10條66.5公里,實現了95%以上的村組通公路;二是完成了煉沙公路彈石化工程,煉鐵街路面硬化工程,新修了牛桂丹村委會到洱喬線彈石路、江旁村委會、茄葉村委會至平甸線彈石路,全鄉彈石化路面達9公里;三是總投資198萬元的紙廠公路彈石化項目路基工程已完成,路面改造工程年底結束;四是投資100多萬元的新莊公路彈石化項目已完成複測,目前正在備料;五是投資3000多萬元的平甸線過境段46公里油路化建設項目已完工通車。

人口

2008年末全鄉總人口21618人,出生173人,人口出生率7.8‰;死亡64人,死亡率2.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59‰;全鄉有育齡婦女4249人,占總人數的19%,其中已採取各種避育措施的有3827人,綜合結育率為90%;已採取結紮措施的有1276人,長效節育率為88.6%;全鄉獨生子女辦證累計284戶,其中農業人口辦證189戶。

文化教育

(圖)學校學校

全鄉現有初級中學兩所,中心完小11所,教學點16個,國中在校生766人,國小在校生1746人,2008年,全鄉7-12周歲適齡兒童1690人,已入學1690人,入學率100%,13-15周歲適齡少年897人,國中階段在校生857人,毛入學率為95.54%,7-15周歲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100%,2007-2008學年度,國小輟學率為0.12%,國中輟學率為2.08%,15周歲人口初等義務教育完成率達100%,15周歲人口文盲率為0,17周歲人口初級中等義務教育完成率達98.83%。

國小占地面積70.35畝,校舍建築面13696.73平方米,國中占地面積為39.18畝,校舍建築面積為4179平方米。

全鄉國小教職工157人,其中專職教師107人,專職教師學歷合格率為100%,國中教職工45人,其中專任教師42人,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為97.62%。

煉鐵鄉有一個文化站,藏書2000冊,圖書流通 300冊,有11個村級黨員活動室,11個村文化活動室,有4個農村業餘文藝宣傳隊。有線電視覆蓋率為%,廣播覆蓋率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