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齋記

無齋記

劉氏一生不得志,至老年仍子然一身,故不無孤寂之感。文中寫的是“無知”之樂,抒的卻是潦倒之情。文章先寫世人貪得無厭,不知“有則有患”,後寫自己“所有者,惟此身也”,不知“外物之可樂”,因以“無”名其齋,構思精巧,富有意味。

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無齋記
劉大櫆劉大櫆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劉大櫆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天下之物,天則無憂,而有則有患。人之患,莫大乎有身,而有室家即次之。今夫無目,何愛於天下之色?無耳,何愛於天下之聲?無鼻無口,何愛於天下之臭味?無心思,則任天下之理亂、是非、得失,吾無與於其間,而吾事畢矣。
橫目二足之民,瞀然不知無之足樂[1],而以有之為貴。有食矣,而又欲其精,有衣矣,而又欲其華;有宮室矣,而又欲其壯麗。明童艷女之侍於前,吹竽之築陳於後,而既已有之,則又不足以厭其心志也[2]。有家矣,而又欲有國;有國矣,而又欲有天下;有天下矣,而又欲九夷八蠻之無不賓貢[3];九夷八蠻無不賓貢矣,則又欲長生久視,萬曆祀而不老[4]。以此推之,人之歆羨於寶貴佚游,而欲其有之也,豈有終窮乎?古之詩人,心知其意,故為之歌曰:“隰有萇楚[5],猗儺其枝[6],夭之沃沃[7],樂子之無知[8]。”夫不自明其一身之苦,而第以萇楚楚可憐之無知為樂,其意雖若可悲,而其立言則亦既善矣。
余性顓而愚,於外物之可樂,不知其為樂,而天亦遂若順從其意。凡人世之所有者,我皆不得而有之。上之不得有馳驅萬里之功,下之不得有聲色自奉之美,年已五十餘而未有子息。所有者,惟此身耳。嗚呼!其亦幸而所有之惟此身也,使其於此身之外而更有所有,則吾之苦其將何極矣;其亦不幸而猶有此身也,使其並此身而無之,則吾之樂其又將何極矣。
旅居無事,左略右史[9],蕭然而自足。啼飢之聲不聞於耳,號寒之狀不接於目,看碟以為無知,而因以為可樂,於是“無”名其齋雲。

注釋

[1]瞀然:愚昧不明。
[2]厭:滿足。
[3]九夷八蠻:泛指中國四周各民族。《後漢書東夷傳》:“夷有九種,曰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又《禮記王制》正義引李巡《爾雅》注,八蠻為“天竺、咳首、僬僥、跛踵、穿胸、儋耳、狗軌、旁春。”
[4]萬祀:萬年,商代稱年為“祀”。
[5]隰(xí席):低下的濕地。萇(cháng長)楚:植物名,又名羊桃、獼猴桃,蔓生,花赤色,果實似家桃。
[6]猗儺(ēnuò阿挪):同婀娜。輕盈柔美的樣子。
[7]夭(yāo妖):少壯。沃沃:肥美而有光澤。
[8]子:指萇楚。知:知覺。以上詩句出於《詩經檜風隰有萇楚》。
[9]左圖右史:《新唐書楊綰傳》:“獨處一室,左右圖史。”意為以書為伴。“圖”、“史”皆指書。

作品賞析

劉氏一生不得志,至老年仍子然一身,故不無孤寂之感。文中寫的是“無知”之樂,抒的卻是潦倒之情。文章先寫世人貪得無厭,不知“有則有患”,後寫自己“所有者,惟此身也”,不知“外物之可樂”,因以“無”名其齋,構思精巧,富有意味。

作者簡介

劉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清代著名文學家,桐城派三祖之一。劉大櫆出身於耕讀世家,祖、父均為秀才,塾師兼事農作。大櫆曾自言“家世皖江側,薄田十畝余。”幼年,從父讀書,雍正時兩舉副貢生。乾隆時應博學鴻詞科,未就。終身以授徒為業,晚年任黟縣教諭,不久去官歸桐城,著書立說,不復出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