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跟誰親,都不能過了火

有時候天剛擦黑,佳佳知道媽媽快走了,就盯著不放。 媽媽走到哪裡,他就跟到哪裡,嘴裡不停地說:“媽媽別走了。 據我的經驗,有的孩子能做到這樣,有的孩子就不行。

我們“跟蹤指導親職教育”課題組研究的個案中,有一個叫佳佳的男孩。他今年快4歲了,住在一個大院裡。陽光明媚的日子裡,大院裡總有許多小朋友玩耍。佳佳也常和姥姥出來,但他寸步不離姥姥,總抱著姥姥的腿,或倚靠,或轉圈圈,從不肯走到小朋友中間去。他的眼睛直直地、遠遠地看著小朋友,臉上不帶表情,好像有心事,又不知道他在想什麼;好像對小朋友們玩的不感興趣。可姥姥真要是帶他回家呢,他又不肯了。

是什麼原因讓一個小孩子這樣憂心忡忡?這要從佳佳出生不久說起。

佳佳剛出生不久,媽媽爸爸因為工作忙,照顧不了他,就把他送來和姥姥姥爺一起生活。姥姥和姥爺身體都很健康,老實厚道,文化水平不高,沒有什麼特別的嗜好,退休之後在家閒得好無聊。外孫的到來,恰好給老兩口帶來了無窮的歡樂。他們每天圍著佳佳轉,照顧得無微不至,生活上根本不用佳佳的爸爸媽媽操心。佳佳剛來的時候,哭鬧得很厲害,但很快就適應了新生活。姥姥常常推著小車,佳佳躺在裡面,後面跟著姥爺,拿著水、板凳,背個小包,在大院裡散步。熟悉的鄰居總要停下腳步,逗逗佳佳,稱讚孩子兩句。佳佳的媽媽爸爸抽出時間也來看佳佳,送點孩子日常需要的東西,在姥姥家停留一兩個小時後,就又匆匆地走了。

時光飛逝,佳佳快兩歲時,媽媽感覺到問題了:兒子看見自己不是很親,來就來了,走就走了,他玩他的,沒有反應,有時連看都不看她一眼。媽媽心裡開始不是滋味了。為了拉近母子的感情,媽媽來得勤了。每到周六、周日,就把佳佳帶到公園玩,帶回自己家住一天,準備好吃的飯菜,買他最喜歡的玩具……這些招數很管用,沒多久,佳佳就重新喜歡上了自己的家,同時重新開始依賴媽媽:在姥姥家就每天盼著媽媽來;媽媽來了,就會扎著小手往媽媽懷裡撲,臉上笑開了花;到媽媽該走了,他就生離死別似的哭啊鬧的。有時候天剛擦黑,佳佳知道媽媽快走了,就盯著不放。媽媽走到哪裡,他就跟到哪裡,嘴裡不停地說:“媽媽別走了。媽媽帶佳佳走吧。”就連媽媽去衛生間,他也不準媽媽關門。可媽媽要上班,又不能真的把他帶走,每次只好挖空心思想對策:有時批評嚇唬孩子讓自己走;有時給佳佳許願:“媽媽明天給你買好吃的……媽媽明天給你買飛機……帶你去動物園。”有時實在沒辦法,只好編個謊話兒把孩子支到陽台上,自己偷偷溜走。到了第二天傍晚,佳佳早早就等在門口,嘴裡念叨著:“我媽怎么還不回來?我給媽媽打電話。”電話里媽媽一說今天不來,孩子就開始傷心地掉眼淚,飯也不好好吃了,整晚沒精打采,沒有笑容……

一來二去,哭成了佳佳的毛病了:睡醒覺就哭,磕一下就哭,鞋帶開了也哭,要吃香蕉沒人剝香蕉皮也哭,吃的米飯有點燙了也哭。搞得兩位老人不知該怎么好。姥姥倒是好脾氣、夠耐心,但也就知道愣愣地抱著他,沒什麼新鮮招兒。情急之下嚇唬兩句,佳佳反而哭得聲音更高了。姥爺氣急了對孩子大吼:“哭什麼哭,就知道哭,有你吃的,有你喝的,哭什麼哭!”姥姥看姥爺發脾氣,就和姥爺吵。這一來孩子更是哭個沒完了,經常抽抽搭搭地進入夢鄉。

以後,街坊四鄰就更難看到佳佳的笑容了。

在佳佳的個案里,姥姥和媽媽雙方爭奪孩子的愛,都想讓孩子跟自己親,結果媽媽獲勝,孩子離不開媽媽了,但孩子每周還要在姥姥那兒呆大部分時間,於是孩子焦慮不安,出現明顯的心理問題。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競爭,所有人都輸了。

問題出在哪裡呢?

問題在於這幾位家長都有些自我中心,都把自己的情感需要看得過重,而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孩子的需要,考慮自己的做法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後果。

姥姥姥爺是隔輩人,人老惜子,教育意識或許不強,可以理解。問題主要在孩子媽媽身上:如果你工作確實忙,必須讓孩子與姥姥同住,你就得做好心理準備,孩子可能對你沒有對姥姥親,這很正常,你可以作些“微調”,但動作不能太大。這位母親的“拉攏”工作,顯然力度太大了,拉過火了。你弄得孩子離不開自己,又不能每天陪著他,這不麻煩了嗎?

這叫做“情感拔河”,孩子是被拔的“繩子”,心靈被雙方拉成兩半了。

我要是這位母親,要不我就克服重重困難,自己帶孩子;要不,我就有意識地不搞得孩子跟自己太親,以免孩子粘上自己,送不出去。其實,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是,不管是在前面哪種情況下,都設法讓孩子多結交些同齡的小朋友,讓孩子從與同齡人的玩耍和交往中,滿足情感的需要,解決自己的問題,得到快樂。因為母親本身也不可能陪孩子一輩子,總有一天孩子得獨自生活、獨自面對這個世界,到時候要走、要出門的是他,他真要不願離開家門,你總不能自己躲到陽台上去吧?

這位母親想二者得兼,讓孩子情感上跟自己最親,送到姥姥家又沒問題,這是比較難的。據我的經驗,有的孩子能做到這樣,有的孩子就不行。許多孩子因為過於依戀家長,到幼稚園就往死里哭,情況與此類似。

作家長的,無論爸爸媽媽還是姥姥姥爺,誰不疼孩子?誰不希望孩子跟自己親?此乃人之常情,無可指責。但是這種親首先必須是健康的,而後還得是符合現實條件的。如果聽任這種感情泛濫,淹沒了理智,不管親的是誰,最大的受害者都是孩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