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棣鎮

無棣鎮

無棣縣無棣鎮地處魯北平原、渤海灣畔,是江、浙、閩等地進京、津、塘地區的主要通道。為無棣縣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106個行政村,5.7萬人,8.85萬畝耕地。該鎮腹抱縣城,濟埕路、205國道在城區交匯,交通、通訊便利,水利、電力、土地、資源豐富,投資發展環境優越。

基本信息

農業發展

無棣鎮冬棗密植園
該鎮腹抱縣城,濟埕路、205國道在城區交匯,交通、通訊便利,水利、電力、土地、資源豐富,投資發展環境優越。該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農村農民增收做文章,不斷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以冬棗密植園建設為主的棗業生產,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全鎮擁有冬棗密植園3萬畝,金絲小棗密植園1.7萬畝,棗農間作4萬畝,冬棗二級育苗8000畝,年產冬棗300萬公斤,金絲小棗500萬公斤。全鎮擁有棗業專業村30個,冬棗二級育苗專業村10餘個,專業戶達2000餘家。擁有冬棗保鮮庫44座。總庫容量達100萬公斤。全鎮擁有冬棗嫁接專業隊30餘1000餘人。3畝以上高標準的冬棗密植園80餘處。成立山東無棣綠色農業科技園責任有限公司。2002年春全鎮銷售優質冬棗苗200餘萬株。冬棗苗遠銷內蒙古、新疆、章丘、淄博、東營等全國10餘個大中城市。在205國道“金三角”處建起了全縣最大的冬棗、小棗銷售市場,擁有攤位200餘個,年銷售鮮棗、乾棗100萬斤。

大力調整農業結構。以棗、牧、棉、菜四大產業為重點,加大標準化建設力度。抓好標準化生產示範村、示範基地建設,實施規範化管理,鼓勵農民發展多種經營,規避農業種植風險,全方位增加農民收入。大力發展龍頭企業。依託招商引資和民營經濟,加大農業龍頭企業的引進與建設力度。特別是針對當前韓國辣椒種植效益高、出口前景好的優勢,依託東范綠緣辣椒保鮮有限公司,進一步引導農民發展辣椒種植。依託德州皇家食品有限公司項目,引導農民大力發展奶牛養殖,培植奶牛養殖大戶。大力發展勞務經濟。

城鎮建設

無棣鎮無棣鎮
加強園區建設,以鎮工業園建設為重點,不斷完善功能,提高品位,進一步增強承載力和吸引力。圍繞招商引資和民營經濟發展,政策上堅持不斷推陳出新,服務上努力做到務實高效。特別是對招商引資項目,堅持做到“項目引進一條龍服務、項目建設全方位服務、項目投產經常性服務”,進一步提高辦事效率,提升服務水平。加強新一屆村“兩委”班子成員的教育培訓,著力增強村級幹部的發展意識和團結意識,努力提高村級幹部的綜合素質,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同時,加強幹部隊伍管理,強化責任意識,完善考核機制,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作風,求真務實,狠抓落實,真正把各級幹部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幹事創業、加快發展上來,確保全鎮經濟實現新的跨越。

工業發展

無棣鎮無棣鎮
發展大民營。抓骨幹。加大政府對優勢民營企業的扶持力度。抓特色。重點加大對金融器具、建築建材、金屬製品、機動車銷售、房地產開發等優勢產業的培植力度,鼓勵吸收更多的創業主體參與到產業中來,努力形成“一個產業連一片,一個企業帶一串”的塊狀經濟格局。抓工業。大力實施“工業強鎮”戰略,牢固樹立“大招商、大投入、大發展”的觀念。

無棣鎮藉助區位、資源和園區優勢,積極打造招商引資平台,使全鎮招商引資有了新突破。2007年1-10月份,全鎮共引進49個項目,到位資金7.6億元。特別是在西城園區建設中,該鎮堅持“一手抓建設,一手抓項目”的做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該鎮西城工業園區一期規劃2.49平方公里,分東西兩區,西區以工業為主,東區以房地產開發和商貿為主,互促互補,均衡發展。

無棣鎮金融器具
2007年10月份,到無棣辦事的江西客商李振峰被該鎮的區位和資源優勢深深吸引,當即決定在此投資2.8億元建設酒店及商住項目。該項目占非耕地100畝,位於香榭里北側,共分兩期實施,目前一期工程破土已動工。無棣鎮農民有著30餘年金融器具行銷歷史,行銷業務人員至今已發展到5000餘人。鎮黨委、政府立足這一傳統產業優勢,依託利德電子、利安電器、盛發科工貿等金融電子“龍頭企業”,建立起一條擁有300多業戶的金融電子一條街,該鎮“中國江北金融電子第一鎮”漸具雛形。

特色產業

無棣鎮蓋墊加工
山東省無棣縣無棣鎮把發展傳統的小手工業---蓋墊加工,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一把“金鑰匙”。經過五年多時間,該鎮逐漸培植髮展起以付家村蓋墊交易市場為龍頭,周邊村莊上千農戶釘制生產為依託,產、銷一條龍的蓋墊加工生產產業鏈條,帶動當地農戶年均增收800餘萬元,蓋墊產業已初具規模。

無棣鎮農民冬閒時節自古就有釘制蓋墊(一種用高粱稈釘制的鍋蓋)的傳統,以往這些蓋墊除農戶自用外,少量剩餘大多被拿到集市上就地銷售,不但銷量少,而且效益低。自從2000年開始,該鎮付家村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從解決農民蓋墊賣難問題入手,依託本村原有集貿市場,邀請周邊縣、區的蓋墊收購販運業戶定期到本村設點收購蓋墊,逐漸發展起了付家村蓋墊“夜市”。通過五年多的發展,如今,該村蓋墊交易市場不斷發展壯大,每個集日前來收購蓋墊的業戶達110餘戶,參加交易的農民達2000餘人,年均蓋墊交易量達300餘萬個,年交易額突破800餘萬元,產品遠銷北京、天津、鄭州、石家莊、濟南、青島、煙臺等地。據悉,目前在該鎮農村從事蓋墊加工的農戶已發展到4000餘戶,每戶年均增收達2000餘元。現如今,小小的蓋墊正在逐漸發展成為當地農民發家致富的一把“金鑰匙”.

招商引資

無棣鎮無棣鎮
把握切入點。進一步加大輿論宣傳力度,普及招商知識和技能,利用各種社會關係,抓招商,謀引資,八仙過海,各顯其能。通過宣傳引導,提高全民誠信意識,在全鎮形成親商、安商的濃厚氛圍,外資項目既引得來,又留得住。抓住著力點。堅持招大商,引大資,突出大項目特別是製造業項目引進這個重點。在抓大項目上,切實做到領導力量和優惠政策“兩個傾斜”,特別是黨政“一把手”拿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抓好招商引資,談大項目,引大項目,靠大項目。選準落腳點。篩選建立適應市場要求、產業效益好的招商引資項目庫。在確保長青金屬製品有限公司投產運營的同時,重點抓好投資2億元的閩佳房地產開發、投資4000萬元的京棣新型建築材料、投資5000萬元的德州皇家食品和長青公司紡織項目的引進和建設。突出企業招商,發揮企業招商的主體作用。實施專業招商,組建專業招商隊伍,利用外商招商,發揮外商聯繫面廣、影響力大的優勢。

旅遊資源

無棣鎮白石女像
塔影公園

公園內有海豐塔,金古廳,鐘鼓樓,白石女像,渤海黑牛雕像和大覺寺遺址,總占地面積8400平方米。八角十三級樓閣式的海豐塔坐落在荷花灣南側,與大覺寺遺址相鄰,五子鬧佛塑像坐落在距新建海豐塔以南50米處的舊塔遺址上,海豐塔北側荷花灣與鐘樓相望,東北方有一白石女塑像,全國八大名牛之一的渤海黑牛塑像坐落在此。塔旁有一架退役的戰鬥機

韓家窯遺址古井

1988年秋,在中國山東省無棣鎮韓家窯遺址上,發現的一口。從中發掘出石夯、石磨、夾沙紅陶盆殘片,還有灰黑淺紋的陶罐殘片及陶盤一隻,上繪黑紋魚形圖案。事過月余,又在古井東北部兩華里處,在土層一米以下,掘出臥式半橢圓形古窯一座,窯內壁四周紅燒土層及青磚痕跡均頗明晰,五個並排的向南開的進火口門外,有半成品胚形,尚可辨識。經考證定為:此乃古時燒制陶器之窯。該遺址出土的多件歷史文物,經鑑定屬龍山文化時期。後經再次探測,韓家窯遺址,東西長約五華里,南北長約四華里。文物普查時定為:韓家窯遺址,屬濱州市大商文化遺址。

這一古井的發現,不僅證明氏族部落早就定居此處,過著農牧生活,在築屋、造井、制陶、糧食加工諸方面,都已達到了自產、自供、自足的程度,而且還創造著古代文明。

無棣鎮海豐塔
海豐塔

原名普照寺舍利寶塔,為無棣舊八大景之一“叢林塔影”堪稱齊燕一絕。始建於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40年),明正德、萬曆、清乾隆年間三次修葺。1957年,經上級批准將因地震震裂的殘塔夷平。1991年縣委縣政府倡導重建。新建海豐塔由無棣籍原北京市設計院總設計師,曾設計人民大會堂、北京飯店等建築的設計大師張博先生設計;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先生題寫海豐塔塔匾;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李鐸先生題寫了“海域無雙邑,豐余第一州”的正門楹聯。新建海豐塔共13級,高42米,外廊磚結構,飾八角飛檐挑角,角系銅鈴,中心為水泥澆築大圓柱,梯磴繞柱而上,座基四門分陳,二級發上,各層四窗開列,頂層八面環柱而上,上有佛光圓珠托半月組成塔剎,古塔因歷史悠久和較高的文化價值而著稱於世,新建海豐塔基本保持了原塔風貌。

無棣鎮吳式芬故居
吳式芬故居

吳式芬(1796—1856),海豐(今無棣)縣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江西南安府知府,廣西、河南按察使,直隸、貴....州、陝西布政使,提督浙江學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等職,後增光祿大夫。吳式芬一生篤好金石文考古,從政之暇,即蒐集金石器物,撰寫了《捃古錄》,《捃古錄全文》兩部金石學專著,與他人合著了《封泥考略》。吳式芬博才多藝,一生著書甚多,現原稿多數藏於國家圖書館和山東省圖書館

清代吳氏家族,世稱“進士世家”、“尚書門第”,素有“七侍郎、八巡撫、九封光祿、三翰林、五資政、十朝邦禁”之美譽。其故居位於舊無棣城南門裡西側,占地7000平方米,院內古木參天,氣勢古樸典雅。故居南院始建於建於明英宗正統年間,原為明代戶部尚書王佑之宅弟,由吳氏十三世吏部尚書吳紹詩購置後重新擴建,現明代建築猶存,至今已有500年歷史。南院以“寶硯堂”為主體,“寶硯堂”因吳氏珍藏蘇東坡“雪堂寶硯”得名。北院“尚書第”建於清康熙甲辰年(1664年),門楣上懸“尚書第”橫匾,室內迎門高懸“父子進士”金匾。據專家論證,此故居系明清時期官宦府第的典型代表,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和藝術價值。

歷史典故
  楊天官認義女。楊巍,無棣縣無棣鎮人,明朝重臣,人稱楊天官。萬曆年間,楊巍從朝里回家探親,路過前閻家村,喬裝私訪,到一貧寒人家。天官在此用餐,雖是粗茶淡飯,卻待之如賓。天官感其誠,憐其貧,臨別時告訴了自己的姓名和身份,認該戶一女子為義女,並邀她於某月某日去朝里。約定日期快到了,但該女子家貧如洗,實是無以饋贈,只好忙著把黃蓿菜種子(當地民眾稱“銀子”,即“仁子”)洗淨曬乾,磨為面子,搋上棗瓤,蒸了一鍋窩頭帶去。這天適值天官生日,文武官員早已入席就座,準備開宴,差役領著女子進來了,她把窩頭奉獻於義父,天官令官員們品嘗,“吾女為父祝壽,禮品乃‘銀子’所制,請諸位嘗之,有何感受!”大家嘗後齊聲贊曰:“香甜可口,高貴,難得!”眾官員立即對女子開賞銀兩,二十兩、五十兩、一百兩……這位姑娘將義父及百官所送銀兩帶回家鄉,用來接濟鄉里,村民為紀念此事,將村名“前閻家”更名為“楊姑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