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達煤田火災

烏達煤田火災已燃燒50多年,經過長時間的燃燒已形成了一定面積和一定規模的火區,對煤炭資源和當地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烏達煤田火災現已查明的火區有16個,總面積349.6萬平方米,具有燃燒點多、過火面積大、地勢複雜的特點,給周邊礦井安全生產帶來了極大的隱患,也給煤田滅火工程帶來了諸多困難。

簡介

烏達煤田火災烏達煤田火災

內蒙古自治區烏達煤田位於烏海市西北部,為神華集團內蒙古烏達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簡稱烏達礦業公司)的生產煤田。烏達煤田下轄三個井田:五虎山、蘇海圖、黃白茨。煤田總積為35平方公里,總地質儲量6.3億噸,目前剩餘地質儲量約2.8億噸,可采儲量約1.9億噸。

烏達煤田火災,43年前自燃起火,上世紀80年代開始呈迅速蔓延之勢。據專家介紹,煤是一種可燃有機礦物,在自然氧化條件下,具有自燃傾向性。為此,煤田地層一旦產生裂縫,空氣進入煤層並達到一定的溫度,就會產生自燃。為此,防止煤自燃是煤礦生產中需重點防範的重要安全問題。

截止目前,烏達煤田火災已燃燒50多年,經過長時間的燃燒已形成了一定面積和一定規模的火區,對煤炭資源和當地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

2010年9月1日前,隨著100多台重型翻斗車、鏟車進入神華烏海能源公司蘇海圖礦1號井田火區,烏達煤田滅火工程全面治理的序幕全面拉開。這次滅火工程的實施,打響了烏達煤田火災攻堅戰,燃燒了半個多世紀的煤田火災將被徹底撲滅。

範圍

燃燒的煤田,看不見的暗火燃燒的煤田,看不見的暗火

經過長時間的燃燒已形成了一定面積和一定規模的火區,對煤炭資源和當地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烏達煤田火災具有燃燒點多、過火面積大、地勢複雜的特點,給周邊礦井安全生產帶來了極大的隱患,也給煤田滅火工程帶來了諸多困難。

達煤田可採煤層有12層,目前已在8個煤層中發現了規模大小不等的火區。據2001年11月北京市國土資源遙感公司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煤炭地質勘查院等單位聯合詳查,確定火區26個,最大一處火區面積達66萬平方米,總面積307.6萬平方米,占整個煤田面積的8.8%。烏達煤田已成為中國第一大煤田火區。

近10年來,火情一直呈現出蔓延的趨勢。1995年至2001年間火區面積增加了100餘萬平方米。1995年之後的6年間,年均損失煤炭資源約130萬噸,2002年之後,除個別火區因採取滅火措施得到局部控制外,估計年損失燒煤炭資源仍達到150萬噸左右,在五虎山井田又發現一處著火點範圍已經擴大的新情況。

原因

裸露的煤層裸露的煤層

賦存淺、露頭多、易自燃。內蒙古煤炭資源賦存條件差異很大。就在烏達煤田的產業工人冒火採煤的時候,準格爾旗的農民發現了大山深處的黑色煤塊。老鄉們不了解“賦存淺、露頭多、易自燃”的道理,只知挑煤回家,日子就過得不錯。不曾想,鄂爾多斯黃天棉圖地區的露頭煤屬長焰煤,常溫下氧化急劇加快,再加上越挖外露越多,資源變成了處處濃煙。

煤火增長。烏達煤田“煤火造成的危害在逐年增加”。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組織的專家如此警告。烏達煤田的火區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據專家介紹,煤層自燃既有內因,又有外因。內因與煤的變質程度以及煤的其他物理化學性質有關;外因則與影響煤層自燃的氣候、地貌以及人類活動等外部條件有關。那么,人為因素究竟有哪些呢?北京國土資源遙感公司指出,人為失火是烏達煤田火區形成的主要外部原因。“其中,小煤窯的開採影響最為嚴重。” 對此,一些烏達煤田的礦工頗有怨言:“那些私人小煤窯東挖西挖,浪費現象很嚴重。另外,一些私人小煤窯開採完了以後,井口也不封閉,時間一長,井下的煤就和空氣、雨水接觸燃燒起來,害得我們這些國有大礦也不好再去採煤了。” 事實上,私人小煤窯與當地國有大煤礦的矛盾由來已久。“20世紀70年代後,烏達煤田內集體、個人小煤窯盲目上馬,野蠻開採,毫不顧及國有大煤礦的利益。到了90年代,小煤窯先後發展到近300個。到2002年,有文字記載的小煤窯有220個。”

事實上,小煤窯的亂挖濫采,不僅僅擾亂了當地正常的煤炭市場,其造成的“火患”對烏達煤田國有大煤礦的影響幾乎是致命的。“烏達煤田火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下煤層自燃,而小煤窯的不規範開採是引發煤層自燃的主要外部條件。當煤火在井下自燃發展時,窯主不是採取有效的滅火措施將煤火熄滅,而是放棄小煤窯,任其燃燒。”內蒙古自治區煤炭研究所一位專家指出,煤田內小煤窯廢棄巷道的大量存在,為地下煤層自燃提供了充分的供氧環境,於是,煤火在地下蔓延並形成了眾多燃燒中心,最終沿著採煤巷道進一步擴展蔓延形成燃燒帶。

據烏達礦業公司有關工作人員介紹,自1961年蘇海圖井田發生煤層自燃至今,小煤窯自燃事件時有發生。僅2001年9月、10月和11月,五虎山井田的15號火區,先後有3個小煤窯井下發生自燃。“就在不久前,在五虎山井田一處著火點又出現了範圍擴大的跡象。” 煤火造成的危害,首先就是造成直接損失煤炭資源。此外,逐步蔓延的煤火還嚴重威脅著國有大礦井的安全生產。據悉,蘇海圖煤礦運輸大巷處於1號火區的威脅之中,如果地表火繼續向下發展,整個蘇海圖煤礦將因運輸大巷被大火切斷而完全停止生產。

那么,對於造成諸多危害的小煤窯,究竟該由誰管呢?對此,一位知情人士介紹說,小煤窯的管理比較混亂,煤交公司管理過,烏達礦業公司也管理過,後來又歸地方政府管。

走訪烏達煤田時發現,所有的小煤礦都沒有開工,只留下孤零零的機器等設備。一位來自銀川“等著小煤窯開工”的礦工對記者說,當地有一個小煤礦發生透水事故,死了10多個人。現在所有的小煤礦都停產了,已經停了一個多月了。烏達區政府一位官員證實了這一點,現在所有小煤礦全部停止生產,接受安全生產檢查。這位官員同時坦言,現在區政府管轄的小煤礦有27個。那么,今後是否還可以投資建設新的小煤窯?對此,該官員並沒有給出否定的回答,並介紹了如何辦理採礦證和煤炭生產許可證等有關證件。

總之,內蒙古煤田火災有各種客觀原因,但也不能忽視人為因素。烏達煤田燒了半個世紀的原因,一是管理不力,突出表現就是幾年前小煤窯的亂采濫挖。這種“老鼠打洞式”的開採,技術水平低,作業不規範,採空區不進行密閉,助長了煤火的蔓延。二是認識不足。關井壓小之後,一些地區只要經濟指標,忽視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指標,對火區治理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更有甚者以滅火為名盜採。三是手續繁雜。煤田滅火方案需層層報批,時間長。

影響

烏達煤田火災已燃燒50多年,經過長時間的燃燒已形成了一定面積和一定規模的火區,對煤炭資源和當地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烏達煤田火災已燃燒50多年,經過長時間的燃燒已形成了一定面積和一定規模的火區,對煤炭資源和當地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

這裡的煤含硫量大,主要用於煉焦,這種煤在自燃的狀態下所排放的氣體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氫和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氣體。這些氣體不僅漂浮在礦區上空而且還影響到鄰近煤田的烏海市烏達城區。

據當地環保部門多年檢測結果顯示,烏達城區的空氣中所含一氧化碳超過國家標準的5倍以上,硫化氫、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均超標1倍以上。
烏達礦業公司職工醫院的一位大夫告訴記者,這幾年礦區內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明顯增多,幾乎是翻倍增長,這肯定與空氣的嚴重污染有直接關係。

由於大氣中含硫量大,近幾年來,烏達煤田火災及其周邊地區的酸雨明顯增多。記者看到煤田裡的一些建築物以及一些露天設備由於受酸雨侵蝕,其表面已變得坑坑窪窪。一些礦工對記者說,這裡是乾旱地區,本來一年下幾場雨是讓人很高興的事情,但現在一下雨大多是酸雨,不僅對生產設備有損害,而且對人的身體健康也有損害,雨水流到眼裡很刺激眼睛,所以我們現在是既盼下雨又怕下雨。

嚴重的空氣污染以及地溫升高,使得火區周圍的生物也難逃厄運。記者在火區附近走了一圈,僅僅見到幾棵枯死的沙冬青,它是國家重點保護植物。而在遠離火區的地方則是灌木叢生,沙地蜥蜴飛快地奔跑,在沙地上留下一串淺淺的腳印。

在火區的邊緣地帶,記者還看到一些被遺棄的坍塌的房屋。據了解,這些房屋多數是因環境污染而被迫搬遷的居民遺留下來的。但記者還是有幸找到了一位仍在此居住的老人,老人姓王,因為不願意隨孩子離開居住了一輩子的故土才暫時留了下來,但他說:“我也要走了,為了多活幾年,必須走。” 總之:

1、煤火嚴重製約地區經濟發展,煤田火區不僅污染環境,影響人體健康,同時,已嚴重製約了烏達礦業公司及地區經濟的發展。

2、烏達礦業公司從1998年起連年虧損,被列為全國煤炭行業三類特困企業。歷年來,儘管烏達礦業公司及上級主管部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用於火區治理,但由於種種原因,煤火不但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理,近幾年反而呈加劇趨勢。

3、有些地方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大量湧出,情況十分危險。有些工作區,火區已蔓延到其上部,如不採取及時有效措施,後果不堪構想。所有這些使得烏達礦業公司及所在地方在已遭受經濟及各方面損失的前提下,又面臨新的難題。
原因。

損失嚴重

 大火43年不熄,一年燒掉1個“小煤窯” 大火50多年不熄,一年燒掉1個“小煤窯”

那么,50多年來煤田大火共燒掉多少煤呢?據烏達礦業公司初步統計,截至2003年底烏達煤田煤炭資源總燒失量達到1800萬噸左右,年均燒失煤炭約44萬噸,相當於一年燒失了1個小煤窯
此外,由於受煤火影響,烏達煤田現存2.8億噸剩餘地質儲量中至少有5000萬噸已難以開採,使原煤田服務年限減少了16年,給國家造成約50億元的經濟損失。
早在1961年,烏達礦業公司前身烏達礦務局組建後的第三年,就在蘇海圖井田9號和10號煤層發現了自燃火情,但當時以及此後很長一段時期內,並未得到生產企業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以致火勢像脫韁的野馬日漸蔓延。

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後,烏達煤田內出現了三四百個小煤窯,這些小煤窯大多不重視安全生產,亂挖亂采,巷道橫七豎八,相互串聯,在煤田內部形成了一條條燃燒通道,並且一旦井下出現自燃火情,控制不住了,所屬窯主往往將井口一封了之,任憑煤火在地下蔓延,因此形成了不少燃燒中心,最終沿著採煤巷道進一步擴展蔓延形成燃燒帶。

近10年來,火情一直呈現出蔓延的趨勢。1995年至2001年間火區面積增加了100餘萬平方米。1995年之後的6年間,年均損失煤炭資源約130萬噸,2002年之後,除個別火區因採取滅火措施得到局部控制外,估計年損失燒煤炭資源仍達到150萬噸左右。

滅火模式

烏達煤田火災滅火現場烏達煤田火災滅火現場

目前,中國能源已出現一定程度的緊缺,因此保護和節約每一點 烏達煤田滅火模式能源資源都極為重要。神華集團海勃灣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工會生產部部長孔令宏曾在十屆全國人大一次和二次會議上,連續兩年就烏達煤田滅火治理問題向國家提出過建議

烏達煤礦滅火工程處處長賈躍榮指出,“烏達煤田大火已著了40多年,要一下子把它滅掉是不現實的。”據介紹,烏達礦業公司是神華集團所屬的特困企業之一,資產負債率為78%,“人均年工資不足8500元。”在劃歸神華集團統一運營前後,這個企業生產經營狀況都十分艱難,長期拖欠職工工資

但是,烏達礦業公司一直在努力著,2002年8月,公司委託內蒙古煤炭科學研究所編寫了《烏達煤田滅火工程初步設計》,並於當年底呈報給國家有關部委,但至今未批。截止到記者發稿時,烏達礦業公司方面仍在組織人員對該設計進行修改,“靠我們自己根本沒有能力來滅火,我們這次修改設計就是為了向國家申請資金。”據悉,滅火工程初步設計概算,滅火資金需要9000多萬元。“要徹底滅掉烏達煤田的煤火,這個數還不夠。”

值得寫入烏達煤田史冊的是,從今年6月中旬開始,烏達煤田陸陸續續來了一批又一批德國人,吸引他們到來的就是這裡至今仍在熊熊燃燒著的煤火,他們要探明火源、研究煤火的特點以及如何滅火等。北京國土資源遙感公司市場部經理孔冰對記者介紹說,有關烏達煤田滅火,是中國科技部與德國科學教育部門的一個合作研究課題。

對於烏達煤田今後的滅火來說,現在是比較關鍵的時刻。此外,烏達礦業公司方面也認同這個觀點。但是,烏達礦業公司一位工作人員無奈地說:中國還沒有成熟的煤田滅火模式,我們也只能是處在研究摸索的狀態,而且,現在的滅火模式都是理想化的。不管怎么樣,當地的礦工們都明白,煤田內小煤窯的繼續存在,如果沒有防火滅火管理的話,仍然是今後產生新火源的禍根

相應措施

烏達煤田火災滅火現場烏達煤田火災滅火現場

從2007年開始,內蒙古自治區開始把煤田滅火工作由原來的重點治理、局部治理逐步推開到全面治理。第一年,自治區政府提出每年拿出1億元的資金投入煤田滅火工作,從2009年開始至2012年,每年增加1億元。
兩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先後下發了多個煤田滅火專項治理的檔案,多次召開會議專門部署,自治區、盟市、旗縣成立相應機構,企業地方共投入資金40多億元。
為了糾正邊滅火邊生產的違規作業,自治區實施了“零點行動”。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聯合自治區公安廳組成特偵組,對鄂爾多斯市部分地區以滅火為名盜採原煤展開了突擊檢查治理。在此基礎上,自治區煤炭工業局對涉及火區治理的煤礦先行收回了煤炭生產許可證,待火區治理達標後發還,再實施技改和生產。目前,內蒙古已實現重點火區向全區的全覆蓋,實現由治表滅火向深度滅火覆蓋,由單一滅火向生態治理覆蓋。
鄂爾多斯市高度重視火區治理工作,把這項工作列為政府“一號工程”。市與有關旗(區)政府簽訂了煤田火區治理工作目標責任狀,累計完成投資36億元,完成治理火區21處,開工63處,進行前期勘查、方案設計66處,復墾綠化土地12000畝,由著火重災區變成滅火先進區。烏海市引進德國國家地質與礦產資源研究所的專家前來烏達煤田指導滅火,實施了“滅火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的深層次科技合作。
各個煤炭企業也創造了行之有效的滅火辦法。伊東集團探索出挖掉紅的、采出黑的、留下綠的、穩住黃的。其中,“挖掉紅的”就是治理煤火。幾年來,伊東集團剿滅煤礦著火10多起,幫助兄弟煤礦成功治理煤火30多起;“采出黑的”就是加快煤炭生產,伊東集團已進入內蒙古自治區煤炭生產企業十強;“留下綠的”就是“一礦一企治理一山一溝”,全集團投入綠化資金已達9000多萬元,綠化面積達到13000畝;“穩住黃的”就是合理安置礦區農牧民,集團投資4000多萬元在神山礦區成立了移民新村,為108戶礦區農民建起新居。
經過兩年多治理,內蒙古煤田滅火取得階段性成果。目前,所有明火都已滅掉,80%的煤火治理項目都已開工,完成煤礦火區治理100多處,復墾土地2萬多畝,多處火區披上新綠。

最新動態

加快煤田滅火步伐加快煤田滅火步伐

烏達煤田滅火工程進入全面治理階段
2010年8月27日上午10點30分,神華烏海能源公司蘇海圖礦1號井田火區現場彩旗飄揚,炮聲陣陣,100多台重型翻斗車、鏟車往來穿梭,鑽機、注槳機機聲隆隆,拉開了烏達煤田滅火工程全面治理的序幕。

烏達煤田火災已燃燒50多年,經過長時間的燃燒已形成了一定面積和一定規模的火區,對煤炭資源和當地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烏達煤田火災現已查明的火區有16個,總面積349.6萬平方米,具有燃燒點多、過火面積大、地勢複雜的特點,給周邊礦井安全生產帶來了極大的隱患,也給煤田滅火工程帶來了諸多困難。

為了保護好寶貴的煤炭資源,改善烏達地區的環境質量,烏達煤田滅火工程項目於2001年申請立項,國家發改委於2006年1月6日正式批准立項,2008年4月批准滅火用水變更方案。項目總投資16260萬元,其中國家安排專項資金6985萬元,神華集團出資9275萬元,到2010年6月累計完成滅火投資7658.12萬元。這次滅火工程主要為烏達蘇海圖井田1號、2號火區和五虎山礦井田10號火區,施工期4年,滅火效果監測期為一年。

據了解,這次滅火工程的實施,打響了烏達煤田火災攻堅戰,燃燒了半個多世紀的煤田火災將被徹底撲滅。烏達煤田滅火工程是由陝西天地地質公司、神華北京遙感勘查有限公司、撫順天地礦山安全裝備公司共同實施。項目負責人表示,要做到組織科學、嚴格管理、確保質量,把滅火工程打造成讓礦區人民放心的精品工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