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達煤田

烏達煤田

內蒙古自治區烏達煤田位於烏海市西北部,為神華集團內蒙古烏達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簡稱烏達礦業公司)的生產煤田。烏達煤田下轄三個井田:五虎山、蘇海圖、黃白茨。煤田總積為35平方公里,總地質儲量6.3億噸,目前剩餘地質儲量約2.8億噸,可采儲量約1.9億噸。

簡介

烏達煤田烏達煤田
烏達煤田可採煤層有12層,目前已在8個煤層中發現了規模大小不等的火區。據2001年11月北京市國土資源遙感公司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煤炭地質勘查院等單位聯合詳查,確定火區26個,最大一處火區面積達66萬平方米,總面積307.6萬平方米,占整個煤田面積的8.8%。烏達煤田已成為中國第一大煤田火區。

煤火

範圍

煤田滅火工作人員正在煤田滅火煤田滅火工作人員正在煤田滅火

烏達煤田火災已燃燒50多年

經過長時間的燃燒已形成了一定面積和一定規模的火區,對煤炭資源和當地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烏達煤田火災現已查明的火區有16個,總面積349.6萬平方米,具有燃燒點多、過火面積大、地勢複雜的特點,給周邊礦井安全生產帶來了極大的隱患,也給煤田滅火工程帶來了諸多困難。

為了保護好寶貴的煤炭資源,改善烏達地區的環境質量,烏達煤田滅火工程項目於2001年申請立項,國家發改委於2006年1月6日正式批准立項,2008年4月批准滅火用水變更方案。項目總投資16260萬元,其中國家安排專項資金6985萬元,神華集團出資9275萬元,到2010年6月累計完成滅火投資7658.12萬元。這次滅火工程主要為烏達蘇海圖井田1號、2號火區和五虎山礦井田10號火區,施工期4年,滅火效果監測期為一年。

影響

煤火嚴重製約地區經濟發展,煤田火區不僅污染環境,影響人體健康,同時,已嚴重製約了烏達礦業公司及地區經濟的發展。

烏達礦業公司從1998年起連年虧損,被列為全國煤炭行業三類特困企業。歷年來,儘管烏達礦業公司及上級主管部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用於火區治理,但由於種種原因,煤火不但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理,近幾年反而呈加劇趨勢。

有些地方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大量湧出,情況十分危險。有些工作區,火區已蔓延到其上部,如不採取及時有效措施,後果不堪構想。所有這些使得烏達礦業公司及所在地方在已遭受經濟及各方面損失的前提下,又面臨新的難題。

原因

賦存淺、露頭多、易自燃

烏達煤田烏達煤田

內蒙古煤炭資源賦存條件差異很大。就在烏達煤田的產業工人冒火採煤的時候,準格爾旗的農民發現了大山深處的黑色煤塊。老鄉們不了解“賦存淺、露頭多、易自燃”的道理,只知挑煤回家,日子就過得不錯。不曾想,鄂爾多斯黃天棉圖地區的露頭煤屬長焰煤,常溫下氧化急劇加快,再加上越挖外露越多,資源變成了處處濃煙。

國家煤監局186名安全生產專家之一、太原理工大學鄔劍明教授,受聘請前來內蒙古指導滅火。他認為內蒙古煤田火災有各種客觀原因,但也不能忽視人為因素。一是管理不力,突出表現就是幾年前小煤窯的亂采濫挖。這種“老鼠打洞式”的開採,技術水平低,作業不規範,採空區不進行密閉,助長了煤火的蔓延。二是認識不足。關井壓小之後,一些地區只要經濟指標,忽視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指標,對火區治理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更有甚者以滅火為名盜採。三是手續繁雜。煤田滅火方案需層層報批,時間長。

治理

2010年8月27日全面啟動滅火工程

2010年8月27日,總投資1.65億元的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烏達煤田滅火工程開始進入全面治理階段。烏達煤田自燃備受矚目,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燃燒歷史,現已查明的火區有16個,總面積349.6萬平方米。烏達煤田滅火工程項目於2001年申請立項,國家發改委於2006年1月正式批准立項,2008年4月批准滅火用水變更方案,項目總投資16260萬元,其中國家安排專項資金6985萬元,神華集團出資9275萬元。2010年計畫施工的滅火工程項目為烏達蘇海圖井田V1號和2號火區,施工期4年,滅火效果監測期一年。

烏達煤田滅火工程,是實現資源和生態保護雙贏的一項工程,是保護環境資源的社會公益性項目。

煤火增長原因

烏達煤田烏達煤田

烏達煤田“煤火造成的危害在逐年增加”。日前,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組織的專家如此警告。

烏達煤田的火區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據專家介紹,煤層自燃既有內因,又有外因。內因與煤的變質程度以及煤的其他物理化學性質有關;外因則與影響煤層自燃的氣候、地貌以及人類活動等外部條件有關。

那么,人為因素究竟有哪些呢?北京國土資源遙感公司指出,人為失火是烏達煤田火區形成的主要外部原因。“其中,小煤窯的開採影響最為嚴重。”

對此,一些烏達煤田的礦工頗有怨言:“那些私人小煤窯東挖西挖,浪費現象很嚴重。另外,一些私人小煤窯開採完了以後,井口也不封閉,時間一長,井下的煤就和空氣、雨水接觸燃燒起來,害得我們這些國有大礦也不好再去採煤了。”

事實上,私人小煤窯與當地國有大煤礦的矛盾由來已久。“20世紀70年代後,烏達煤田內集體、個人小煤窯盲目上馬,野蠻開採,毫不顧及國有大煤礦的利益。到了90年代,小煤窯先後發展到近300個。到2002年,有文字記載的小煤窯有220個。”

事實上,小煤窯的亂挖濫采,不僅僅擾亂了當地正常的煤炭市場,其造成的“火患”對烏達煤田國有大煤礦的影響幾乎是致命的。“烏達煤田火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下煤層自燃,而小煤窯的不規範開採是引發煤層自燃的主要外部條件。當煤火在井下自燃發展時,窯主不是採取有效的滅火措施將煤火熄滅,而是放棄小煤窯,任其燃燒。”內蒙古自治區煤炭研究所一位專家指出,煤田內小煤窯廢棄巷道的大量存在,為地下煤層自燃提供了充分的供氧環境,於是,煤火在地下蔓延並形成了眾多燃燒中心,最終沿著採煤巷道進一步擴展蔓延形成燃燒帶。

據烏達礦業公司有關工作人員介紹,自1961年蘇海圖井田發生煤層自燃至今,小煤窯自燃事件時有發生。僅2001年9月、10月和11月,五虎山井田的15號火區,先後有3個小煤窯井下發生自燃。“就在不久前,在五虎山井田一處著火點又出現了範圍擴大的跡象。”

煤火造成的危害,首先就是造成直接損失煤炭資源。此外,逐步蔓延的煤火還嚴重威脅著國有大礦井的安全生產。據悉,蘇海圖煤礦運輸大巷處於1號火區的威脅之中,如果地表火繼續向下發展,整個蘇海圖煤礦將因運輸大巷被大火切斷而完全停止生產。

那么,對於造成諸多危害的小煤窯,究竟該由誰管呢?對此,一位知情人士介紹說,小煤窯的管理比較混亂,煤交公司管理過,烏達礦業公司也管理過,後來又歸地方政府管。

在烏達煤田,所有的小煤礦都沒有開工,只留下孤零零的機器等設備。一位來自銀川“等著小煤窯開工”的礦工對記者說,“今年4月份,當地有一個小煤礦發生透水事故,死了10多個人。現在所有的小煤礦都停產了,已經停了一個多月了。”

烏達區政府一位官員證實了這一點,現在所有小煤礦全部停止生產,接受安全生產檢查。這位官員同時坦言,現在區政府管轄的小煤礦有27個。那么,今後是否還可以投資建設新的小煤窯?對此,該官員並沒有給出否定的回答,並介紹了如何辦理採礦證和煤炭生產許可證等有關證件。

煤田滅火模式

煤田自燃後造成了嚴重的土地塌陷煤田自燃後造成了嚴重的土地塌陷

“目前,我國能源已出現一定程度的緊缺,因此保護和節約每一點能源資源都極為重要。”神華集團海勃灣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工會生產部部長孔令宏說。他曾在十屆全國人大一次和二次會議上,連續兩年就烏達煤田滅火治理問題向國家提出過建議。

烏達煤礦滅火工程處處長賈躍榮指出,“烏達煤田大火已著了40多年,要一下子把它滅掉是不現實的。”據介紹,烏達礦業公司是神華集團所屬的特困企業之一,資產負債率為78%,“人均年工資不足8500元。”在劃歸神華集團統一運營前後,這個企業生產經營狀況都十分艱難,長期拖欠職工工資。

但是,烏達礦業公司一直在努力著,2002年8月,公司委託內蒙古煤炭科學研究所編寫了《烏達煤田滅火工程初步設計》,並於當年底呈報給國家有關部委,但至今未批。截止到記者發稿時,烏達礦業公司方面仍在組織人員對該設計進行修改,“靠我們自己根本沒有能力來滅火,我們這次修改設計就是為了向國家申請資金。”據悉,滅火工程初步設計概算,滅火資金需要9000多萬元。“要徹底滅掉烏達煤田的煤火,這個數還不夠。”

值得寫入烏達煤田史冊的是,從今年6月中旬開始,烏達煤田陸陸續續來了一批又一批德國人,吸引他們到來的就是這裡至今仍在熊熊燃燒著的煤火,他們要探明火源、研究煤火的特點以及如何滅火等。北京國土資源遙感公司市場部經理孔冰對記者介紹說,有關烏達煤田滅火,是中國科技部與德國科學教育部門的一個合作研究課題。

“對於烏達煤田今後的滅火來說,現在是比較關鍵的時刻。”孔冰說。此外,烏達礦業公司方面也認同這個觀點。但是,烏達礦業公司一位工作人員無奈地說,“我國還沒有成熟的煤田滅火模式,我們也只能是處在研究摸索的狀態,而且,現在的滅火模式都是理想化的。”不管怎么樣,當地的礦工們都明白,煤田內小煤窯的繼續存在,如果沒有防火滅火管理的話,仍然是今後產生新火源的禍根。

後果

原始地貌嚴重破壞

35平方公里的地表遭受破壞,技術人員說,花一百億用一百年,也恢復不到原始地貌了 “這些人在我們房頂玩火,能不危險嗎?”烏達礦業公司知情人介紹,2008年滅火工程數次嚴重威脅到井下採礦。
2008年,烏達礦業公司分管安全的副總,向神華能源公司打報告,請求想辦法制止泛濫的採挖。 此前,2007年8月,銀星公司進行了改制,成為烏海市所屬民營企業,烏達礦業公司管不了了。
最後,由烏海市政府出面,強行停止了整個烏達煤田滅火工程。 一些剛高價買到地塊的煤老闆因此虧損嚴重,丟下剝開的地皮,到北京告狀;已賺到錢的煤老闆,也不再回填、復墾和綠化,一走了之。 同時,剛剛挖出露頭的煤層,失去地表阻隔空氣,2年來也開始大規模自燃。
今年6月15日出版的《國土資源遙感》雜誌中,神華(北京)遙感勘查公司工程師孔冰等人披露,2006年中期到2008年下半年,在烏達煤田進行的滅火工程,使35平方公里的地表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煤田70%的原始地貌已徹底消失。
孔冰等人提取了烏達煤田地表剝挖前後的航空影像圖。2006年6月,影像圖上原始地貌清晰可見。但2009年3月的彩色影像圖上,是雜亂的剝挖坑、岩石渣堆等。
孔冰介紹,在對烏達18號火區鑽探驗證中發現,在原來燃燒的4號煤層之下賦存的6號、7號煤層也已燃燒,煤火出現上下貫通。多數火區煤火沿密集廢棄巷道和岩石裂隙不斷向煤層深部蔓延。
烏達煤田原來的火區一部分被清除、一部分被渣石掩蓋、一部分沿煤層向深部蔓延,煤田18個火區被切割得凌亂不堪。 神華烏海能源公司不願具名人士認為,2年的剝挖“滅火”,事實上加重了烏達煤田火災。
2008年6月,銀星公司“滅火工程”被緊急叫停,烏達礦業公司滅火處重新介入。 工程師趙鐵雄介紹,烏達煤田大部分地表植被被破壞,生態毀滅,地表深坑可能積水,都將長時期影響井下煤田開採安全。而孔冰等人認為,采坑和渣堆有形成土石流和堰塞湖的危險。 趙鐵雄介紹,目前正在開展的鑽孔滅火工程,當初規劃的有些鑽孔點,目前被堆上了厚厚的渣土,需要把渣土挖出才能打孔。“當初批准的規劃里沒有這個資金安排,現在誰來出錢?”
神華(北京)遙感公司一名技術員介紹,根據他們測算,初步恢復地表需要10個億以上,“而想恢復到原始地貌,100年,100億也不行了”。

責任

誰為環境債埋單

當初的相關人物一一“淡出”,留下的是一個一個采坑 ,在地表植被十分珍貴的蒙西荒漠區中長大,趙鐵雄對植被的破壞深感痛惜,“現在一起風,烏達市區沙塵明顯嚴重了”。
據介紹,2008年5月17日,烏海代市長侯風岐率領煤炭局、安監局等多部門,爬上烏達煤田滅火工程現場查探,發表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講話,強調有關方面要嚴肅對待烏達煤田淺部滅火工程,要依法嚴厲打擊以滅火為名的非法盜採行為。 9月6日,記者找到了銀星公司董事長周根良。他拒絕回應烏達煤田地表生態破壞的責任問題。
周稱,這是當年的領導操作的。現在銀星公司已成地方企業,“區里叮囑過我們,不得隨便說話”。 烏達區政府副區長孟凡陽回應,煤田是神華公司的,當初滅火工程也是神華公司組織的,目前已和神華公司進行溝通協調,由神華公司儘快回填和復墾。
而神華烏海能源公司相關人士則表示,當初銀星公司滅火是經神華批准,但也經過地方政府同意,而且2007年銀星公司改制後,地方政府也有監管責任。
這位人士說,當初烏達礦業公司批准銀星公司攬下滅火工程的領導已調走。銀星公司原領導因滅火工程失控提前退休,但未被追究責任。 據烏海煤炭局副局長呂智山介紹,目前烏達煤田共遺有287個采坑,準備留下9個填城市垃圾,剩下的全部要回填復墾。 他說烏海市已把收取的3700多萬復墾保證金轉交給神華烏海能源公司(2008年10月,烏達礦業公司等四家公司重組成立神華烏海能源公司),要求該公司儘快進行回填復墾。
神華烏海能源公司滅火處處長賈躍榮介紹,2009年滅火項目資金陸續到位。滅火處組織面向全國重新招投標,陝西天地地質公司、神華北京遙感勘查有限公司、撫順天地礦山安全裝備公司三家中標,分片承擔烏達煤田滅火任務。
現在開展的滅火工程,實行“采滅分離”,滅火單位只負責滅火,滅火中挖出的煤自己不能賣,由項目單位處置,以此避免滅火企業挖煤不治理的行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