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藥子

烏藥子

為樟科植物烏藥的果實。

基本信息

簡介

烏藥子烏藥子
樟科植物烏藥的果實。
出處:出自《證類本草》
拼音名:WūYàoZǐ
英文名:FruitofCombinedSpicebush

來源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烏藥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nderaaggregata(Sims.)Kosterm.[L.strychnifolia(Sieb.etZucc.)F.-Vill.]
採收和儲藏:10月採收,除去雜質,曬乾。

原形態

烏藥,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達4-5m。根木質,膨大粗壯,略成念珠狀。樹皮灰綠色。小枝幼時密被銹色短柔毛,老時平滑無毛;莖枝堅韌,不易斷。叫互生,革質,橢圓形至廣倒卵形,長3-8cm,寬1.5-5cm,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圓形或廣楔形,全緣,上面綠色,有光澤,除中脈外,均光滑無毛,下面灰白色,被淡褐色長柔毛,後變光滑,葉脈3條,基出,極明顯;葉柄短,有短柔毛。傘形花序腋生,幾無總梗;小花梗長1.5-3mm,被毛,簇生多數小花;花單性,雌雄異株,黃綠色;花被6片,大小几相等,廣橢圓形,雄花有雄蕊9枚,排成3輪,最內一輪的基部有腺體,花葯2室;雌花有退化雄蕊多枚,子房上位,球形,1室,胚珠1枚。核果近球形,初綠色,成熟後變黑色。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向陽山坡灌木林中或林緣以及山麓、曠野等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陝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西、四川等地。

化學成份

果肉揮髮油含α-蒎烯(α-pinene),β-芹子烯(β-selinene),δ-和γ-蓽澄茄烯(cadinene)等。果肉脂肪油主含油酸(oleicacid),還含亞油酸(linoleicacid),亞麻酸(linolenicacid),十六碳烯酸(hexadecenoicacid)等。
種子揮髮油含烏藥根烯(lindestrene),烏藥烯醇(lindenenol),乙酸烏藥烯醇酯(lindenylacetate)等。種子脂肪油主含順式-十四碳-4-烯酸(cis-4-dodecenoicacid),十六碳烯酸,油酸,亞油酸,二十碳烯酸(eicosenoicacid)等。

性味

辛;溫

歸經

脾;腎經

功能主治

散寒回陽;溫中和胃。主陰毒傷寒;寒性吐瀉;疝氣腹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

各家論述

《斗門方》:治陰毒傷寒,烏藥子一合,炒令黑煙起,投於水中,煎取三、五沸,服一大盞,候汗出回陽瘥。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