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圭東岸共和國

烏拉圭東岸共和國

República Oriental del Uruguay(譯:烏拉圭東岸共和國)位於南美洲東南部,烏拉圭河與拉普拉塔河的東岸,北鄰巴西,西界阿根廷,東南瀕大西洋。首都為蒙得維的亞。1825年8月25日從巴西帝國的統治下獨立。境內大部分地勢平坦,農牧業發達。現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烏拉圭屬溫帶氣候,以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安定的社會環境,被譽為“南美瑞士”;又因其形似寶石而又盛產紫晶石,被譽為“鑽石之國”。

烏拉圭東岸共和國烏拉圭東岸共和國
1777年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1820年葡萄牙占領烏拉圭,並於1821年將烏併入巴西。1825年8月25日脫離巴宣布獨立。1828年8月27日,巴西和阿根廷簽訂蒙得維的亞和約,承認烏獨立。1830年7月18日頒布第一部憲法。因該國位於烏拉圭河東岸,故國名定為烏拉圭東岸共和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經濟嚴重困難,政局動盪。1973年軍隊發動政變上台執政,統治烏拉圭達12年之久。1984年11月25日舉行大選,恢復文官政府。紅黨候選人胡利奧.瑪麗亞.桑吉內蒂在大選中獲勝,翌年3月1日宣誓就任烏拉圭總統。1990年3月現任總統拉卡列上台執政。

概況

國名:烏拉圭東岸共和國(Oriental Republic of Uruguay, República Oriental del Uruguay)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由寬度相等的五道白色寬條和四道藍色寬條相間相連構成,旗面左上角為白色正方形,內有一輪“五月的太陽”。烏拉圭歷史上曾同阿根廷組成一個國家,所以兩國國旗都有藍、白色和“五月的太陽”;九道寬條代表當時組成共和國的九個政治區域;太陽放射八道直線和八道波狀光芒,它象徵國家的獨立。

國徽:呈橢圓形。橢圓面上有四組圖案;左上角為一副天平,象徵正義;右上角為多岩石的要塞,象徵首都蒙得維的亞;左下角為賓士的駿馬,象徵自由;右下角為一頭牛,象徵財富和畜牧業。橢圓形兩側以橄欖枝和月桂枝裝飾,象徵和平與勝利;上端是“五月的太陽”。

烏拉圭東岸共和國烏拉圭

獨立日:8月25日(1825年)

國慶日:8月25日(1825年)
國家政要: 總統塔瓦雷·巴斯克斯(Tabare Vazquez) ,2004年11月當選,2005年3月就職。

自然地理:全境面積17.7萬平方公里。位於南美洲東南部,烏拉圭河與拉普拉塔河的東岸,北鄰巴西,西界阿根廷,東南瀕大西洋。海岸線長約660公里。境內地勢平坦,平均海拔116米。南部是起伏的平原;北部和東部有少數低山分布;西南部土地肥沃;東南部多斜坡草地。大庫奇利亞山脈由南向東北延伸至巴西邊境,海拔450—600米。烏拉圭河為烏與阿根廷的界河。內格羅河發源於巴西高原,流經國境中部,注入烏拉圭河,全長800多公里。位於內格羅河上的內羅格水庫,是南美最大的人工湖之一(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屬溫帶氣候,烏拉圭以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安定的社會環境,被譽為“南美瑞士”;又因其形似寶石而又盛產紫晶石,被譽為“鑽石之國”。1至3月為夏季,氣溫17至28℃,7至9月為冬季,氣溫6至14℃。年降水量由南至北從950毫米遞增到1250毫米。
人口:338萬(2002年),其中白人占90%以上,印歐混血種人占8%。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居民中60%的人信奉天主教。

首都:蒙得維的亞(Montevideo),人口138萬(2000年6月),平均氣溫16℃。
蒙得維的亞 (Montevideo) 是烏拉圭東岸共和國首都,位於拉普拉塔河下游,瀕臨南大西洋,面積為530平方公

烏拉圭東岸共和國烏拉圭
里,人口138萬(2000年6月),相當全國人口的一半。它是烏拉圭全國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的中心,烏拉圭的最大海港,也是烏拉圭的海上門戶。

該城雖處南緯35度的溫帶地區,但一年四季溫差不大,氣候宜人,遍地樹木花草,空氣清新。城區公園密布,適於游泳的幾處大型海灘附近已建成環境幽靜的住宅區。辦公樓房和居民住宅多為歐式建築風格。年平均氣溫16℃,1月平均氣溫為23℃,7月平均氣溫為10℃。每年5月至10月多霧。全年平均降雨量約1000毫米。

“蒙得維的亞”的原意是葡萄牙語“我看到山了”。蒙得 (MONTE)是“山”,維的亞 (VIDEO)為“我看到了”。據傳,17世紀,葡萄牙探險隊首次抵達這裡時,一水手發現老城西北部一座海拔僅139米的小山時驚呼:“我看到山了”,蒙市由此得名。但此說並不被學術界認可。蒙得維的亞開始是一個軍事要塞和港口的混合

烏拉圭東岸共和國分別拍攝於1937年和2006年的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以東140公里處埃斯特角的照片。埃斯特角是著名的海濱度假勝地,前身是17世紀興建的一個小漁村,曾以“伊圖薩因戈村”戰役命名,1907年7月5日改稱現名。2007年7月5日,埃斯特角迎來100歲的生日。
體,有著悠久的移民傳統。蒙市建於1726至1730年間,當時是西班牙人德薩瓦拉(Bruno Mauricio de Zabala)於1726年的聖誕節時在此建立軍事要塞並安置了13戶居民。蒙得維的亞市不僅是烏全國政治、經濟、貿易、金融和文化中心,且為拉美南角地區歷史較悠久的主要港口城市之一。

蒙得維的亞市的交通運輸有鐵路、公路及空運向全國輻射,並通向阿根廷及巴西等國。該市還集中了全國3/4的工業,以肉類冷藏和加工規模最大,還有紡織、麵粉、石油冶煉、化學及製革等工業。蒙得維的亞港擁有聞名於世界的構思獨特的陽台,被譽稱為“陽台王國”,港口距全國最大的國際機場車程約30分鐘,有定期航班飛往世界各地。蒙得維的亞港也是南美洲的主要港口之一。

蒙市匯集全國70%的工業,商業發達,文化普及,金融市場活躍。從1994年使用光纖電纜與外部通訊,人均計算機占有量和哥斯大黎加同居拉美首位,人均數字元元程控電話比巴西多三倍,比智利多兩倍。全國計算機用戶都可與Internet聯網,主要出版物可通過該國際網路在世界各地閱讀。有五家電視台和三家有線電視台,十八家電台和四家發行全國的日報。該市是拉美一體化協會總部、南方共同市場秘書處的所在地。

歷史

1811年民族英雄何塞·阿蒂加斯領導人民進行獨立戰爭,並於1815年控制了全境。1816年葡萄牙再次入侵,並於1821年7月將烏併入巴西。1825年8月25日,胡安·安東尼奧·拉瓦列哈等一批愛國者收復了蒙得維的亞城,宣告烏拉圭獨立,並將8月25日定為國慶日。20世紀上半葉,烏經濟穩定、社會安寧。1973年發生軍事政變。1828年8月27日巴西和阿根廷簽訂蒙得維的亞和約,承認烏拉圭獨立。1984年7月,軍政府決定還政於民。由於它位於烏拉圭河的東岸,故國名定為烏拉圭東岸共和國。同年11月紅黨候選人胡利奧·瑪麗亞·桑吉內蒂當選總統,恢復民主憲制。2004年11月,左派政黨聯盟總統候選人巴斯克斯在大選中獲勝,成為烏歷史上首位左派總統。
早期的烏拉圭河東岸地區居住著查魯亞印第安人。1516年初被西班牙探險隊發現。1680年後一直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爭奪的對象。1726年,西班牙殖民者建立蒙得維的亞,烏拉圭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1776年西班牙將該地區併入拉普拉塔總督轄區。

憲法

1830年7月18日頒布第一部憲法,後多次修改。1951年的憲法廢除了總統制,建立國務會議制(最高行動權力機構)。1966年修憲,恢復總統制。1973年軍人政變後停止實施憲法。1985年民選政府上台後即予恢復。憲法規定烏實行民主共和制,三權分立。設總統和副總統各一名。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兼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副總統為當然參議員,兼任國會主席和參議長。總統、副總統、國會議員和各省省長均由公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五年。總統不能連任,但可隔屆再次參選。

經濟

盛產大理石、紫水晶石、瑪瑙、乳白石等。已探明有鐵、錳等礦藏。林業和漁業資源豐富,盛產黃魚、魷魚和鱈魚。烏拉圭是一個傳統農牧業國家。工業不發達,以農牧產品加工業為主。經濟依賴出口,主要出口產品有肉類、羊毛、水產品、皮革和稻米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烏實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在推進傳統產業的同時更注重非傳統產業的發展,積極參與地區經濟一體化。受阿根廷、巴西經濟復甦的影響,烏經濟於2003年出現復甦並在2004年有所增長。旅遊業較發達。境外遊客主要來自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智利等周邊國家。埃斯特角和首都蒙得維的亞是主要旅遊地。

新聞出版:2000年共有報刊374種,其中日報31種。主要報紙有:《國家報》,1918年創刊;《晨報》1917年創刊;以及《共和國報》、《觀察家報》和《最新訊息報》等。全國有各類電台284家,電視台60家,有線電視台120家。

外交

奉行和平與開放、尊重別國主權、不干涉內政和不訴諸武力的外交政策。主張多元外交,外交關係不受政治制度的限制,在自決和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原則基礎上同世界各國保持和發展友好合作關係。強調外交指導方針是維護國家利益,注重經濟外交。

與中國關係: 1988年2月3日,烏拉圭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03年中國同烏拉圭貿易總額為2.03億美元。2005年5月,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對烏拉圭進行友好訪問。中國甘肅與烏拉圭佛羅里達建立省際友好關係

古農業社會遺址

由烏拉圭考古學家何塞·伊利亞特率領的考古隊經過15年的挖掘和研究後證實,在距烏拉圭-巴西邊境城丘伊以南55公里的"蒜頭山"地區發現了距今4200-4880年的古代農業社會遺址。這是首次在南美地區發現如此先進的古代文明,從而改變了長期以來考古界認為陶瓷發明前古代農業社會不會在平原和沼澤地出現的誤解。同時,該發現還改寫了烏拉圭歷史,打

烏拉圭東岸共和國烏拉圭
開了探索誰是烏拉圭人真正祖先之謎的新篇章。

伊利亞特的考古發現發表於12月2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並被烏拉圭媒體廣泛轉載。

據伊利亞特介紹,烏拉圭"蒜頭山"農業社會遺址占地12公頃,由6座高1.75米至2米的平頂小丘組成,它們環繞著一個橢圓形的中心廣場均勻分布。經過考古挖掘,在這些小丘里和它們的附近地區發現了許多房舍的痕跡和食品加工及用具製作設施的遺蹟,出土了不少含有澱粉的穀物殘渣和植物化石。通過科學技術鑑定和分析發現,這些房舍的主人原來已經掌握了一整套完整的農業耕作技術,能夠種植玉米、水果、南瓜和菜豆等。這表明公元2000年前"蒜頭山"地區曾活躍著一個發達的古代農業社會。

伊利亞特說,"蒜頭山"地區的考古價值是50年前由一位烏陸軍軍官發現的。但是在當地卡魯阿土著民族的影響下,烏史學界一直認為烏拉圭人的祖先就是遊牧的卡魯阿人,所以烏拉圭人經常把自己稱為卡魯阿人。這些小丘也被賜名"印地安人小丘"。直到1983年該地區原有的一個大湖乾枯後,在湖底發現了大量古文物,這再次引起烏考古學家的密切注意。

烏拉圭東岸共和國烏拉圭發現最大齧齒動物化石

伊利亞特指出,烏拉圭"蒜頭山"古代農業社會遺址發現的價值在於糾正了草原和沼澤地不可能存在史前文明說法,其實這類地區是挖掘史前文明的聚寶盆之一。

據烏一些考古學家介紹,在"蒜頭山"所在的羅恰省,還有60公頃的地區也存在著類似的"蒜頭山"幾十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蒜頭山"古代農業社會遺址的發現還只是該地區大量考古工作的起步,它將為烏拉圭和世界各國考古學家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

烏拉圭網址大全:http://www.world68.co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