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方鄉

炎方鄉

炎方鄉位於霑益縣北部,東鄰本縣播樂鄉,西連本縣菱角鄉,南接本縣花山鎮,北與宣威市板橋鎮毗鄰,距縣政府駐地52千米。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境內馬雄山東麓的珠江源,是南盤江、北盤江、牛欄江的分水嶺,有“江川流江南,一瀉千萬里,三冬無冰雪,四季盡花卉,滴水分三江,一脈隔雙盤”之稱。境內平均海拔2080米,全鄉最高點為馬雄山主峰,海拔2444.14米,最低點在松毛柯,海拔1981米。總面積430萬平方千米,有耕地面積62529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59畝。轄炎方、西河、五拐、新屯、膩諾、磨腳、磨嘎、劉麥地、青山、松韶、來遠、麥地、母官、法灑、卡居15個村民委員會,86個村民小組,124個自然村,世代居住著漢、回、苗、彝等民族。

基本信息

基本概述

炎方鄉炎方鄉
炎方鄉位於霑益縣北部,與宣威市毗鄰,國家AAAA級森林公園――珠江源風景區坐落在境內。轄15個村民委員會,86個村民小組,124個自然村。截止2007年12月31日,全鄉共有總戶數10726戶,41340人,其中農業戶10280戶,39858人;少數民族人口3218人,占總人口的7.8%,有彝族(332戶,1258人)、回族(301戶,1203人)、苗族(176戶,742人)等少數民族。全鄉國土面積45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80米,年平均氣溫12.6℃,年平均降雨量900—1100毫米之間,可耕地面積13.5萬畝,其中水田3100畝。糧食以玉米、洋芋為主,烤菸是全鄉最大的經濟支柱,萬壽菊、中藥材等後續產業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全鄉有集鎮市場一個,每逢屬牛、屬羊天為街天,有攤位300個。全鄉有生豬交易市場4個,每年可銷售生豬4萬餘頭,銷售額達1千3百多萬元,年利潤達400多萬元 。全鎮公路總長104千米,其中326國道境內24千米,鄉村公路80千米。籌資71萬元,完成法灑、母官、炎方等6000餘畝水澆地工程,水利化程度由2003年的38%提高到53%。投資320多萬元建設了炎方、五拐、青山基本煙(農)田建設項目,受益面積8600畝。啟動了劉麥地、五拐汲浪河、上卡居、新屯第二期基本煙(農)田建設項目。

基礎設施

炎方鄉炎方鄉

2006年實現農村社會總產值38306萬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878萬元。農業增加值11623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2895萬元,比上年增8%。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1879元。財政收入 1379萬元,比上年增 29% ;支出1542.8萬元,比上年增9.1%。農作物播種總面積162234 畝。糧食作物種植面積 79500 萬畝,糧食總產2351.1 萬千克,人均產糧592 千克。經濟作物種植面積49560 畝。其中,烤菸種植 29960 畝,收購菸葉267.82萬千克,產值 3106.37 萬元;收購萬壽菊鮮花 256.2 萬千克,產值154萬元;洋芋種植 24000 畝,總產8928 噸。肉類總產達 6751噸。實現畜牧業產值 8151 萬元。其中,生豬出欄 66887 頭,肉羊出欄 9489 只,家禽出欄 43421 只,大牲畜出欄4932頭。養魚水面80萬平方米,產魚135噸,產值135萬元。

特色產業

炎方鄉炎方鄉
烤菸的支柱地位得到鞏固和加強,烤菸是炎方傳統的經濟支柱產業,2003年以前由於受“雙控”影響,產值僅為2100萬元,2004年以後,鄉黨委、政府嚴格按照“計畫種植、擇優布局、主攻質量、增加效益”的工作方針,2007年,共實現烤菸總產值3658萬元,除“紅大”補貼180萬元外,達3478萬元,平均單價達12.56元,總產值和平均單價均創自實行“雙控”以來的最好成績。2005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烤菸優質鄉(鎮)”。在今年的烤菸生產中,鄉黨委、政府將以菸葉提價為契機,進一步完善各項措施,抓死各個環節,使我鄉的烤菸生產逐步實現規範化和科學化。

馬鈴薯在炎方鄉種植歷史悠久,種植面積實際有4.5萬畝。品種以合作88號、會-2號、伽嗎2號為主。平均單產2100公斤,年產值可達5600萬元。因種植海拔高,氣候冷涼,生產的馬鈴薯澱粉含量高,吃味好,產品已遠銷昆明、廣東、越南等地,且供不應求。馬鈴薯單價不但上揚,經濟效益逐年提高,農民民眾的種植積極性日益高漲。2007年炎方鄉已經成功申報了無公害馬鈴薯基地及產品的認證工作,這將為進一步樹立炎方馬鈴薯品牌,打開馬鈴薯銷路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增加農民民眾的收入創造良好的條件。在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馬鈴薯已經成為炎方鄉的一大支柱產業,馬鈴薯產業已經成為炎方鄉的優勢產業,特色產業。

炎方鄉是較早種植萬壽菊的鄉鎮,在歷屆黨委政府的重視下,經過8年的發展,萬壽菊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2007年實現產值164萬元,已經成為農民民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經過8年的發展,萬壽菊在炎方13個村委會都有種植,萬壽菊生產技術從不成熟到成熟,農民民眾已經熟練掌握了一套完整的適應炎方氣候特點的種植技術,萬壽菊鮮花單產從500多公斤發展到畝產1100多公斤,畝產值從250多元發展到1000多元,且隨著技術服務的不斷深入,萬壽菊種植成本不斷下降,農民民眾的種植積極性逐年提高。

炎方文化

炎方鄉炎方鄉
炎方鄉位於霑益縣北部,東鄰本縣播樂鄉,西連本縣菱角鄉,南接本縣花山鎮,北與宣威市板橋鎮毗鄰,距縣政府駐地52千米。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境內馬雄山東麓的珠江源,是南盤江、北盤江、牛欄江的分水嶺,有“江川流江南,一瀉千萬里,三冬無冰雪,四季盡花卉,滴水分三江,一脈隔雙盤”之稱。境內平均海拔2080米,全鄉最高點為馬雄山主峰,海拔2444.14米,最低點在松毛柯,海拔1981米。總面積430萬平方千米,有耕地面積62529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59畝。

是珠江的正宗發源地,而且是中國大江大河中唯一發源於洞穴的源頭,1638年秋,徐霞客曾到這裡考察,指出了珠江源的大致方位和流向。1985年國家珠江水利委員會及曲靖科技人員共同努力,查清了珠江正源,並立《珠江源碑記》,正式宣布珠江發源於雲南省曲靖市北部馬雄山東坡的溶洞暗河,即珠源洞。珠源洞分上下兩層,旱季僅下洞出水,雨季則兩洞鼓突,瀑布直下,頗為壯觀,沿洞口溯源而上為地下伏流—入水口—高源湖。

文化衛生

炎方鄉炎方鄉農田
全鄉共有學校17所,其中初級中學2所,村級完小15所。在校學生6647人,其中中學生4433人,小學生2214人。中國小教職工349人。中學升學率45%,國小升學率100%。幼稚園2所,在園幼兒595人,教職工24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普及率、畢業率均為100%。2006年,在鄉黨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教育發展取得新突破。中考高中上線人數達321人,比上年增長97人,其中曲一中上線9人,曲二中上線15人,特別是炎方一中的蔣冬雲同學以770分摘取了霑益縣的中考狀元,有力提高了炎方鄉的教育教學聲譽。教學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2006年,磨嘎國小、膩諾八一希望國小、青山農工民主黨希望國小落成,二中女生宿舍樓全面竣工投入使用。2007年,母官國小教學樓、新屯國小教學樓、劉麥地珠江源傳媒希望國小綜合樓、炎方示範國小教師宿舍樓即將完工。全鄉建有文化站1個,成立農村文藝宣傳隊2個。2006年,除開展好春節舞龍獅、彝族火把節、慶“七·一”等以節日為重點的民眾文化活動外,還積極配合縣委宣傳部、縣旅遊局搞好宣傳活動,組織苗族彝族參與迎賓演出16場次,特別是組織參加全縣文藝會演,獲得集體二等獎,苗族蘆笙舞、彝族山歌劇分別獲表演獎和創作獎。2007年,參加雲南霑益2007年首屆萬壽菊節《花海飛歌》大型文藝演出的原生態苗族歌舞,深受社會各界的好評,對挖掘整理珠江源民族文化,對我鄉的民族文化發展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

2006末,全鄉總戶數10669戶,其中農業戶10228戶,占總戶數的96%;總人口4119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72人,占總人口的3.5%;女性19863人,占總人口的48.2%;少數民族3218人,占總人口的7.8%,其中彝族1258人,苗族742人,回族1203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96人。全鄉有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所15所,醫生13人,護士4人,病床20張。敬老院1個,在院人數10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