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臉鵟鷹

灰臉鵟鷹

灰臉鵟鷹(學名:Butastur indicus)為隼形目鷹科的鳥類,是一種中型猛禽,體長39—46厘米,體重375—500克。上體暗棕褐色,翅上的覆羽也是棕褐色;尾羽為灰褐色。繁殖於俄羅斯東部、日本和朝鮮等地,越冬於印度、緬甸、中南半島、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紐幾內亞等地。棲息於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以及針葉林等山林地帶,以小型蛇類、蛙、蜥蜴、鼠類、松鼠、野兔、狐狸和小鳥等動物性食物為食。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物種名稱】:灰臉鵟鷹

【俗名】:灰臉鷹,lai鳩

【拉丁文名】:Butastur indicus?
中文學名: 灰臉鵟鷹
拉丁學名: Butastur indicus

灰臉鵟鷹灰臉鵟鷹

別稱:灰臉鷹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鳥綱
目: 隼形目
科: 鷹科
屬: 鵟鷹屬
命名時間: Gmelin, 1788
英文名稱: Grey-faced Buzzard

物種特徵

灰臉鵟鷹灰臉鵟鷹

描述:全長約45cm。額白。上體暗褐沾棕。頭部最暗,後頸白色,羽基常顯露。翼上覆羽大都棕褐。外側飛羽栗褐色,內側飛羽大都栗褐,外翈及羽端仍為黑褐。所有飛羽的內翈均具暗褐的橫斑。尾上覆羽白而具暗褐色橫斑。尾羽暗灰褐,具黑褐色寬闊橫斑。眼先白,頰灰。頦、喉白色,具較寬的暗褐髭紋和喉紋。上胸栗褐,下胸、腹、兩脅白色,具栗褐色橫斑。嘴黑,嘴基橙黃色。腳黃色。

分布範圍:

灰臉鵟鷹(分布圖)灰臉鵟鷹(分布圖)

國外見於亞洲東北部、日本菲律賓群島。 灰臉鵟鷹沒有亞種分化,繁殖於俄羅斯東部、日本朝鮮等地,越冬於印度緬甸、中南半島、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紐幾內亞等地。在中國分布於北京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山東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台灣等地。其中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河北、陝西等地為夏候鳥,在吉林還有一部分為留鳥,在山東、上海、台灣海南、四川等地為旅鳥,在浙江、貴州為冬候鳥,在雲南為留鳥。一般每年4月末到5月初遷往繁殖地,9月末到10月初離開繁殖地。不過它在各地的種群數量都很少,較為罕見。

灰臉鵟鷹灰臉鵟鷹

分布狀況:

東北北部小興安嶺以至南部旅順、西南部朝陽河北夏候鳥旅鳥河北沿海以至福建海南台灣中部的南投山區、八卦山、大肚山脈,南部的綠春半島等為旅鳥;長江以南地區,南抵廣東沿海島嶼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冬候鳥

灰臉鵟鷹灰臉鵟鷹

習性:

棲息于山區森林地帶,見於山地林邊或空曠田野。飛行輕快,動作敏捷。飛行時兩翅不斷鼓動,有時作直線飛行,有時圍繞著某一地點作圈狀翱翔。遷徙時通常下午3~4時成群在棲息地上空不停地盤鏇,直至黃昏,才在棲宿地山坡樹林中停息。通常貼近地面飛行或棲於窺伺獵物,也常徘徊於地上捕捉食物。通常分散活動覓食,但在遷徙期間,常結成小群,伴隨追逐小型鳥類南遷。主要食物有小形齧齒動物、小鳥、蛇類、蜥蜴類和各種大型昆蟲等。

生態

族群狀況:普遍種
定居性:過境鳥
覓食場所:地面
覓食方法:撲攫
食性:肉食性
主要食物:鼠、幼鳥、昆蟲
活動習性:成群
棲地類型:林地
微棲地類型:闊葉林

隼形目百科(二)

隼形目(學名:Falconiformes)包括鴞形目以外的所有猛禽,是白天活動的猛禽。隼形目多為單獨活動,飛翔能力極強,也是視力最好的動物之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