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背杜鵑(原變種)

灰背杜鵑(原變種)

灰背杜鵑(原變種),產四川西南部、雲南西北部。生於松林、雲杉林下、林內濕草地及高山杜鵑灌叢、 灌叢草甸,海拔2 400--4 800米。模式標本采自中甸至麗江山谷。

簡介

種中文名:灰背杜鵑(原變種)
種拉丁名:Rhododendron hippophaeoides Balf. F. et W. W. Smith var. hippophaeoides

種別名

國內分布:產四川西南部、雲南西北部。生於松林、雲杉林下、林內濕草地及高山杜鵑灌叢、 灌叢草甸,海拔2 400--4 800米。模式標本采自中甸至麗江山谷。
海 拔:2400-4800
中國植物志:57(1):094
亞組中文名:高山杜鵑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et.Lapponica(Balf.F.)Sleumer
組中文名:杜鵑組組拉丁名:Sect.Rhododendron
亞屬中文名:杜鵑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Rhododendron
屬中文名:杜鵑屬
屬拉丁名:Rhododendron
亞科中文名:杜鵑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RHODODENDROIDEAE Drude
科中文名:杜鵑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外觀特徵

形態特徵:常綠小灌木,高O.25—1(--1.5)米。莖直立,幼枝細長,呈掃帚狀,黃棕色,密 被棕黃褐色鱗片。葉芽鱗脫落。葉散生於幼枝,葉片近革質,長圓形、橢圓形、長圓狀 披針形至長圓狀卵形,長(8--)12--25(--40)毫米,寬(4--)5—10(--17)毫米, 頂端鈍或圓,罕急尖或具小突尖頭,基部寬楔形至圓形,上面灰綠色,無光澤,密被淡 黃色、鄰接的鱗片,下面淡黃灰色,鱗片相同,透明的金黃色至麥稈色,相互重疊,罕 鄰接;葉柄長2—5毫米,被淡色鱗片。花序頂生,傘形總狀,有花4--7(8)朵;花 梗長2.5--7毫米,花芽鱗脫落或罕宿存;花萼小,長1—2毫米,常帶紅色,5裂片不 等大,圓形至寬三角形,被淡色鱗片,頂端邊緣有流蘇狀疏長毛;花冠寬漏斗狀,長1—1.3(--1.5)厘米,鮮玫瑰色、淡紫色至藍紫色,少有白色,花管長約4毫米,稍短於花冠裂片,外面無鱗片,內面喉內密被短柔毛,花冠裂片5,圓形;雄蕊10,罕為8,不等長,短於花冠,花絲近基部有毛;子房長1—2.5毫米,密被淡色鱗片,花柱短,長4—10毫米,與雄蕊等長或稍短,無鱗片或罕在基部被疏毛。蒴果狹卵形,長5---6毫米,密被鱗片。 花期5---6月,果期10月。
產地分布:產四川西南部、雲南西北部。生於松林、雲杉林下、林內濕草地及高山杜鵑灌叢、 灌叢草甸,海拔2 400--4 800米。模式標本采自中甸至麗江山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