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羅勒

灰羅勒

灰羅勒,唇形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熱帶非洲,馬達加斯加,亞洲西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印度尼西亞東達伊里安島,菲律賓等地。一年生草本,具甜香味,通常高20—30厘米,也可達60厘米。莖直立,自基部多分枝,具4棱及4槽,被倒向微柔毛,節上被長剛毛。

基本信息

簡介

所屬卷:Ocimum L.
所屬科:Labiatae
中文名:灰羅勒
文獻來源:Ocimum americanum L. (1755), (1759); Back. et Bakh. f. (1965); H. Keng(1969), non Jacq. (1798).
Ocimum canum Sims (1823)* ; Wall. (1829); Benth. (1832), in DC. (1848); Miq. (1859); Hook. f. (1885); Forbes et Hemsl. (1890); Kudo (1929); Mukerjee (1940).

描述欄位

:一年生草本,具甜香味,通常高20—30厘米,也可達60厘米。莖直立,自基部多分枝,具4棱及4槽,被倒向微柔毛,節上被長剛毛。葉狹卵圓形,長1—1.7厘米,寬0.5-1厘米,先端銳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細齒或近全緣,被緣毛,兩面均被微柔毛及腺點;葉柄長0.5-1.2厘米,被微柔毛,間混生疏柔毛。輪傘花序6花,多數靠接而組成頂生、直立、單一或三出的總狀花序,約長10—14厘米,具總花梗,各部具倒向微柔毛;小苞片長圓形,具柄,兩端漸狹,邊緣具長剛毛;花小,長3—4毫米;花柄纖細,在果時下垂;花萼鐘形,長約2毫米,徑約1毫米,外面近基部具微柔毛,內面在喉部密生微柔毛,下唇2齒,卵狀披針形,先端芒尖,上唇3齒,正中1枚圓形,側2齒短,近三角形,具緣毛,在果時增大,具10脈及明顯的網脈;花冠伸直,外露,約為萼長的1/2(-1)倍,外面在唇片上具疏稀的微柔毛,內面無毛,上唇4裂,裂片近相等,下唇長圓形,略伸出,內凹,全緣;雄蕊4,離生,插生於花冠管中部,較花冠管長1倍,前對花絲基部具齒狀附屬物,花葯卵圓形,匯合成1室;花柱長於雄蕊,先端2裂;花盤等大。小堅果卵圓形,長約1.5毫米,寬0.6毫米,黑色,具細尖,基部有1白痕。
分布及生境:雲南西南部有記載。分布於熱帶非洲,馬達加斯加,亞洲西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印度尼西亞東達伊里安島,菲律賓等地,美洲有栽培。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據記載,蘇丹用葉制糊,敷治皮膚病。

相關詞條

滇香薷 短冠刺蕊草 圓葉薄荷 澳洲茄金平刺蕊草 鏇花茄 矮龍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