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綠耳蕨

灰綠耳蕨,葉簇生,葉柄禾稈色,長20-80厘米,植株高0.7-2米。產於浙江、江西、湖南、台灣等地區。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種中文名:灰綠耳蕨
種拉丁名:Polystichum eximium (Mett. et Kuhn) C. Chr
科中文名:鱗毛蕨科
科拉丁名:Dryopteridaceae
屬中文名:耳蕨屬
屬拉丁名:Polystichum
國內分布:產浙江、江西、湖南南部、台灣、海南、香港、廣西、四川南部 、貴州、雲南。
國外分布:斯里蘭卡、泰國、越南、日本南部(星久島)也有。
命名來源:(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
中國植物志:5(2):019

生長分布

產地分布產浙江、江西、湖南南部、台灣、海南、香港、廣西、四川南部、貴州、雲南。斯里蘭卡、泰國、越南、日本南部(屋久島)也有。
產浙江、江西、湖南南部、台灣、海南、香港、廣西、四川南部、貴州、雲南。生海拔250-1850米的山谷常綠闊葉林下溪溝邊。斯里蘭卡、泰國、越南、日本南部(屋久島)也有。模式標本采自斯里蘭卡。

形態特徵

能育植株高0.7-2米。根狀莖斜升,粗短,直徑達4厘米,頂端及葉下部密生二型鱗片;大鱗片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達1.5厘米,寬達5毫米,幾全緣,厚膜質,棕色,或一部分至大部分增厚呈亮栗黑色,留有不同寬窄的棕色厚膜質邊;小鱗片披針形或狹長披針形,棕色,膜質,邊緣有疏齒。葉簇生;葉柄禾稈色,長20-80厘米,基部直徑3-7毫米,上面有深溝槽,向上鱗片漸稀疏,上部僅有小鱗片;葉片形態變化幅度很大,在充分生長的大形植株長葉片呈長三角形,長達1.2米,寬達70厘米,頂端漸尖,基部不縮狹,頂部全長的1/6以下均為二回羽狀,在小形能育植株長,葉片呈長圓闊披針形,長約40厘米,寬約12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常明顯縮狹,僅中部以下二回羽狀,有時葉片一回羽狀,僅基部羽片羽狀淺裂至半裂;羽狀的羽片披針形或長圓披針形,在大形葉上達16對,長達35厘米,寬達8厘米,羽柄長可達1厘米,頂端長漸尖,側生小羽片達16對,在小形葉上最大的羽狀羽片長約8厘米,寬約3厘米,羽柄長僅1毫米,頂端短漸尖,側生小羽片僅2-3對;一回羽狀葉的葉片較狹長,長45-50厘米,寬達12厘米,側生羽片達20對,鐮刀狀披針形,向上彎弓,長達8厘米,寬達1.8厘米,基部上側鈍頭耳狀,下側對開式斜切,頂端漸尖,基部的羽狀半裂,向上的羽狀淺裂至僅有淺缺刻;小羽片對開式,大形的小羽片鐮刀狀披針形或鐮刀狀卵菱形,頂端漸尖或長漸尖,向上彎弓,兩側羽狀淺裂形成斜向上的急尖頭或鈍頭的三角形裂片,或形成斜向上的疏鈍粗鋸齒,長達7厘米,寬達1.5厘米,基部上側具三角形銳尖頭的耳狀凸起,下側銳角斜切形或弧形,下半部全緣,小形葉的小羽片斜卵菱形,急尖頭,邊緣僅有淺缺刻或呈波狀,基部上側的耳狀凸起短而鈍或不明顯,下側弧形,下半部全緣,各羽片的基部下側小羽片通常較小,基部上側的小羽片有時較大或較小;葉脈在小羽片及上部羽片上均為二回羽狀,兩面均不明顯,小脈單一,罕分叉。葉革質,灰綠色,上面色較深;葉軸禾稈色,上面有深溝槽,兩面均被與葉軸上相同的小鱗片,近頂部有1-2個密被棕色鱗片的芽胞;羽軸上面綠,有深溝槽,下面禾稈色,也被同樣的小鱗片,其基部鱗片密集簇生,偶見羽軸近頂部也有芽胞;小羽片及上部羽片下面疏生淺棕色、薄膜質的鑽形細小鱗片。孢子囊群生於小脈背部或頂端,較接近小羽片及裂片中肋,通常在小羽片耳狀凸起以上的中肋兩側各有1行,達5(-7)對,但在大形葉的較大小羽片上,中肋兩側常各有2行,耳狀凸起上通常有2-4對;圓盾形的囊群蓋小,全緣,成熟時棕色,邊緣淺裂,易收縮脫落。孢子赤道面觀豆形,周壁褶皺或成網狀,具刺狀突起。生長習性生海拔250-1850米的山谷常綠闊葉林下溪溝邊。
能育植株高0.7-2米。根狀莖斜升,粗短,直徑達4厘米,頂端及葉下部密生二型鱗片;大鱗片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達1.5厘米,寬達5毫米,幾全緣,厚膜質,棕色,或一部分至大部分增厚呈亮栗黑色,留有不同寬窄的棕色厚膜質邊;小鱗片披針形或狹長披針形,棕色,膜質,邊緣有疏齒。葉簇生;葉柄禾稈色,長20-80厘米,基部直徑3-7毫米,上面有深溝槽,向上鱗片漸稀疏,上部僅有小鱗片;葉片形態變化幅度很大,在充分生長的大形植株長葉片呈長三角形,長達1.2米,寬達70厘米,頂端漸尖,基部不縮狹,頂部全長的1/6以下均為二回羽狀,在小形能育植株長,葉片呈長圓闊披針形,長約40厘米,寬約12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常明顯縮狹,僅中部以下二回羽狀,有時葉片一回羽狀,僅基部羽片羽狀淺裂至半裂;羽狀的羽片披針形或長圓披針形,在大形葉上達16對,長達35厘米,寬達8厘米,羽柄長可達1厘米,頂端長漸尖,側生小羽片達16對,在小形葉上最大的羽狀羽片長約8厘米,寬約3厘米,羽柄長僅1毫米,頂端短漸尖,側生小羽片僅2-3對;一回羽狀葉的葉片較狹長,長45-50厘米,寬達12厘米,側生羽片達20對,鐮刀狀披針形,向上彎弓,長達8厘米,寬達1.8厘米,基部上側鈍頭耳狀,下側對開式斜切,頂端漸尖,基部的羽狀半裂,向上的羽狀淺裂至僅有淺缺刻;小羽片對開式,大形的小羽片鐮刀狀披針形或鐮刀狀卵菱形,頂端漸尖或長漸尖,向上彎弓,兩側羽狀淺裂形成斜向上的急尖頭或鈍頭的三角形裂片,或形成斜向上的疏鈍粗鋸齒,長達7厘米,寬達1.5厘米,基部上側具三角形銳尖頭的耳狀凸起,下側銳角斜切形或弧形,下半部全緣,小形葉的小羽片斜卵菱形,急尖頭,邊緣僅有淺缺刻或呈波狀,基部上側的耳狀凸起短而鈍或不明顯,下側弧形,下半部全緣,各羽片的基部下側小羽片通常較小,基部上側的小羽片有時較大或較小;葉脈在小羽片及上部羽片上均為二回羽狀,兩面均不明顯,小脈單一,罕分叉。葉革質,灰綠色,上面色較深;葉軸禾稈色,上面有深溝槽,兩面均被與葉軸上相同的小鱗片,近頂部有1-2個密被棕色鱗片的芽胞;羽軸上面綠,有深溝槽,下面禾稈色,也被同樣的小鱗片,其基部鱗片密集簇生,偶見羽軸近頂部也有芽胞;小羽片及上部羽片下面疏生淺棕色、薄膜質的鑽形細小鱗片。孢子囊群生於小脈背部或頂端,較接近小羽片及裂片中肋,通常在小羽片耳狀凸起以上的中肋兩側各有1行,達5(-7)對,但在大形葉的較大小羽片上,中肋兩側常各有2行,耳狀凸起上通常有2-4對;圓盾形的囊群蓋小,全緣,成熟時棕色,邊緣淺裂,易收縮脫落。孢子赤道面觀豆形,周壁褶皺或成網狀,具刺狀突起。

參考文獻

Polystichum eximium (Mett. ex Kuhn) C. Chr. in Bull. Dept. Biol. Coil. Sci. SunYatsen Univ. 6: 8. 1933 et Ind. Fil. Suppl. 3: 163. 1934; Tagawa in Acta Phytotax. Geobot. 10: 282. 1941; 傅書遐, 中國主要植物圖說. 蕨類植物門183, 圖245. 1957;Kurata in Sci. Rep. Yokosuka City Mus. 10: 22. 1964; Daigobo in Sci. Rep. Tokyo Kyoiku Daigaku B. 15 (224) 62. 1972 et in H. L. Li et al. Fl. Taiwan 1: 389. 1975; Nakaike, Enum. Pterid. Jap. 243. 1975 et N. Fl. Jap. Pterid. 506 cum f. 1982; Edie, Ferns Hong Kong 208, f. 114. 1978; Ogata, Ic. Fil. Jap. Rev. 3: Pl. 510. 1982; Tagawa et Iwatsuki, Fl. Tailand 3 (3) 336. 1988; Iwatsuki, Ferns & Fern Allies Jap. 170, Pl. 94-4. 1992; W. M. Chu et S. G. Lu in H. Li, Fl. Dulongjiang. 32. 1993; Shing in J. F. Cheng et G. F. Zhu, Fl. Jiangxi 1: 258, f. 258. 1993; C. F. Zhang, Fl. Zhejiang 1: 222, f. 1-233. 1993: J. C. Wang et W. C. Shieh in T. C. Huang, Fl. Taiwan 2 ed. 1: 339. 1994. ——Phegopteris eximia Mett. Kuhn in Linnaea 36: 107. 1869. ——Polystichum aculeatum var. variiforme Hayata, Ic. Pl. Form. 5: 332. 1915. ——Polystichum variiforme (Hayata) Tagawa in Journ. Jap. Bot. 13: 186. 1937. ——Polystichum fibrillosum Ching in Bull. Fan Mem. Inst. 2: 189, Pl. 4. 1931. ——Polystichum gemmiferum Tagawa in Acta Phytotax. Geobot. 3: 31. 1934; Col. Ill. Jap. Pterid. 247, Pl. 26, f. 153. 1959. ——Polystichum indochinense Tardieu et C. Chr. in Notul. Syst. 7: 82. 1938: Pic. Ser., Ind. Fil. Suppl. 4: 254. 1965. ——Polystichum eximium var. minus Tagawa in Acta Phytotax. Geobot. 10:292. 1941; Ohwi, Fl. Jap. Pterid. 67. 1957. ——Polystichum tialooshanense Ching in Acta Phytotax. Sinica 9 (4): 366. 1964; Ching et al. in W. Y. Chun et al., Fl. Hainan. 1: 145, f. 64. 1964.

鱗毛蕨科植物(一)

有14屬,約1000種,世界廣布。除 Phanerophlebia Presl 屬產南美洲熱帶外,舊大陸有13個屬。中國13個屬均產,450種。
粗齒貫眾
薄葉耳蕨
卵羽玉龍蕨
鑽鱗耳蕨
棕鱗耳蕨
軸果耳蕨
中越耳蕨
中緬耳蕨
中華耳蕨
中華對馬耳蕨
正宇耳蕨
鎮康耳蕨
雲南耳蕨
圓片耳蕨
圓頂耳蕨
玉山耳蕨
印西耳蕨
宜昌耳蕨
岩生耳蕨
亞東耳蕨
新對生耳蕨
斜羽耳蕨
斜方刺葉耳蕨
楔基耳蕨
小羽耳蕨
小羽對馬耳蕨
小狹葉芽胞耳蕨
小戟葉耳蕨
小耳蕨
狹葉芽胞耳蕨
細裂耳蕨
喜馬拉雅耳蕨
西藏耳蕨
武陵山耳蕨
無蓋耳蕨
烏鱗耳蕨
烏柄耳蕨
文筆峰耳蕨
尾葉耳蕨
瓦鱗耳蕨
凸脈耳蕨
通麥耳蕨
條裂耳蕨
台中耳蕨
波密耳蕨
雙胞耳蕨
疏羽耳蕨
疏果耳蕨
蝕蓋耳蕨
石生耳蕨
深裂耳蕨
裂羽鱗毛蕨
陝西耳蕨
山東耳蕨
邊果耳蕨
柔軟耳蕨
缺耳耳蕨
秦嶺耳蕨
裂蓋鱗毛蕨
鉗形耳蕨
前原耳蕨
鋪散耳蕨
片馬耳蕨
披針耳蕨
歐洲耳蕨
怒江耳蕨
寧陝耳蕨
擬穆坪耳蕨
擬流蘇耳蕨
擬栗鱗耳蕨
擬角狀耳蕨
伴蘚耳蕨
南亞耳蕨
納雍耳蕨
穆坪耳蕨
密鱗耳蕨
半育耳蕨
美姑耳蕨
彎柄假複葉耳蕨
毛葉耳蕨
毛髮耳蕨
貓兒刺耳蕨
芒刺耳蕨
芒齒耳蕨
裸果耳蕨
卵鱗耳蕨
菱羽耳蕨
裂葉耳蕨
亮葉耳蕨
鐮葉耳蕨
栗鱗耳蕨
浪穹耳蕨
拉欽耳蕨
闊鱗耳蕨
重齒黔蕨
中間黔蕨
兩廣鱗毛蕨
黔蕨
鐮羽黔蕨
湖南黔蕨
合生黔蕨
大羽黔蕨
齒蓋貫眾
長葉黔蕨
棕鱗肉刺蕨
有蓋肉刺蕨
無蓋肉刺蕨
栗柄鱗毛蕨
肉刺蕨
大葉肉刺蕨
卵狀鞭葉蕨
石蓋蕨
假半育耳蕨
無鱗毛枝蕨
四回毛枝蕨
闊鐮鞭葉蕨
毛枝蕨
單葉鞭葉蕨
假複葉耳蕨屬
鞭葉蕨
柄葉鱗毛蕨
斜基柳葉蕨
小柳葉蕨
西疇柳葉蕨
柳葉蕨屬
柳葉蕨
鐮羽柳葉蕨
離脈柳葉蕨
雲南貫眾
宜昌鱗毛蕨
邢氏貫眾
新寧貫眾
斜基貫眾
斜方貫眾
小羽貫眾
弓羽柳葉蕨
顯脈貫眾
武陵貫眾
無齒鐮羽貫眾
維西貫眾
台灣貫眾
世緯貫眾
山東貫眾
無蓋鱗毛蕨
全緣貫眾
秦氏貫眾
秦嶺貫眾
披針貫眾
膜葉貫眾
密羽貫眾
鱗毛貫眾
鐮羽貫眾
闊羽貫眾
寬羽貫眾
寬鐮貫眾
尖羽貫眾
尖齒貫眾
奇羽鱗毛蕨
惠水貫眾
峨眉柳葉蕨
貴州貫眾
川滇假複葉耳蕨
長羽芽胞耳蕨
草質假複葉耳蕨
福建貫眾
迷人鱗毛蕨
峨眉貫眾
多羽貫眾
低頭貫眾
等基貫眾
微彎假複葉耳蕨
單行貫眾
大羽貫眾
大葉貫眾
粗齒闊羽貫眾
長鐮羽耳蕨
長刺耳蕨
昌都耳蕨
上斜刀羽耳蕨
三叉耳蕨
察隅耳蕨
尼泊爾耳蕨
密果耳蕨
草葉耳蕨
闊基耳蕨
寬鱗耳蕨
康定耳蕨
鋸鱗耳蕨
九老洞耳蕨
井岡山耳蕨
近邊耳蕨
金佛山耳蕨
傑出耳蕨
節毛耳蕨
草山耳蕨
劍葉耳蕨
尖葉耳蕨
尖頭耳蕨
尖頂耳蕨
藏東耳蕨
假線鱗耳蕨
假黑鱗耳蕨
戟葉耳蕨
基芽耳蕨
灰綠耳蕨
花山耳蕨
猴場耳蕨
洪雅耳蕨
紅鱗耳蕨
黑鱗耳蕨
寒生耳蕨
哈巴耳蕨
廣西耳蕨
廣東耳蕨
貢山耳蕨
工布耳蕨
革葉耳蕨
高山耳蕨
高大耳蕨
剛毛耳蕨
福貢耳蕨
涪陵耳蕨
分離耳蕨
反折耳蕨
二尖耳蕨
洱源耳蕨
布朗耳蕨
廣東鱗毛蕨
多羽耳蕨
鈍裂耳蕨
鈍齒耳蕨
大平鱗毛蕨
鞭葉蕨屬
杜氏耳蕨
滇耳蕨
滇東南耳蕨
倒葉耳蕨
倒鱗耳蕨
金佛山複葉耳蕨
單羽耳蕨
黛鱗耳蕨
大葉耳蕨
大關耳蕨
錯那耳蕨
粗壯耳蕨
粗脈耳蕨
粗齒耳蕨
大宜昌鱗毛蕨
川渝耳蕨
川西耳蕨
陳氏耳蕨
長羽耳蕨
長葉芽胞耳蕨
長葉耳蕨
長芒耳蕨
長鱗耳蕨
邊果鱗毛蕨
半育鱗毛蕨
台灣耳蕨
景東複葉耳蕨
矛狀耳蕨
近肋複葉耳蕨
阿薩姆鱗毛蕨
甘肅複葉耳蕨
金平複葉耳蕨
貫眾屬
江西複葉耳蕨
半育複葉耳蕨
刺齒複葉耳蕨
假西南複葉耳蕨
佛特山複葉耳蕨
紫雲山複葉耳蕨
黔蕨屬
中越複葉耳蕨
中華斜方複葉耳蕨
石蓋蕨屬
峨眉複葉耳蕨
棕邊鱗毛蕨
軸鱗鱗毛蕨
腫足鱗毛蕨
急尖複葉耳蕨
遠軸鱗毛蕨
豫陝鱗毛蕨
多羽複葉耳蕨
茴葉複葉耳蕨
永自鱗毛蕨
永德鱗毛蕨
硬果鱗毛蕨
易貢鱗毛蕨
宜興複葉耳蕨
川滇複葉耳蕨
漾濞複葉耳蕨
纖維鱗毛蕨
雁盪山複葉耳蕨
狹鱗鱗毛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