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潭

地處五峰西北部,北與鶴峰交界,南與湖南省相連,全鎮轄10個村1個居委會,48個村小組,總戶數4738戶,16789人,其中農業戶4697戶,15734人,非農業戶41戶,210人。利用山水資源,適時調整產業結構,在穩定糧食、畜特總產的基礎上,著力抓好林、煙、茶、魔、藥等綠色農業產業項目。

簡介

地處五峰西北部,北與鶴峰交界,南與湖南省相連,全鎮轄10個村1個居委會,48個村小組,總戶數4738戶,16789人,其中農業戶4697戶,15734人,非農業戶41戶,210人。全鎮國土面積32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24623公頃,年末耕地面積1483.2公頃,退耕還林287.64公頃,水田63公頃,旱地1421公頃。

經濟發展

2003年全鎮全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2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5712萬元;實現財政收入323萬元;年末居民儲蓄總額1093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10萬元,其中生產性投資735萬元;全年保險費收入197.2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4100萬元,
依託山水資源,適時調整產業結構,在穩定糧食、畜特總產的基礎上,著力抓好林、煙、茶、魔、藥等綠色農業產業項目。2001年被評為全省十佳林業示範鄉鎮,興建苗木基地481畝。依託周邊收購綠色無公害箸葉和厚朴葉使農民全年增收150萬元以上;其中鎖金山村實現茶葉銷售收入152萬元;2004年,全鎮發展蔬菜10499畝,菜農增收200萬元;全鎮有草木藥材4219畝;菸葉穩定種植面積3433畝,產量167萬斤;全鎮勞務輸出2038人,收入500萬元,糧食總產穩定在8000噸以上,糧經作物比為6:4。
啟動前進河電站建設,全年實現水電稅收120萬元。開發煤炭項目,全年實現稅收21萬元。全鎮形成以鴉來公路為軸心的個體經濟走廊,個體工商戶187戶,稅收175多萬元。

歷史沿革

五峰舊屬容美土司統轄,土司首府——“中府”司城設在今鶴峰容美鎮。灣潭緊挨鶴峰,是容美土司通往很多轄地的重要通道。這至少可以從一代土王田舜年修建百順橋和改修灣潭至五峰的交通要道看得出來。
康熙年間,田舜年襲位後備受康熙皇帝賞識,將其收為義子,被譽為“西山才子”,同時賜給田氏宗派。這位因被封為驃騎將軍而“破西南未封之天荒”的一代雄主,在與灣潭鎖金山相鄰的兩山夾峙之間的溪河上,修建了一座長30米、寬3 米的大橋。此處為容美土司通往五峰、水濜、石樑長官司和東出司外達枝江、下武漢、聯湖廣的交通要道。大橋修建過程中,田舜年應詔進京覲見康熙皇帝,康熙親自接見田舜年於乾清門金獅子下,首開皇上面見楚蜀諸土司先例。田舜年得意返司之時,正值石拱大橋竣工之際。躊躇滿志、備感“事事多天幸”的田舜年高興之餘,親撰碑文2203字,特召集文武百官,勒石立碑,以示慶賀,並命名為“百順橋”。
百順橋建成三年,經過灣潭樹屏營至東部諸司的一條山中要道又新修成功。原來田舜年還有一件事是放心不下的:灣潭至五峰雖是往來要道,卻只有一條要涉水三十多道的荒叢野道,一遇山水暴漲,行人往往望水興嘆,甚至相傳有身負使命的人因等水退餓極,只得煮皮包充飢。再修一條新道實屬必要。為此,田舜年往來探尋,廣為打聽,終得回報:通過當地一位善鑽深山險途的山民從一位九十高齡老人的回憶口述中附耳聆聽“線索”,實地摸索出了一條新路的走向。於是田舜年派丁撥夫,獎功罰惰,終使新路改修成功。改修新路的艱辛過程,反映在田舜年親撰的1800餘字的《新改荒路記》中。此文又經刻石以示紀念①,為容美土司大小官員九十餘人同立,由此可見容美土司對新修道路的重視。
明末清初,受各種勢力的衝擊和制約,在田舜年祖父田玄去世後,容美土司從興盛走向衰落。然田舜年執政,仍雄心勃勃,艱辛備嘗,欲再現容美盛世之景,修建百順橋及改修新路即是他勵精圖治的一個縮影。這個時期留下的碑刻文字,以其涉及範圍廣、信息量大,成為研究五峰容美歷史極為珍貴的“檔案”資料。
縱覽容美土司發展的歷史,大體情況是:公元前316年秦滅巴後,古代巴人廩君種的一支,最早出現在長陽縣資丘鎮附近清江南岸天池河口容米洞的容米部落,沿天池河而上,約在秦末漢初,從今日的五峰逐步深入到今日鶴峰一帶,建立了第二個容米洞,在這裡繁衍生息(容美土司認為先祖“自漢歷唐,世守容陽”)。元至正十年(1350年)容米洞上升為“四川容美洞軍民總管府”,正式成為府一級土司,標誌著長達數千年的容米部落社會的結束和容美土司制度的建立。到1735年,清朝實行改土歸流政策,長達385年的土司制度被廢除。
兩千多年前,當容米部落從清江天池河口經五峰由東北向西南遷徙到鶴峰容美,路途中是否經過灣潭已無從考證(也有學者認為經過了灣潭獨嶺),但容美土司在五峰由西南向東北的發展中,必定是從灣潭開始的。水濜源通塔坪長官司(灣潭現仍有水井源②、通草坪兩地名)便是先發展到兼轄水濜司,到唐鎮邦執政時又將衙署遷到水濜司。
在五峰,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地理位置讓容美土司的榮辱興衰更能直接影響到灣潭。
但讓人感到蹊蹺的是,在灣潭鎖金山村,還有一處鎮國將軍唐國政塋墓,很容易讓人產生一個疑問:容美土司雄踞一方(即使到容美土司末期,雍正皇帝仍然認為:“楚蜀各土司,惟容美最為富強”),怎會讓一位麻寮土司司主父輩的墳墓遷至自己屬地“安眠”?
唐將軍塋墓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二月重新刊立,墓碑記述了唐國政於元末明初被敕封為鎮國將軍,於明洪武七年(1374年)遷塋至灣潭大面與金氏夫人合墳等情況。唐國政始居重慶府巴縣,元朝末年,唐國政遷至湖南慈利縣麻寮寨,設麻寮宣撫司。唐國政麻寮土司的活動範圍,包括今灣潭大面一帶,是容米部落③的近鄰。此時容米部落步步緊逼,麻寮土司只得步步後退。容米部落一直把麻寮土司“攻劫”到鶴峰走馬一帶才罷手。這就是史載容米部落“攻劫麻寮”一事。等到唐國政之子唐涌將父親塋墓於1374年遷至灣潭大面時,容米部落已升為容美土司,而唐涌也於1369年當上了明朝“監控”容美土司的麻寮千戶所首任千戶。容美土司權衡考慮,犯不著再去得罪唐涌。
唐將軍塋墓遺址的存在,證實了灣潭是五峰境內最早出現土司制度的鄉鎮,甚至比容美土司的建立還早。近年來,灣潭鎮政府規劃將灣潭建成鄂西南知名的土家風情鎮,這既是在利用自身優勢,更體現了灣潭人民的一種歷史責任。

悠久的土家歷史醞釀了灣潭源遠流長的土家文化。如果說土王田舜年於百順橋處建白鹿堂出《白鹿堂詩文集》,還只是借了一方吟詩揮毫的閒地,那么儺願戲、柳子戲、皮影戲、地花鼓、圍鼓、九節鞭、口頭文學、薅草鑼鼓、板凳龍、採蓮船、民歌、竹馬等土家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折射的就是一代代灣潭人固守精神家園的執著。土家人的勇猛剽悍、勤勞智慧、忠信守義、孝親敬老、熱愛生活、追求理想等品質和美德,在這些文化藝術形式中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灣潭境內大小河流十來條,水能理論蘊藏量7.5萬千瓦,居全縣之首。流域總體規劃“四庫九站”,庫容量4610萬立方米,總裝機6.2萬千瓦。目前已建1庫5站,總裝機5.09萬千瓦,年均發電1.3億多度。灣潭境內林地面積43.29萬畝,森林覆蓋率為83.7%,全鎮人均占有林地19.8畝,高於全國、全省、全縣平均水平,是湖北省林業示範鎮。灣潭的中藥材資源居全縣之冠,在宜昌市素有“藥材之鄉”的美稱。境內探明煤炭儲量600萬噸,平均發熱量6800大卡,素有宜昌“白煤之都”的美稱……
17世紀初葉,容美土司田玄在《龍蛻》中寫道:“何年靈物托山隈,凡眼紛紛聚族猜。櫝里公然成骨董,節間猶竟帶風雷。千金無市寧同駿,尺木遙飛迥脫胎。不是神明真已盡,漫將灰劫比仙材。”④在田玄詩里,煙的神秘,煙的金貴,以及吸菸者的享受,一一躍然紙上。看來,舊容美土司屬地早在17世紀乃至以前就已經種植菸草了。近年來,灣潭鎮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提出立足開發優勢資源,培育壯大支柱產業,加快經濟發展步伐的思路,堅持把菸葉產業作為全鎮的主導產業來抓,逐步把灣潭打造成了全縣菸葉生產大鎮,現在已形成了通過爭取政策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乾群互動實現規模化種植、興專業村推行標準化生產、辦合作社搞好服務的良好態勢,邁開了“萬畝菸葉奔小康”的堅定步伐。
相傳李白被放逐夜郎途經五峰時留下了“壺瓶飛瀑布,洞口落桃花”的詩句,我們也相信,在灣潭人民的努力下,“灣潭映明月,嫦娥看人間”的美景也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 (撰寫本文,參考了《中共五峰簡史》、《五峯縣志》、《五峰群英譜》及吳學林、李詩選、萬佩華、胡德生有關文章,在此一併致謝!)
注釋:
①位於現樹屏營碑坡,2006年由熱心民族文化工作的李詩選先生髮現。
②水井源,亦叫水竹園。
③容美土司前身。
④“龍蛻”:《辭海》釋為呼煙,“靈物”指菸草;栽種在山水彎曲的地方。精製的菸具裝在匣子裡,呼起煙來,發出風和雷的響聲,這種靈物市上少見,要用馬牛才能換取;尺長的菸具裝煙點燃後,化作縷縷而去的煙霞。此詩展示了土司上層人物用水菸袋、旱菸斗吸菸的全過程,把呼煙的情景描繪得神乎又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