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

五峰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位於湖北省西南部,是一個土家族占6成以上的自治縣。歷史悠久,礦產資源繁多,林業資源豐富,產各種中藥材,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五峯縣轄五鎮三鄉,特產土家族茶葉、土家臘肉等。境內有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旅遊資源、革命遺蹟等得天獨厚。五峰人傑地靈,先後出現胡春華、劉德培、宋芳榮等歷代名人。

基本信息

簡介

五峰五峰
五峰位於鄂西南邊陲。原名長樂縣,1914年更名為五峯縣,1984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全縣土地面積2372平方公里,轄5鎮、3鄉,總人口20.8萬,其中土家族人口占67%。

概況

五峰自然環境獨特,素有“仙源”之稱。境內峰巒疊翠,碧水長流,水能、礦產、森林 特產、旅遊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開發前景極為廣闊。
建國前,五峰經濟發展十分落後,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建國後,生產關係逐步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的20年來,全縣人民沐浴黨的 民族政策的陽光和改革開放的春風雨露,立足資源優勢,堅持走“以農促工,以工帶農,系列開發,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到1998年底,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1億元,財政收入5018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1404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4.7 倍、15倍、13.5倍。
一、立足資源發展特色農業
建國初期,五峰農業生產效益極其低下,全縣沒有一台機械、沒有一座水庫,刀耕火種 ,廣種薄收,耕作方式十分落後。建國後,歷屆黨委、政府始終如一地把農業及農村工作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大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建水庫,打梯田,修水渠,治河道,改善生產條件。到1998年,全縣已人均擁有旱澇保收農田0.7畝。大力引進和推廣農業 科學技術,配方施肥,模式栽培,地膜覆蓋,良種普及,農業生產效益穩步提高。黨的十一 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改革全面深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了更充分的發揮。自1989年以來,全縣人均糧食連續10年穩定在450公斤以上,解決了全縣人民的溫飽問題。
進入90年代,農業產業化蓬勃興起,市場農業、效益農業、生態農業釋放出巨大的潛能 。形成了一鄉一業、一戶一園、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農業經濟新格局。林業、茶葉、菸葉 、畜牧、蔬菜、藥材6大產業成為五峰農業經濟的重要支柱。200萬畝林、10萬畝茶、4萬畝 煙、50萬頭(只)畜禽、5萬畝菜、40萬畝藥材,6大基地覆蓋了全縣的山山嶺嶺,村村寨寨。 山當田種,樹當糧肥,利用山地資源,興建綠色銀行,林業穩步發展,先後獲得湖北省“消 滅荒山先進縣”和“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稱號,森林覆蓋率達到73.8% ,居湖北各縣(市)首位。請名師,創名牌,揚名聲,五峰茶葉香飄四海,採花毛尖獲得國家綠 色食品證書,天麻劍毫茶取得保健專利,千丈百毫、長樂毛尖、水仙綠茶等十餘種名茶先後 獲得國際、國內食品博覽會金獎。一個基地一條龍,龍頭枕市場,龍尾聯農戶,六龍騰飛, 農業興旺。1998年,全縣鄉鎮企業和個體經濟從業人員達到19555人,占全縣農業總人口的1 0%以上,完成企業產值11.5億元。全縣農業總產值2.36億元,比1949年增長7.65倍 ,農村人均純收入1404元,比1978年增長13.47倍,比1949年增長32.43倍。
二、因地制宜興建民族工業
建國初,五峰僅有幾家設備簡陋、工藝落後、生產能力較小的火紙、榨油和陶瓷作坊, 195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為83萬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隨著工作重點的轉移, 歷屆縣委、縣政府都把工業生產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巧用民族政策,立足優勢資源,堅持市場導向,實施系列開發,圍繞重點項目建設,布重兵,點強將,集中有限資金捆綁投入辦大工業,辦優勢工業,初步形成了以水力水電、林產林化、礦產開發、金屬冶煉、水泥建材、 機械製造為支柱的民族工業經濟的基本骨架。其中水電工業已步入全國小水電建設先進縣行列,裝機容量7.1萬千瓦,年發電量2.5億千瓦時,水電工業年創稅收1998年 達到1500萬元。在此基礎上,全縣組建成立了湖北首家縣級電業集團--湖北天宇電業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總資產達到 4.4億元; 中德合資企業山山人造板股份有限公司 ,年產中密度纖維板3萬立方米,是湖北宜昌市農業產業化十大龍頭企業之一,二期三聚氰胺耐磨地板和新型裝飾板生產線投產後,年創利稅將突破3000萬元。兩大集團,兩大產業,支 撐了五峰民族工業的半壁河山。1998年,全縣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原值達到5.2億元, 實現工業產值5.25億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43.4倍和22.8倍;實現稅收2500多萬元,占全縣財政總收入的50%以上。
三、三路並進開發大市場
發展大市場,搞活大流通,國家、集體、個體三頭並進齊爭輝,改變了過去農民趕集、 趕市和國營商業一統天下的格局。民貿企業順應潮流,轉機建制,民貿三照顧、民貿企業增 值稅和所得稅減免等優惠政策,提高了民貿企業的經營能力,拓展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供銷合作社萬頭養豬廠和5000噸飼料加工廠帶動了全縣生豬產業化的整體推進。連鎖店、專賣店、精品屋擠滿大街小巷。二十多個農副產品專業市場和各類小商品批發市場,將山內小市 場與山外大市場相連線,吸引了萬餘農民棄農經商闖市場。1998年,全縣個體經營戶達到9002戶,創產值 1.5億元。繁榮活躍的市場,帶動了資金、信息、技術等生產要 素的合理流動。推動了民族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1998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2億元,比1978年增長34倍。
四、社會發展日新月異
構築交通網,連線大市場,城鄉道路三環九輻,四通八達,90%以上的行政村通公路, 全縣通車裡程達1280公里;鋪地下光纜,架信息橋樑,鄉鄉鎮鎮開通程控電話,部分鄉鎮實現129尋呼、139數字移動、169多媒體上網,全縣電話裝機8860部。一機在手,漫遊全球, 深居深山,打通天下。建文明城鎮,興區域中心,城鄉現代高樓鱗次櫛比,城市風格與田園 風光交相輝映,天池河畔聳立起一座整潔漂亮的“袖珍縣城”。架設輸電線路,解決照明問題,村村通電,戶戶光明,彩電、冰櫃進入尋常百姓家庭。1996年,成為全國第二批初級電氣化達標縣。實施德政工程,解決飲水困難,18萬農民的飲水問題得到基本解決。興民族教育,建醫療網路。“希望工程”、“普九工程”、“貧九工程”遍地開花;4大中心醫院,1 4個基層衛生院,256個村級衛生室,形成了全縣醫療衛生網路,一些嚴重危害人民身體健康 的地方性疾病得到根治。描繪空中“彩虹”,宣傳富民政策,根根銀線飛越崇山峻岭,無線 電波傳遍千家萬戶,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90%、85%。社會事業的發展帶動了城鄉人民 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1998年,農村人均純收入達1404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3 63元,城鄉居民儲蓄 2.2億元,人均存款過千元。
加強幹部隊伍建設,民族幹部茁壯成長。全縣現有幹部、專業技術人員5568人,其中土 家族占總數的63.8%,達到3555人。在少數民族幹部、技術人員中,大專以上 文化程度的963人,占27.1%,有高級職稱的技術人員占總數的19.8%。
回顧過去,成就輝煌。五峰經過全縣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與周邊發達地區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集中反映在:工業規模小,農業效益低,後續財源項目嚴重短缺。今後一個時期,五峰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圍繞全縣“一龍兩翼三角四縣”區域經濟 布局,全面實施科教興縣、開放活縣、調整強縣戰略,著力打好財源建設、扶貧開發、基礎 設施建設三大攻堅戰役,使全縣經濟發展速度和綜合經濟效益繼續保持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到200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0億元,財政收入過億元,農村人均純收入3000元以上,工業增加值超6億元,5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16億元,分別比1998年或前5年翻一番。
“一龍”即以漁洋關鎮為龍頭,拉動全縣經濟全面發展,逐步把漁洋關建設成為全省文明城鎮、全市經濟強鎮和全縣“龍頭”大鎮,使之儘快成為全縣的經濟中心。“兩翼”即以 天宇、山山兩大集團為翅膀,帶動縣域經濟騰飛,林業以中纖板生產線為核心,立足林產林 化深度系列開發,每年新建原料林基地3萬畝,保持林業資源永續利用;實施流域開發,培 育壯大水電支柱產業,力爭用3到5年的時間,使全縣裝機容量達到13萬千瓦。“三角”即以 鎖金山水電站為龍頭,加快建設“四庫九站”,牽動輻射西南部經濟發展;加快以天馬水利水電樞紐工程為核心的兩河流域梯級開發,牽動輻射西北部經濟發展;加快以中密度纖維板 為龍頭的林產林化系列開發,拉動東部乃至全縣的經濟發展。“四縣”即儘快把五峰建設成 為全省林業強縣、水電大縣、茶葉名縣、旅遊特縣。把一個繁榮穩定、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 五峰全面推向21世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