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腸點滴法

灌腸點滴法是將藥液(中草藥煎劑或中成藥液體製劑)從肛門灌入或點滴入大腸,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簡介

灌腸點滴法是將藥液(中草藥煎劑或中成藥液體製劑)從肛門灌入或點滴入大腸,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歷史

早在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就記載了蜜煎導法豬膽汁導法,開創了中醫直腸給藥的先河。唐代以後,歷代醫家沿用和發展了這一給藥方法,但主要目的仍局限於潤腸通便。40年代,已出現了用中藥灌腸治療大便不通、腸道寄生蟲病、潰瘍病、肛門局部病症等的方法。50年代,中藥灌腸已被許多學者採用,套用範圍進一步擴大。
70年代之後,這一方法的套用日趨廣泛,其操作方法、治療機理、臨床套用、療效觀察、治療優勢等系統性研究,越來越多地受到了專家、學者們的極大關注。它不僅可廣泛用於內、外、婦、兒等科數百種常見病症的治療,更因其給藥方法不受病人吞咽功能和上消化道的影響,吸收快、藥效發揮迅速,而成為一種很有前途的中醫急救外治方法之一。

【操作方法】

臨床上依其治療目的之不同,中藥灌腸法又有3種操作方法:

一、保留灌腸法

其目的是保留灌入藥液,起到肛腸局部或全身性治療作用。
1.讓病人排淨大便,或用清水灌腸,以利於藥物吸收。
2.將灌腸筒依次接上橡皮管(上附開關夾)、玻璃接管和橡皮肛管。如用硬橡皮管頭時可不用玻璃接管,而將硬橡皮管頭直接接在橡皮管上即可。橡皮肛管和硬橡皮管頭應煮沸消毒。
3.扭緊開關夾,將所用藥液倒入灌腸筒內。
4.病人取左側臥位或俯臥位,雙膝屈曲。臀部墊以雨布和治療巾,露出肛門。臀部可略微抬高,以利保留藥液。
5.在肛管頭上塗潤滑油,然後扭鬆開關夾,放出管內溫度較低的液體並排除管內空氣。用手腕觸灌腸筒,如覺微溫(以39~42℃為宜),即可捏緊肛管,輕緩地插入肛門內約10~15cm。漏斗韻高低要與臀部平齊而略高,使藥液慢慢地灌入腸內。
6.藥液流完後,立即捏緊導管,取下漏斗,然後慢慢將管從肛門內抽出並以紙包裹。
7.囑病人留住灌入藥液,不要隨即排出。必要時可用手紙壓肛門數分鐘,以助病人保留藥液。每次保留藥液時間要在30分鐘以上。
8.每次灌入藥量要因人而宜。成人為200~300ml;小兒按年齡酌減,1歲以內用15~30ml,1~3歲用30~60ml,3歲以上用60~lOOml。每日2~3次,一般7~10天為1療程,如病情需要,中間休息3天后,再進行下一療程。急危重症,靈活掌握。

二、直腸點滴法

也稱肛門點滴法,它是以類似點滴輸液的方式將中藥煎劑或中成藥液體製劑(包括丸、散、膏、丹加水製備的溶液)由肛門注入直腸的一種方法。實際上是中藥保留灌腸法的一種改良用法。它較一般保留灌腸法病人不適感輕,注入藥液量大,便於保留和吸收,療效更確切,操作方法也不複雜,所以值得推廣套用。
1.和一般靜脈輸液的設備相同,唯針頭換成導尿管。
2.藥物製備按辨證論治要求或根據病情需要,將所選藥物(中草藥、中成藥)製成治療液體。中草藥煎煮2次,紗布過濾混合分成2份(即2次用量);丸、散、膏、丹等成藥用開水泡後取汁,紗布過濾;成藥灌腸液進行加溫後,裝入滴瓶(開放式點滴瓶或葡萄糖瓶)中,調節藥溫至40℃以下。
3.囑病人排淨大便或用清水灌腸。
4.病人取側臥位,也可仰臥、俯臥,墊高臀部lOcm。
5.排出輸液管中的空氣,選用12~16號導尿管,並在前端塗以潤滑劑(甘油或液體石蠟),插入肛門內(成人10~20cm,小兒5~15cm),膠布固定,開始點滴。
6.根據病情調節滴速高熱及津傷重症病人,點滴速度宜快,可80~110滴/分鐘;氣血兩虧及其它慢性病人,點速宜慢,以30~70滴/分鐘為宜;外感病人使用解表劑時,若已見微汗熱退,可終止點滴,此乃中病即止之意。

7.溫高熱及實熱陽盛病證點滴藥液宜冷,以4℃左右為宜;虛寒性疾病得溫而病減者,藥液宜溫,以42℃左右為宜;其它病症,宜37~39℃。\

8.據證選用給藥時間 陽虛病人,選平旦直腸點滴中藥以助陽生;陰虛病人,宜日西直腸點藥,以助陰長。
9.點滴結束後,拔出導尿管,靜臥10分鐘,即可隨意活動。
10.每次點入藥量成人300~400ml,小兒酌減(參保留灌腸法),每日2~3次,急危重症可4~6小時1次。7~10天為1療程或視病情而定。

非保留灌腸法

目的是通過瀉下,刺激腸蠕動,使糞便、腸內積氣、邪毒等實邪排出體外,起幫助診斷和治療的雙重作用。操作方法步驟如下:
1.準備工作同保留灌腸法2~4。
2.在肛管頭上塗潤滑油,然後扭鬆開關夾,放出管內溫度較低的液體並排出管內空氣。調節藥溫在37~39℃之間,把肛管緩慢插入肛門內約6~10cm,調節筒底高出床面約45cm,使藥液緩慢流入腸內。
3.藥液流完時,夾緊橡皮管,並迅速將肛管取出,同時用手紙抵住肛門,幫助病人保留藥液5~10分鐘。
4.囑病人側臥位,給予便盆讓其排便。能走動者,可到廁所排便。
5.注意檢查糞便的量、色、味,有無粘液、膿血和異物,必要時留標本化驗。
6.每次灌入藥量應因人而異,成人為800~1200ml;小兒酌減,1歲以內50~lOOml,1~3歲100~300ml,3歲以上300~600ml。具體用法、療程當視病情需要靈活掌握。

【主治病症】

一、昏迷

石膏知母湯(江蘇中醫雜誌1984;(5):42) 生石膏120g,肥知母、赤芍、丹皮、九節菖蒲、生大黃(後下)、生地、炙僵蠶各15g,雙鉤藤12g,炙全蠍3g。上藥濃煎至500ml,直腸點滴,滴速30~50滴/分鐘,日1~2次,5日為1療程。功能清熱瀉火涼血,醒神開竅。主治閉證屬實之昏迷不省者。

二、急性腸梗阻

加味大承氣湯(中西醫結合雜誌1989;9(5):282)大黃30g(後下),枳實15g,厚朴15g,芒硝30g(後下),萊菔子15g,
黃芩15g。上藥加水1000ml,煎至300ral,灌腸前將芒硝放入藥液中溶解,置於輸液瓶中經肛滴入,每分鐘80~100滴,1日1次,連續治療3天。功能通腑導滯。主治各種腸梗阻。

三、急性闌尾炎

大黃牡丹皮湯(《中醫外科學》) 大黃12g,丹皮12g,桃仁12g,冬瓜仁30g,芒硝10g。將大黃後下,取液200m!作保留灌腸,使藥液到達下段腸腔。每日2次,病癒為止。功能清熱解毒,活血排膿。主治急性闌尾炎。

四、便血

仙鶴地榆湯(黑龍江中醫藥1989;(6):18~19)仙鶴草,地榆各30g,苦參lOg,川連6g,白芨30g,錫類散2~4g。上藥濃煎200ml,於每晚8時病人解大便後作保留灌腸,每5~10分鐘移動體位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2~3天。功能清熱涼血止血。主治炎性腸病引起的便血。

五、關格

1.活腎I號(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89;8(1):27~28)生大黃、丹參、牽牛子打碎各30g,淡附片lOg,全蠍6g。將上藥濃煎150ml,加入矽炭銀粉末3g,備用。保持溫度37℃,高位保留灌腸。保留2小時左右。每日1次,20天為1療程。一般治療3個療程。功能活血散瘀解毒。主治關格各型兼有血瘀表現者。
2.大黃牡蠣湯(經驗方) 生大黃、生牡蠣、六月雪各30g。將上藥濃煎至200~300ml,行高位保留灌腸。每日1~2次,每次保留1小時以上,一般10天為1療程,休息5天后,可再繼續1療程,以每日瀉便2~3次為佳。功能清熱解毒活血。主治關格。
3.加味大承氣湯(《內病外治》) 大黃、蒲公英、槐花各30g,赤芍、生地各15g,板藍根、厚朴、枳實各12g,芒硝18g。將上藥煎取藥汁500ml,作保留灌腸。以每分鐘50~80滴的速度緩慢滴入。功能清熱瀉火,涼血散瘀。主治邪熱入血,血瘀絡阻型關格中丸主治脾腎陽虛泄瀉。4號液功能清熱解毒利濕。加味白頭翁湯主治濕熱瀉。

【注意事項】

1.妊娠病人慎用。
2.插入肛門的硬橡皮管頭或橡皮肛管要煮沸消毒。
3.要根據病情、年齡和辨證施治原則,來確定所用藥物、灌腸方法、藥物劑量、灌腸次數和療程。
4.插肛管動作宜輕緩,以免損傷黏膜。
5.灌腸藥溫、時間、速度要因人、因證而宜。

盤點自然療法主題

自然療法:即運用各種自然的手段來預防和治療疾病,具體而言,自然療法是套用與人類生活有直接關係的物質與方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