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纓橋

濯纓橋

濯纓橋有二十根立柱,六個牆面,需在上面刻寫詩詞楹聯;橋兩端另有八根立柱。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長大以後的屈原,成為通曉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知識的人才。他看到楚國日趨衰落,主張對政治進行一番整頓革新。由於才能出眾,他曾一度被楚國的懷王任命為左徒(僅次於宰相的官職)。他對懷王提出過許多改革意見,還為楚國制定了一套變法方案,名曰《憲令》。但屈原生性耿直,不願在邪惡勢力面前屈服。他所提出的革新主張,也觸犯了那些守舊貴族的利益。所以他遭到了楚國舊貴族的忌恨。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和寵臣上官靳尚是陷害屈原的罪魁禍首。他們對楚懷王說了許多屈原的壞話,造謠說屈原太自高自大了,根本不把楚王放在眼裡。楚懷王是個剛愎自用的人,聽了讒言不禁怒火萬丈,立刻撤了屈原“左徒”的職務,把他降為只管王室祭祀事物的“三閭大夫”(三閭指楚國景、昭、屈三家貴族),改革也被勒令停止了。

此後屈原不斷遭到貶斥,最後竟被放逐到漢水北岸,永遠不許回到楚國首都郢。這時,楚國也越來越弱,後來完全成為被強鄰秦國擺布的附庸。楚懷王上當受騙被秦國捉去當了俘虜。公元前278年,楚都鄂也被秦國占領。這兩件事給了屈原重大的打擊,在漢水北岸流浪期間,他的頭髮完全白了,身軀也越來越瘦弱。他把滿腔悲憤寫成詩歌表達出來,這就是後來聞名世界的《天問》和《離騷》。《天問》一共提出了一百七十二個問題,向天控訴不平。《離騷》的“離”,是受離間的意思;“騷”,是憂憤和不平。全詩三百七十三句,敘述了屈原的家世、才能和治理楚國的理想,怒斥了楚王的昏庸和貴族們禍國殃民的罪行。屈原流放期間,她的姐姐女嬃經常陪伴著他,勸慰他,但國家的災難太深重了,屈原絲毫不能減輕心中沉重的負擔。他在詩中表示決不和腐朽勢力妥協:“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還表示一定至死保留自己的節操,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為了表示自己的精神和肉體永遠是清白的,他一天三次到故鄉的一條溪邊去洗濯他的帽纓,這個溪以後便被叫做“濯纓泉”。人們還在當年屈原站立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橋,橋名“濯纓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