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交通

澳門交通

澳門的交通工具主要由陸路、水路和航空交通所組成。澳門占地雖小,但其陸路交通的道路網路和其他大城市一樣建有公路、橋樑及隧道等。澳門政府研究興建澳門輕鐵系統的可行性,亦在西灣大橋預留列車軌道,於2008年動工,2011年後建成。但澳門的陸路交通以巴士、的士、私家車和電動腳踏車為主,另外富有特色的人力三輪車仍在路上行駛。

(圖)澳門交通圖澳門交通圖

澳門的交通工具主要由陸路、水路和航空交通所組成。澳門占地雖小,但其陸路交通的道路網路和其他大城市一樣建有公路、橋樑及隧道等。由於道路設計、澳門公共運輸設備不足、交通堵塞汽車流量過大等都是存在已久的交通問題。澳門政府正研究興建澳門輕鐵系統的可行性,亦在西灣大橋預留列車軌道,於2008年動工,2011年後建成。但澳門的陸路交通以巴士的士、私家車和電動腳踏車為主,另外富有特色的人力三輪車仍在路上行駛。

歷史

(圖)澳門交通澳門交通

澳門早期的代步工具主要有轎和葡式軟,但畢竟這只是達官貴人的代步工具。營地大街和水坑尾街是早期澳門的主要道路,其附近一帶是商業地區。1925年,街坊車(即早期的公共汽車)出現。其兩條主要的行車路線,分別從火船頭街至媽閣廟和十月初五街至關閘。岐關車路有限公司於1927年在澳門設立,包辦全澳門的巴士和興築關閘至中山石岐的公路。由於汽車的成本和價錢相對高,故未能成為主要交通工具。當腳踏車流行後,三輪車亦應運而生。大約在1948年三輪車開始引入澳門,由於收費相宜不久即成為澳門交通工具的主流。在三輪車的高峰時期,全澳有超過七百輛,三輪車站亦近百。隨社會發展,三輪車的重要性逐漸被公共運輸所取代。大約20世紀60年代,的士開始在澳門道路行走。路氹連貫公路在1969年通車,及後嘉樂庇大橋亦於1974年10月正式通車。1975年1月,福利巴士公司試行從英國購入的雙層巴士,正式穿梭於澳門半島與離島之間。其後,雙層巴士因殘舊而退役。友誼大橋西灣大橋分別於1994年3月和2004年12月落成,大大舒緩嘉樂庇大橋的交通負荷。

在水路交通方面,其最早可追溯至外國商人在明朝以澳門作為泊口進行貿易的時期。昔日,澳門與氹仔路環之間是有渡輪和小型電船來往的。但自從20世紀中期路氹連貫公路和嘉樂庇大橋相繼通車後,客貨船的需求已不再了。一向以來,澳門的沿海運輸和內地運輸都是很依重水路來與香港和海外聯繫。澳門半島西岸的內港碼頭,是廣州沿海等地貨運、漁船和渡輪使用的碼頭,共34個泊位。至於外港運輸方面,主要是使用港澳碼頭和九澳港。港口管理由港務局負責。

(圖)澳門交通澳門交通

至於航空交通方面,由於香港航權問題,泛美航空公司曾在1937年4月18日開通美國至澳門航線,當然有飛機把旅客接駁到香港,但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中斷。1947年1月5日,國泰航空派一架 DC-3 來澳門首航。降落地點為黑沙環馬場(即是現在的祐漢公園所在地)、由於降落環境與距離比預計中差,因此飛機撞上海堤。後來國泰立即停飛澳門線,並立即到菲律賓訂購 Catalina 水陸兩用飛機。1948年,國泰重組後,港澳航線被分拆出來。同年五月,澳門航空運輸有限公司向國泰航空租用兩架 Catalina 水陸兩用飛機,其中一艘並命名為“澳門小姐”,來往澳門舊港澳碼頭和香港啟德機場。到了1961年澳門航空運輸引進了義大利 P-136 水陸兩用機飛行,每日有四班定期航班來往港澳兩地。當1963年,高速的水翼船投入服務後,由於不敵水翼船的低廉收費,幾年後結束了其生意。現時的直升機客運是在1990年11月27日投入運作的。1995年11月9日澳門國際機場正式通航,開通國際航線包括中國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航空交通管理由民航局負責。

陸路交通

(圖)澳門公共汽車有限公司的巴士澳門公共汽車有限公司的巴士

道路系統及交通管理

澳門早上的道路系統是由媽閣廟沿西部海岸線出舊城到關閘止。葡萄牙人又發展了由聖母聖誕堂到風順堂的道路,即龍嵩街。兩者之間由小巷相連。19世紀開發進教圍,引進了方格狀的道路網,並在原來中國人的土地上築路,當中包括了高士德大馬路等幹道。2006年底澳門的道路總長為383.6公里。由於早期澳門的車輛是由香港流入,再者,在1934至1945年間,中國內地道路通行方向亦為左上右下,所以道路通行方向是左上右落,與中國以及葡萄牙相反。現澳門的道路規劃、公共運輸系統等硬體設備由土地工務運輸局負責。

澳門泊車在1986年實施專營,由澳門泊車管理有限公司經營,專營權於2003年結束。目前全澳門有14個公共停車場(其中9個仍由該公司經營),泊車位共有近7千個。電腳踏車停車位約三萬個。街道停車咪錶位有5千個左右,分別由澳門泊車公司和科陽泊車管理有限公司管理。至於私人停車場的車位約有70,000個。正因為車輛與車位比例不協調,澳門的違法泊車是常見的交通問題。現治安警察局負責執行道路交通法、交通秩序管理、宣傳教育的工作;交通事務局則負責駕駛執照、車輛牌照和檢驗、管理的士。

私人車輛

根據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截至2007年六月底,本澳的行駛車輛總數為169,410架,較去年同期增加8%;電腳踏車及輕型私家車分別有88,509架及69,167架,占總數52%及41%。上半年新登記的車輛有10,864架,較去年同期增加26%,所登記車輛主要為電腳踏車及輕型汽車,分別占63%及34%。由於政府沒有限制私人車輛數目,私人車輛有份造成澳門交通問題。

(圖)澳門普通的士澳門普通的士

巴士

澳門境內巴士服務由兩家巴士公司營運,分別是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簡稱新福利巴士)和澳門公共汽車有限公司(簡稱澳巴)。兩家巴士公司車費統一,往返於澳門半島、氹仔及路環三地。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接受澳門通IC儲值卡付費,亦有電子月票。澳巴從2008年2月全線接受澳門通IC儲值卡付費,線線通月票依然用印花式月票。而近年兩間專營巴士公司因為員工不足,大幅減少巴士班次,加上沒有改善巴士的路線、班次、車型、服務及員工褔利等問題,不少巴士司機轉職為賭場酒店娛樂場及酒店服務。澳門酒店所提供免費穿梭巴士服務,供旅客前往酒店與出入境口岸(外港碼頭、關閘、氹仔臨時客運碼頭、路氹邊檢大樓和澳門國際機場)。

跨境巴士服務由岐關車路有限公司、廣東港中旅跨界巴士(代理)、提供來往澳門、香港和中國內地的客運服務。

的士
1974年前,澳門的士(計程車)曾分澳門半島和離島兩種不同地區之的士牌,但現在已不分地區了。其分別只是車頭的半月形的士編號牌顏色,紅色為澳門半島的士牌,綠色則是離島牌。澳門的士所用的是柴油車,有4至6座位不等。的士的顏色分有黑色和黃色,分別是指普通的士(俗稱“黑的”)和電召的士(俗稱“黃的”)。普通的士載客量是4至6人,可在的士站排隊等候乘客;電召的士載客量則劃一為4人,不可到的士站排隊候客。雖然近年澳門經濟發展迅速,但全澳的士數量及不同的交通問題,導致某些時間的搭客可能花上長時間在等候或交通擠塞之上。

人力三輪車

人力三輪車是澳門富特色的旅遊交通工具,漫遊南灣、西灣一帶地區,可上車前與車夫議價,包車費通常每小時澳門幣150元,至於到達不同澳門半島觀光景點則由40元至100元不等。

纜車
松山纜車是全球最短的纜車,僅長186米。松山纜車入口處位於二龍喉公園,作為觀光性質來往二龍喉公園及東望洋山山頂。遊客可在纜車內飽覽東望洋山一帶的景色。開放時間為07:30至18:30。

輕鐵

2011年底竣工,首期全長20公里,設有23個車站,票價為澳門幣3至4元。首期輕鐵的路線是由關閘口岸至終點氹仔北安客運碼頭,途經關閘黑沙環、外港碼頭、新口岸新填海區、南灣區、媽閣,經西灣大橋往澳門運動場、望德聖母灣大馬路、路氹城、澳門國際機場及北安碼頭。系統每日運作19小時,繁忙時間每3分鐘一班車,非繁忙時間平均3至6分鐘一班,最高載客量為每小時每方向8000人次。

水路

(圖)澳門交通澳門交通

現有三間船公司提供來往港澳兩地之航班,分別為噴射飛航,新渡輪(澳門)及金光噴射飛航。噴射飛航的航班主要來往澳門新港澳碼頭和上環港澳碼頭、深圳蛇口碼頭、深圳褔永碼頭(深圳機場碼頭)或香港國際機場。新渡輪(澳門)只提供來往澳門新港澳碼頭與尖沙咀中港碼頭之航線。

由於北安碼頭仍在建設中,所以碼頭首兩年也是以臨時方式來營運。臨時碼頭設有三個泊位並由兩間公司經營金光飛航及巨龍船務。金光飛航提供澳門北安碼頭與香港港澳碼頭航線。巨龍船務方面,已經購了大約3艘1200人的渡輪,並預計於2008年5月,6月及8月交付使用。

全澳門共有4個主要港口,分別是:

內港碼頭:位於澳門半島的西面,一水道之隔面對珠海市灣仔,為主要的內河航運的碼頭。
外港碼頭:新港澳碼頭位於澳門半島東面,往來香港、澳門及中國內地的航運輸紐。
北安客運碼頭: 北安臨時碼頭位於澳門國際機場飛機維修庫傍邊. 並由金光飛航經營北安至香港上環港澳碼頭的航線.
九澳港(亦稱深水港):位於路環島的東北面的深水港,現為澳門貨櫃碼頭的所在地。

航空

(圖)澳門國際機場人工島工程澳門國際機場人工島工程

澳門航空交通主要為直升機及飛機兩種。直升機客運服務由空中快線及港聯直升機(香港)有限公司聯合經營,直升機坪設在新港澳碼頭,穿梭來往港澳的航程大約為15分鐘,每隔半小時有一班次,在繁忙時間更加至每15分鐘一班。來往澳門與深圳的直升機服務,其班次每天5班。飛機使用氹仔島東面1995年啟用的澳門國際機場,客貨兩用。

現時使用澳門機場的航空公司包括(客運):

澳門航空
非凡航空
亞洲航空
復興航空
長榮航空
廈門航空
中國國際航空
中國東方航空
東星航空
老虎航空
宿霧太平洋航空
馬來西亞航空
上海航空
深圳航空
捷星航空
菲律賓航空
曼谷航空
新加坡航空貨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