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歷史沿革

潮汕地區指的是粵東地區以講潮州方言為主的區域,主要包括汕頭、潮州和揭陽三個市範圍。地處北回歸線穿過的潮汕地區,有三條直接人海的河流:韓江、榕江和練江。這些河流流程雖短,但水量充沛,加上亞熱帶和溫帶交界的海洋性氣候,使這裡物產豐富,人口繁茂,是全球人口密度最大地區之一,以前人多地少,生存艱難,本土住不下,就往海外移民。自宋元(16世紀)以來,許多潮汕人乘紅頭船漂洋過海,到東南亞謀生,以後就在那裡定居。於是,潮汕便成了我國著名的僑鄉。所以有句話說:"海內有個潮汕,海外也有個潮汕。"兩邊各有大約1000萬人。
潮汕地區由於背山靠海,氣候溫潤,很早就有人類居住。現在的考古資料已證明,在8000至1萬年前的細小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以海鮮為食物的人生活,人不多,也沒有形成國家體制,中原人統稱之為百越人,行政上劃在揚州郡的版圖上。到2200多年前,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這裡劃為南海郡,在五嶺之一的揭陽嶺設定戍所。這就有了這個地區最早的稱呼:揭陽。秦末戰亂,駐守嶺南的大將趙佗自立為南越王,統治現今兩廣地區,在粵東設了揭陽令。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後,正式設定揭陽縣。潮汕地區直接受中原王朝統轄。不過這時的潮汕很大,還包括現在的梅州地區和福建南部一帶。
隨著秦漢以後中原人口的南遷,帶來了中原的耕作技術和文化,潮汕經濟有了很大發展,特別是西晉"永嘉之亂"以後,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有的經由福建再遷到潮汕,有的則從黃河一帶直接遷來,更進一步促進了潮汕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這也是潮汕人被外地人稱為"福佬"、"河佬"的由來。東晉義熙九年(413年)潮汕地區設定義安郡。這是潮汕地區設定地方性政權建置的開始。隋朝開皇十一年(591年),改義安郡為潮州,取潮水往復之名,這是潮州稱謂的開端。這時潮州隸屬廣州總管府,及至唐代垂拱、景雲年間設定漳州後,潮州曾一度劃給福州都督府管轄。唐天寶元年(742年)潮州一度改稱潮陽郡,16年後又改稱潮州,改由嶺南節度使管轄了。
宋朝以後,潮州的管轄地域一直包括現今的潮汕和興梅地區,直至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增置揭陽縣後,潮州管轄海陽、潮陽、揭陽三縣,範圍縮為現今的潮汕地區。這也就是潮汕地區有人稱為"三陽"的來由。
元朝,潮州改稱潮州路,明清時又稱潮州府。管轄範圍,有時包括興梅地區,有時又不包括興梅地區。
新中國成立後,汕頭成為粵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52年設立粵東行政專員公署,府治原設於潮州,1955年又遷至汕頭。所轄包括現在的潮汕、興梅、惠州一帶。1956年改稱"汕頭專區",直至1965年新設定興梅專區,汕頭專區管轄的範圍才調整為現今的潮汕地區。1981年國務院在此設立了汕頭經濟特區,1983年汕頭專區改稱汕頭市,實行市領導縣體制。1990年,汕頭經濟特區擴大範圍,潮汕地區相繼調整為汕頭市、潮州市和揭陽市,成為現在的格局,但習慣上仍稱潮汕三市為"潮汕"。
自宋朝以來,潮汕經濟就逐漸走向繁榮,人口也日漸稠密,手工業也日益發展,精美的潮州陶瓷還遠銷各地。明清以後,商業外貿日益昌盛,內河和海上運輸不斷擴展,樟林港的興起更促進了與南洋貿易的往來。清朝鹹豐八年(1858年)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天津條約》,辟潮州為通商口岸;鹹豐十一年(1861年)改開埠於汕頭港,汕頭正式開埠。自此,汕頭也成為粵東對外貿易的著名港口。
這就是潮汕古代行政區域的變遷及經濟發展的大概輪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