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三市

潮汕三市

潮汕三市並不是現時廣東省任何地域上的名稱,定向的是同城化的稱呼。現在所指是潮州市、汕頭市、揭陽市三個地級市同城一體化,位於粵東東部沿海、廣東與福建交界處,北回歸線與中國海岸線交匯處,與台灣對望,是海西經濟區組成部分。三市中心在古代分別為揭陽縣(秦漢三國)、義安郡(兩晉南北朝)和潮州府/郡(隋朝至清朝),新中國成立後為潮汕專區、汕頭市(專區)。1991年汕頭市分設為潮州市,汕頭市,揭陽市。隨著歷史行政變革,三市先後有義安郡、潮州、潮州三陽、潮州八邑、潮汕三市之稱。三市一體化以濃郁的中國茶文化,中國美食文化,海洋文化舉世聞名,享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等美稱。是中國著名僑鄉,旅居海外華僑、華人及港、澳、台同胞近2000萬人,遍布世界100多個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和沿海地區。潮汕人,古往今來四海漂泊,又與猶太民族一樣遭受類似西方反猶排猶的“排華運動”苦難,善於經商的潮人,潮客便開始被譽稱為“東方猶太人”。三市人同根同祖,永遠一句“膠己人”便緊緊地團結起來。 因原長屬潮州府郡民,亦稱潮州人,在中國大陸稱呼“潮人”更為廣泛。2013年上半年,三市市長簽訂協定建立相關制度,開始逐步落實潮州市,汕頭市,揭陽市三市同城化,並討論構思規劃三市一體化城際軌道。2014年9月,國務院正式發文,批准成立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三市一體化也有了第一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揭陽市概況

歷史沿革

潮汕三市潮汕三市

揭陽是粵東古邑,歷史悠久,見諸史載已有2200餘年, 得名於古五嶺之一的揭陽嶺,春秋戰國時屬百越地。秦始是平越後,於33年(公元前214年)設立揭陽戍守區,隸屬南海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陽縣,管轄現潮州地區、興梅和閩南的龍溪、漳浦等地方。東晉成帝成和六年(公元331年)揭陽析為海陽、潮陽、海寧。綏安4縣。以後幾經復廢,至宋紹興10年(公元1140年),又設立揭陽縣。新中國成立後,揭陽縣先後隸屬潮汕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汕頭市。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國函[l991」84號文)批准揭陽撤縣建市(地級)。

揭陽市榕江和江流域歷史上是粵東地區經濟網站較發達的地區之一。對外通商歷史悠久。早在唐代,榕江炮台口岸及神泉港、靖海港就與東南亞各國通航,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明清時代,手工業、商貿業較發達;民國初期,隨著現代工業技術的輸入,出現了簡單機械加工的小五金製品行業、服裝加工行業和棉紡織業;抗日戰爭後期至解放前夕,揭陽經濟處於癱瘓狀態;1949年10月19日,市區榕城獲得解放,從此揭陽各地開始了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時期。改革開放,特別是建市以來,揭陽經濟社會迅猛發展,兩個文明建設均取得長足的進步。

揭陽地靈人傑,歷代賢達志士輩出。宋代高士吳復古、明朝尚書翁萬達、滿清狀元林德庸、直隸總督鄭大進等均系揭陽籍名臣重將。南昌起義南下部隊指揮部決策會議在流沙召開,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郭沫若等革命先驅到過榕城、流沙、棉湖等地;二次革命戰爭時期的大南山八年游擊戰爭,留下令人緬懷的史績。

境內居民主要是潮、客兩類,民俗獨境內居民主要是潮、客兩族,民俗獨特,民情奇趣,形成了濃郁而富有特色的潮州文化。揭陽菜屬廣東菜三大菜系中的潮州流派,極具嶺南文化特色,刀工精巧,燜、燉、煎、炊、炒、清、淋、焗齊備;清而不淡,鮮而不腥,郁而不膩,色、香、昧、美俱全。民間點心小食品種類繁多.用料講究,製作精細。民間藝術方面,則有石雕、木雕、剪紙、嵌瓷、潮劇、英歌舞、潮樂和舞獅最為著名,多姿多彩,琳琅滿目。

揭陽倚山瀕海,山川毓秀,名勝古蹟甚多,主要旅遊景點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榕城、揭陽學宮、埔田竹園、埔田竹筍之鄉、雙峰寺、黃歧山風景區、桂竹園風景區;惠來金海灣植物園、神泉海角甘泉和海市蜃樓、百花峰、銘湖岩;揭西大洋高山旅遊度假區、霖田祖廟、廣德庵;普寧培豐寶塔、馬嘶岩等。

揭陽地理

揭陽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地跨東經115°36ˊ至116°37ˊ39",北緯22°53ˊ至23°46ˊ27"。北靠梅州,南瀕南海,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陸地面積5240.5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長82公里,沿海島嶼30多個;內陸江河主要有榕江、龍江和練江三大水系。

揭陽地勢自西向東傾斜,低山高丘與谷地平原交錯相間,分布不均,西北部和西南部多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東南部都是廣闊肥沃的榕江沖積平原和濱海沉積平原。素稱“魚米之鄉”。至1999年底,全市耕地面積(包括水田旱地)97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8.8%。

揭陽屆亞熱帶季風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終年無雪少霜。年平均氣溫 21.4 C,平均降水量 1723毫米。夏秋間常受強熱帶風暴襲擊,有時因季風活動反常或寒潮侵襲,會出現冬春乾旱或早春低溫陰雨天氣。

揭陽自然資源比較豐富。全市河流總長1097.5公里,年均徑流量62億立方米。水力理論蘊藏量44.87萬千瓦,其中可開發裝機16.22萬千瓦,約占理論蘊藏量的36.2%。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錫、鎢、銅、鐵、金和甲長石、花崗石、稀土、瓷土等。全市現有森林蓄積量325.5萬立方米,森林復蓋率46.9%。植物種類1130多種,其中稀有植物20多種,如烏相、檜樹等。珍稀動物15種,如巨晰(五爪金龍)、大鯢(娃娃魚)、穿山甲等。

行政區劃

揭陽市現轄榕城區、揭東區、揭西縣、惠來縣、代管普寧市(縣級),並在市區設立藍城區管理委員會,空港經濟區管理委員會、普寧華僑管理區(即普僑區,屬於普寧市管轄)和大南山華僑管理區,賦予部分縣級管理職能。揭陽市市基層設定64個鎮、10個鄉、26個街道辦事處,15個農場。

人口

揭陽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如下:

全市常住人口為587.70萬人,人口密度為1122人/平方公里,其中:

榕城區常住人口為74.17萬人,人口密度為4098人/平方公里、

揭東區常住人口為115.77萬人,人口密度為1362人/平方公里、

揭西縣常住人口為82.53萬人,人口密度為971人/平方公里、

惠來縣常住人口為111.74萬人,人口密度為892人/平方公里、

普寧市(縣級)常住人口為203.50萬人,人口密度為1279人/平方公里。

註:1、榕城區普查常住人口含試驗區、東山行政管理區常住人口,惠來縣常住人口含大南山華僑管理區常住人口,普寧市常住人口含普寧華僑管理區常住人口。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為587.70萬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523.74萬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63.96萬人,增長12.21%。年平均增長率為1.16%。

二、家庭戶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18.29萬戶,家庭戶人口為567.50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4.8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持平。

三、性別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為299.91萬人,占51.03%;女性為287.79萬人,占48.97%。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5.14下降為104.21。

四、年齡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145.07萬人,占24.68%;15—64歲的人口為399.47萬人,占67.98%;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43.16萬人,占7.34%。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9.4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84個百分點。

五、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學(指大專以上)教育的10.68萬人,接受高中(含中專)教育的64.62萬人,接受國中教育的253.92萬人,接受國小教育的198.15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擁有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數有如下變化:具有大學程度的由657人上升為1818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6627人上升為10996人,具有國中程度的由30616人上升為43205人,具有國小程度的由45213人下降為33717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為10.83萬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2.97萬人,文盲率[注5]由2.63%下降為1.84%,下降了0.79個百分點。

統計數據

揭陽2005年進出口貿易總值13.9億美元。揭陽市外經貿實現持續、健康、平穩發展,進出口貿易總值13.9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9%。其中出口11.32億美元,增長19.42%;進口2.6億美元。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46宗,增長77%;契約利用外資18308萬美元,增長39%,完成全年任務116%;實際利用外資6728萬美元。

2006年該市外經貿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實現進出口貿易總值增長15%,其中出口增長15%,進口增長15%;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實際金額11531萬美元。

潮州市概況

歷史沿革

潮汕三市潮汕三市

潮州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潮州文化的重要發源地,素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嶺東首邑”之美譽,是潮州府治之所在地。秦漢時期這裡稱南海郡揭陽縣。

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設定海陽縣,縣城既2014年的潮州市。東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建立義安郡,郡治便設在海陽縣。隋開皇十年全國廢郡設州,十一年義安始稱潮州,潮州州治仍在海陽縣城。

此後,這裡一直是歷代州、路、府以至民國的專署一級行政機構的所在地,是粵東地區政治、經濟網站、文化中心。民國3年(1914年),海陽縣改稱潮安縣。解放後行政體制多變。1953年拆潮安縣城區建潮州市為省轄市。1955年粵東行署從潮州遷至汕頭。1958年潮州市改為縣級市,同年11月根據省府518號檔案撤銷潮州市併入潮安縣。

1979年恢復市建制。1983年撤銷縣併入潮州市。

1989年1月潮州市恢復為省轄市。1990年由廣東省定為副地級市。1991年12月經國務院年批准,原潮州市升格為地級市,同時擴大區域,管轄新設立的湘橋區、楓溪區、新恢復的潮安區和原汕頭市管轄的饒平縣。

市容市貌

潮州自隋朝設定州郡建制,州治一直在海陽縣城(潮州府城),宋代所建的潮州城,西界西湖山,北倚金城山,東有韓山之勝,韓江穿流其間,形成三山一水護城郭的雄偉景觀。經歷代修建,潮州城基本保持歷史文化名城的優美風貌。

1986年,潮州被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後,市委市政府貫徹“建設新城區,保護古城區”的方針,制訂和實施《潮州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和《潮州市名城保護建設規劃》。潮州升格和擴大區域後,城市規劃面積從原來的60平方公里,擴大至168平方公里。一方面,大力建設現代化新城區,新城區高樓大廈林立,黨政機關、金融、郵電、工商企業、文化教育等單位,陸續建於新城區,逐步完成政治經濟網站文化中心的轉移;配套齊備的住宅小區巍然郁起,為居民營造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2010年,城市建成區已由升格前的8平方公里,擴大到31.4平方公里。另一方面,做好名城保護工作,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濟橋和許駙馬府進行保護和修復,整修了古城牆、古塔、古祠、古民居等一批名勝景點,新建了泰佛殿、慧如公園、饒宗頤學術館、鳳凰洲公園、濱江長廊、開元寺大悲殿,擴建了開元廣場,整修了韓文公祠,使歷史文化名城更添秀色。同時,大力加強城市的道路、供水、供電、排污、衛生、綠化、燈飾等基礎設施建設,使市容市貌更加秀麗美觀。

潮州風貌

潮州地處廣東省東部,西與福建接壤,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著名僑鄉,對外開放旅遊城市,素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之稱。全市總面積3614平方公里,總人口247萬人,旅居海外的潮籍僑胞、華人及港澳台同胞約230萬人。

潮州建制歷史悠久。自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設立海陽縣以來,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隋朝時撤郡設州,始稱“潮州”。新中國建立前,潮州均為歷代縣、郡、州、路、府的治所,位居粵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長期的對外交往和中西文化交融,使本土的原生文化與周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互相交流滲透,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地域文化--潮人文化,擁有地方特色鮮明、結構完整、門類齊全、品位甚高的文化景觀。728處文物點以及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大鑼鼓、潮州戲等眾多“潮”字品牌,構成潮州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自古就有“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的美譽。

潮州民俗文化獨特。潮州方言、潮劇、潮州音樂、潮州大鑼鼓、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民俗風情等,無不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蘊涵濃郁的中古遺風,潮州因而被漢學家譽為“中原文化的典櫥”。潮州工藝巧奪天工。潮繡是我國四大名繡中粵繡的重要一支,潮州木雕是中國兩大木雕體系之一,潮州的工藝陶瓷以“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細如絲,聲如罄”見長,潮州因而成為中國陶瓷出口的主要基地。

潮州文物古蹟眾多。全市現有文物古蹟72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市縣兩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是粵東文物古蹟薈萃之地。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始建於南宋、中國四大古橋之一、被譽為世界上第一座啟閉式石橋樑的廣濟橋,國內罕見的宋代建築府第許駙馬府,始建於唐代、堪稱粵東地區佛教活動中心的開元寺,集潮州木雕之大成的己略黃公祠,反映宋代潮州陶瓷業繁榮景象的筆架山宋窯遺址。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始建於宋代、我國現存歷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紀念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韓文公祠,始建於明代、全長2.6公里的古城牆,有與廣州越秀山鎮海樓齊名的明代建築廣濟城樓等。此外還有目前國內建築面積最大的泰式佛殿,有珍藏珍貴歷史文物的淡浮文物院等。“潮州八景”鳳凰時雨、湘橋春漲、鱷渡秋風、北閣佛燈、龍湫寶塔等景點,如珠散落於韓江兩岸,與2.6公里古城牆、濱江長廊和古城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一起,構成潮州古城文化旅遊區的壯麗景象。

潮州自然風光秀美。古城區筆架山、金山、葫蘆山三山拱護,韓江繞古城而過,山光水色十分宜人。北部鳳凰山主峰海拔1497米,為粵東最高峰,是中國烏龍茶之鄉和少數民族畲族的發祥地,少數民族風情濃郁。山上有高10多米、復蓋面積一畝多、年齡600多歲的宋茶樹王,山頂有面積60多畝的古火山口鳳凰天池,俗稱"四腳魚"的珍稀動物蠑螈在池中游弋。西部桑浦山麓有豐富的溫泉、礦泉,梅林湖畔的稻田裡有形態各異,形似山鷹、海狗、蟾蜍、百鳥求凰的古海蝕地貌,東部柘林灣有棲息數萬隻黃嘴白鷺“白鷺天堂”,全國規模最大的海上網箱養殖基地“海上牧場”,碧水藍天的金獅灣海濱浴場,都是觀光休閒度假的旅遊勝地。

潮州旅遊設施配套。全市有旅行社17家,其中國際社4家(出國組團社2家)、國內社13家,經國家考核合格的專職導遊員近200人,潮菜廚師逾千名,涉外酒店18家,客房2000多間。境內有汕汾高速公路、國道324線、廣梅汕鐵路通過,市內旅遊車、計程車、三輪車日夜穿梭提供全天候服務,交通方便快捷。網球網、保齡球、高爾夫球等娛樂健身場所應有盡有,滿足旅客的休閒娛樂需求。

人口

潮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如下

全市常住人口為2669844人,人口密度為849人/平方公里,其中:

湘橋區常住人口為452472人,人口密度為2967人/平方公里、

潮安縣(含楓溪區)常住人口為1335398人,人口密度為1059人/平方公里、

饒平縣常住人口為881974人,人口密度為509人/平方公里。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為2669844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240220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67643人,增長11.14%。年平均增長率為1.06%。

二、家庭戶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591309戶,家庭戶人口為2436196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4.1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16人減少0.04人。

三、性別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355354人,占50.77%;女性人口為1314490人,占49.23%。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2.57上升為103.11。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487909人,占18.27%;15-64歲人口為1957396人,占73.32%;65歲及以上人口為224539人,占8.41%。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8.75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8.1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62個百分點。

五、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101526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343312人;具有國中程度的人口為1067615人;具有國小程度的人口為875935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由1586人上升為3803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379人上升為12859人;具有國中程度的由29617人上升為39988人;具有國小程度的由44753人下降為32808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71810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25072人,文盲率由4.03%下降為2.69%,下降1.34個百分點。

統計數據

2005年潮州市GDP增長12%。潮州市2005年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趨勢,各項主要指標增勢良好。經初步核算,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8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4.31億元,增長0.3%;第二產業增加值153.6億元,增長16.1%;第三產業增加值101.2億元,增長10%。人均生產總值11564元,按2010年美元匯率折算,人均GDP為1433美元,比上年增加212美元。“十五”期間GDP年均增長10%,實現預期目標。

工業生產穩步增長,經濟效益有所改善。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1.5億元,增長19.7%,增速居全省各市第9位。經濟效益有所改善,工業經濟效益指數120.4%,比上年提高4.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總額13.6億元,增長11.6%。

特色工業發展較快,企業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七大支柱行業增加值39.2億元,增長21.3%,所占比重為63%。燃氣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7.1億元,增長10.3%。企業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規模以上工業新產品產值63.6億元,增長22.3%。

固定資產投資近百億元,基本建設投資占六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7.6億元,增長27.2%,其中5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額91.54億元,增長26.4%。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基本建設投資61.48億元,增長45.7%,所占比重63%。工業投資59億元,同比增長54.7%。

對外貿易保持活躍,引資工作穩步進行。2005年,潮州市繼續拓展國際市場,擴大出口規模,對外貿易水平進一步提高,海關出口總額為14.8億美元,增長25.6%。對各主要市場出口形勢良好,其中,對歐盟出口已超越香港成為該市出口第一大市場,全年出口額為3億美元,增長61.4%,所占比重為20%。全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62個,比2004年增加4個。契約利用外資1.2億美元,同比增長17%;實際利用外資0.6億美元,增長2.8%。

市場購銷兩旺,居民消費增幅提高。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3億元,增長12.7%。汽車、商品房等大宗消費增長較快,全年新註冊入戶的汽車8103輛,增長20.9%。旅遊市場保持活躍,全市旅遊收入23.8億元,增長15.1%。市區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8199元,增長10%。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851元,增長2.23%。

財政收入增勢良好,縣區財稅均衡發展。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6億元,增長21.3%。縣區財政收入全面增長,楓溪區、潮安縣增長近三成。全市各項稅收總額22.2億元,增長24.6%。

金融存款繼續增長,銀行信貸投放滯後。2005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為329億元,增長15.8%。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137.2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2.7%。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比為41.7%,遠低於全省的平均水平61.4%。

物價水平持續上升,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繼續溫和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2.7%。食品類、能源類價格的持續上漲,是拉動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升的主要因素。居民收入有所增長,城鎮職工平均工資10377元,增長13.5%。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46元,增長7.13%。農民人均純收入4260元,增長3.3%。全市新增就業崗位28253個;國有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8480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達1580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68%,就業形勢保持相對穩定。

汕頭市概況

地理位置

潮汕三市潮汕三市

汕頭市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南端,東北接潮州市饒平縣,北鄰潮州市潮安縣,西鄰揭陽普寧市,西南

接揭陽市惠來縣,東南瀕臨南海。全境位於東經116°14′40″至117°19′35″和北緯23°02′33″至23°38′50″之間,市區距香港187海里,距台灣高雄180海里。歷來是粵東、贛南、閩西南一帶的重要交通樞紐、進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素有“華南之要衝,粵東之門戶”的美稱。

面積人口: 汕頭市總面積2064平方公里,人口484.64萬人。轄金平、龍湖、濠江、澄海、潮陽、潮南六個區和南澳縣。

氣候狀況

汕頭市位於廣東省東南沿海,海岸線走向自東北向西南,汕頭屬亞熱帶,處於赤道低氣壓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之間,在東北信風帶的南緣。汕頭市地處亞歐大陸的東南端、太平洋西岸,瀕臨南海。冬季常吹偏北風,夏季常吹偏南風或東南風,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徵。北回歸線從汕頭市區北域通過。全市屬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溫和濕潤,陽光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春季潮濕,陰雨日多;初夏氣溫回升,冷暖多變,常有暴雨,盛夏雖高溫而少酷暑,常受颱風襲擊;秋季涼爽乾燥,天氣晴朗,氣溫下降明顯;冬無嚴寒,但有短期寒冷。年日照2000-2500小時,日照最短為3月份。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氣溫21℃-22℃,最低氣溫在0℃以上;最高氣溫36℃-40℃,多出現於7月中旬至8月初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期間。冬季偶有短時霜凍。

歷史沿革

汕頭市區古為濱海沖積地。宋時已形成村落,屬揭陽縣。

元代光華埠一帶已有較大漁村,稱廈嶺。明初設蓬州守御千戶所,嘉靖年間置澄海縣時隨屬澄海。因是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設柵捕魚,稱沙汕。清康熙年間建沙汕頭炮台。雍正年間簡稱汕頭。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對外開市。1919 年冬設汕頭市政局。1921年7月成立市政廳,與澄海分治。

1930準予設市,隸屬廣東省政府。解放後,1950年3月15日成立汕頭市人民政府。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在市區龍湖試辦經濟網站特區。1983 年12月22日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汕頭地區,原地區所屬8縣1市併入汕頭市。1984 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面積擴大為52.6 平方公里,分龍湖和廣澳兩片區。1991年4月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擴大到整個汕頭市區,面積234平方公里,並確定於是年11月正式實施。1991年11月,潮汕行政區域調整,潮州、揭陽分設地級市。

地理人文

汕頭市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東南瀕南海,西鄰揭陽,素有“華南要衝,嶺東門戶”之美稱,是我國南方美麗的港口城市,全國五大經濟網站特區之一,也是全國著名僑鄉。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汕頭特區的行政區劃作出重大調整,汕頭轄下的潮陽市撤市,設立兩個區,即基本以練江為界設立潮陽區、潮南區;汕頭轄下的澄海市撤市設區;汕頭原轄下的五個區合併為三個區,即達濠區、河浦區合併為濠江區,昇平區、金園區合併為金平區,原歸屬澄海的兩個鎮劃歸龍湖區,成立新的龍湖區。

行政區劃調整後,汕頭市區的面積由原來的310平方公里擴大到1900多平方公里,只有128平方公里的南澳縣繼續保留縣的設定。

汕頭地理人文有四大特點:一是瀕臨南海,自然條件優越。全市海岸線289公里。市區距香港187海里,距台灣高雄180海里。北回歸線橫貫全境,屬亞熱帶海洋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二是華僑眾多,與海外交往密切。汕頭是近代中國最大的移民口岸之一。2010年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335萬人,歸僑僑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屬200多萬人,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海外交往的獨特人緣、地緣、親緣優勢,使汕頭在對外開放方面具有特殊的優越條件和巨大潛力。三是“百載商埠”,對外經濟活躍。汕頭於1861年正式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商貿歷來比較發達。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是粵東、閩西南、贛東南的交通樞紐、進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四是人多地少。全市人口密度為2180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積0.16畝,是全國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地區之一。素以精耕細作聞名遐爾。汕頭的地方方言為潮州話。

人口

汕頭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如下

全市常住人口為5391028人,其中:

龍湖區常住人口為536102人、

金平區常住人口為810606人、

濠江區常住人口為267597人、

潮陽區常住人口為1626641人、

潮南區常住人口為1290922人、

澄海區常住人口為798896人、

南澳縣常住人口為60264人。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為5391028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4671086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19942人,增長15.41%,年平均增長率為1.44%。

二、家庭戶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135690戶,家庭戶人口為5063969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4.4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63人減少0.17人。

三、性別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2706324人,占50.20%;女性人口為2684704人,占49.80%。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1.75下降為100.81。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1201387人,占22.29%;15-64歲人口為3811124人,占70.69%;65歲及以上人口為378517人,占7.02%。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8.89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8.42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47個百分點。

五、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224461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783191人;具有國中程度的人口為2031117人;具有國小程度的人口為1828091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由2216人上升為4164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9634人上升為14528人;具有國中程度的由28426人上升為37676人;具有國小程度的由43365人下降為33910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144460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19224人,文盲率由3.50%下降為2.68%,下降0.82個百分點。

統計數據

汕頭市2005年生產總值650.8億元,增長11.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9.4億元,增長19.4%。

工業經濟加快發展。實現工業總產值1289.4億元,增長14.2%。傳統工業得到改造提升,電子信息和機械裝備等行業發展勢頭良好,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193億元。澄海區被省確定為創建區域國際品牌試點地區。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9.2%。交通運輸穩步增長,港口貨物吞吐量、貨櫃吞吐量分別增長10.1%和29.1%。旅遊業總收入增長14.1%,房地產業保持適度增長。

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外貿出口快速增長,全市進出口總額49.6億美元,增長18.7%,其中出口總額31.8億美元,增長25%。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1億美元,增長35.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155.8億元,增長18%。民間投資日趨活躍,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五成以上。首屆潮商大會成功舉辦,大型經貿活動取得良好成效。消費市場持續繁榮,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4.8億元,增長17%。

經濟效益有所提高。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按可比口徑增長14.8%,高於生產總值增幅。克服石油、原材料漲價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工業經濟效益繼續向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總額27.4億元,增長11.1%;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42.3%,提高6.2個百分點。

農業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業產業化、標準化、現代化不斷推進。完成農業總產值85.4億元,增長2.7%。糧食播種面積108.5萬畝,產量50.8萬噸,完成糧食工作考評任務。全市農業漁業龍頭企業帶動17.7萬戶農民增加收入1.9億元。2項農業科技成果獲省部級獎勵,引進推廣46個農作物新品種。新修訂26項農業漁業地方標準,新增10個農業漁業標準化示範區。白沙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設走在全省前列。

潮汕三市通

潮汕三市通潮汕三市通

潮汕三市通,基於三市合併的前提下,提供便民信息查詢的移動套用,地理位置的社交工具,主要包含三大城市,分別為:汕頭、揭陽、潮州。通過潮汕三市通可以更清晰的認識到你周圍任意範圍內的商家、店鋪等,查看對方的最新信息,第一時間獲取尋找到對方客服熱線電話功能,並可進行撥打呼叫,將網路關係轉換為線下真實關係。幫助三市同城化出行做足準備,提供各大交通樞紐到酒店的導航信息查詢。免費發布信息以及瀏覽所選城市的分類信息。範圍復蓋:酒店旅館,休閒娛樂,樓盤房產,餐廳食府,物流快遞,票務旅遊,教育培訓,的士呼叫,建築裝修,網上超市,數碼家電,汽車市場等。讓被動時間在彈指之間更加精彩更加有用,現代“快速度、高效率”的生活節奏,擁有潮汕三市通,就擁有充分享受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實惠方便的出行體驗。

軟體特性

汕頭、揭陽、潮州本土化商家聯手合作,帶領用戶進入移動網際網路大時代,豐富多彩的商機,精彩世界。幫助企業、商家、市民進入高速媒介,解決衣食住行各大難題。精準的地圖定位,經過手機GPS定位功能,以你為中心,輻射附近,展示全部你能吃能住能嗨的當地列表,詳盡顯示。

功能亮點

1.酒店旅館:對所處城市位置提供附近酒店旅館的聯繫方式,介紹,展示,一鍵撥打熱線訂房。

2.休閒娛樂:為你引薦當地人氣最火爆的玩樂場所,KTV,夜店酒吧,洗浴溫泉,電影院,茶館,咖啡廳。

3.樓盤房產:新開樓盤,房產中介,第一時間涵蓋當地樓市動態。

4.餐廳食府:潮菜,粵菜,西餐,川菜,湘菜,快餐外賣,地道小吃,其他菜系,夜宵

5.物流快遞:周邊貨運站,國際快遞物流,陸運物流,空運物流,專線貨運

6.票務旅遊:電影票,特價機票,景點門票,演出票,其他票務,旅遊組團,自駕游,客車車票

7.教育培訓:家庭教師,學歷教育,IT培訓,體育培訓,管理培訓,語言培訓,設計培訓,職業技能,中國小輔導,駕校

8.的士呼叫:醫院周邊,市區周邊,鄉鎮周邊,潮州饒平,汕頭潮州,汕頭饒平,揭陽潮州,揭陽汕頭,普寧潮州

9.建築裝修:建材,家具,家紡家飾,家裝服務

10.網上超市:日用百貨,休閒零食,酒水飲料,農副產品

11.數碼家電:手機,筆記本,桌上型電腦,平板電腦,單眼相機,家用電器,電腦配件

12.汽車市場:4S車店,汽車維修,汽車美容,汽車保險,代駕,過戶驗車,租車,汽車救援

商家服務

手機商店:實體商家的移動線上商店,坐享潮汕三市通豐富資源,傳播品牌形象,吸引到店消費,品牌與利益雙豐收。

促銷活動:潮汕三市通豐富促銷活動隨時參與,迅速提升消費人氣,積累用戶美譽。

地圖導航:指導具備消費意向的客戶到店消費。

LBS推送:目標客戶精準行銷,讓商家直接面對最有消費意向的客戶,讓 PV(page view)頁面瀏覽轉化率最大化。

自主招聘:招聘信息免費發布,針對中小商家用工特點,提供長期免費的招聘服務,緩解用人需求。

消費者服務

消費優惠:潮汕三市通特設天天搶等促銷活動回饋用戶,豐富優惠券,超值消費權,無需預約,真正的方便、快捷與實惠。

便民服務:公共服務信息全記錄,打造智慧型化便捷城市生活,黨政機關、醫療衛生、教育培訓等實用信息亦可就近查詢,一鍵撥打,輕鬆解決生活瑣事。

潮汕美食

鼠粬粿

這是潮汕名小吃之一,也是潮汕地區民間逢年過節必備的粿品。

相傳南宋年間,在元兵入侵潮汕地區時,當兵荒馬亂,百姓流落於荒野之中,特別是冬寒飢餓,無物可充飢時,人們發現田中有一種野草“鼠粬

這種草既能充飢,又無毒,還有特殊的香味,便把它拿來食用。後發現該青草可以滲入大米磨成漿來做成粿,逐漸便認識到這種青草是一種好東西,為了方便使用,把摘來的青草用太陽曬乾,可以畜藏。在逢年過節時,隨時都可以使用。後來這粿品經民間逐步改進,把原使用大米制的粿皮改為使用用糯米和蕃薯,這樣使粿皮比較柔軟,再把粿餡從原來用蕃薯和紅糖,改為用綠豆沙餡,有的是用紅豆沙餡,還有的是用花生仁炒熟後脫膜用白砂糖研碎爛作餡。這一改進便成粿皮柔軟不澀,餡甜香,軟滑,滋潤,也就成為名小吃。現在這小吃以民間的一般食品已成為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在各大賓館、酒店、酒樓就餐經營。

鼠粬粿的名稱就在於個鼠字,有的把鼠粬寫成鼠殼,這樣也有的誤認為是老鼠的殼。有趣的是在汕頭市第三屆迎春聯歡節前正要準備安排宴請海內外嘉賓時,正當在和市委、市政府領導審查安排品種選單時(因每一屆迎春聯歡節都是以潮汕小吃宴請客人,每次都要安排幾道品種),當審查到鼠粬粿時,有位領導就說,這個名稱是不是改一下。在當時也有一番爭議。這位領導也承認是潮汕小吃,是受海內外僑胞喜愛的產品,也是使僑胞通過品嘗能夠思念鄉情。正在爭議過程,市委林興勝書記就說,這還是鼠粬粿好,我們家鄉也是叫鼠粬粿,這樣就把選單定了。據《百草》介紹,鼠粬草其實是一種藥草,鼠粬草(英文名:Gnaphaliumaffine D.Don),別名:清明菜,田艾,鼠耳草,香茅,黃花白艾,佛耳草,土茵陳,白頭草,追骨風,灑曲緘等。鼠粬草為菊科植物,鼠粬草的全草可以入藥。一般生在路旁,田地,山坡,草地等,春夏間採收較多,分布在我國的黃河流域以南各省區,潮汕地區特別多。

鼠粬草性甘、平,有止咳平喘,降血壓,祛風濕的功能。主治感冒、咳嗽、哮喘、高血壓、支氣管炎、風濕腰腿痛、解毒。外治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潮汕美食能把民間所採用藥草與食物結合在一起,製作成為美味食品,既可食療,又有治療價值,真是潮汕人智慧的結晶。

紅桃粿

主料

粳米粉、糯米飯、香菇、蝦米、雞內臟、花生仁、生蒜

配料

紅桃粿

味素,胡椒粉、魚露

做法

把糯米飯、切成丁的濕香菇、蝦米、切成丁的雞內臟、炒香去外衣的花生仁、切碎的生蒜,一起下油鍋爆香,調入味素,胡椒粉、魚露,即成紅桃粿餡。

粳米粉沖開水做成紅桃粿皮,把紅桃粿皮搓成長條,捏一小塊,壓成圓薄皮,包上餡,然後用粿印印出,上蒸籠蒸熟即可,也可在吃前略微用油煎香。

名家點評

潮州民間習俗,凡時年八節,幾乎家家產戶都要做紅桃粿、酵粿、白飯桃。紅桃粿、酵粿做完後,要放在祖宗靈位前祭拜,白飯桃則只是拿來吃,那是因為潮州人認為紅色是吉祥如意、好意頭的象徵,而酵粿在製作過程需要發酵,故取其“發”的好意義。

紅桃粿的原料、製作方法和白飯桃完全一樣,只不過在水磨粳米粉蒸熟後要衝開水的時候,開水中調入一點玫瑰紅的食用色素,使做成的粿呈粉紅色。

過去潮州人做紅桃粿時,有時往開水中調入一種叫“紅花末”的色素,“紅花末”所含化學成份,吃後對身體稍有不利,所以我們提倡使用食用色素,且要限量使用。

備註

粳米粉在沖開水之前,一定要先上蒸籠蒸熟,否則紅桃粿的粿皮不爽,吃的時候會粘齒。

粿汁

粿汁是潮州小吃之一,叫一碗熱騰騰好像粿條般滑口的粿片,淋上淺棕色的滷汁,再點些鹵豬腸、滷肉、滷蛋、豆乾或菜尾等,這就是粿汁

粿汁

了,粿汁要趁熱吃,非常爽口,越吃越有味。 60年代的粿汁,是很經濟的傳統小食之一,當時一名普通工人的薪水,平均在200元上下,粿汁攤的各種豬雜,兩、三角錢一小件,粿片每碗一、兩角,所以只要花上數角錢,就可飽餐一頓,吃個痛快。當時巴剎、咖啡店或街邊,處處都可看到有人賣粿汁,擺攤的、挑著賣的,吃粿汁的人的確不少。 今天,潮州粿汁仍深受人們歡迎,價錢也不貴。有些粿汁攤除了保留傳統作法,還在用料和醬料方面,做了改善,使這道潮州小吃,更加美味,更具特色。

源記粿汁(分行)就在沈氏道與芽籠19巷路口交界處的仁愛咖啡店內,營業5個月來,也吸引不少愛吃粿汁人士。它也是大巴窯8巷咖啡店內著名源記粿汁的分行。芽籠源記粿汁的攤主王春暉,在熟食行業已有20多年,對烹調美食有豐富經驗。如今芽籠攤位的一切烹煮工作,全落在他身上。他的看法是,東西要好吃,凡事就要親力親為。他每天清早就把煮滷汁用的蒜頭及香料等,放在大鍋中烹煮上1個多小時,然後再把洗淨的豬腸、豬肉及豬雜等,放在鍋里慢火鹵滾,發出濃香味道。接著再把豬腸、滷肉、豬皮、豆乾撈起和熟雞蛋等,放進另一個較小的鹵鍋里,使滷肉、豬腸、滷蛋等更加入味。 王春暉的粿汁攤擺放著大小豬腸、滷肉、豬皮、豬舌、豬肚、豆乾、魚餅、滷蛋和菜尾等等,顧客要吃什麼,豐儉悉聽尊便,把料放進鹵鍋中燙熱,再來一碗粿片,就可大快朵頤了。有如粿條般的白色粿片,吃起來和粿條一樣嫩滑、可口,很合一般人的口味,若加點滷汁、蔥油更是有味。王春暉說,顧客都很注重粿汁的辣椒醬,所以他親自選擇新鮮的辣椒和配料,攪成辣味適中的辣椒醬,蘸點配料更夠味。

尖米丸

尖米丸是廣東一道特色小吃,關爺宮前尖米丸是充滿鄉土情韻的炮台鎮傳統小食。它以丸體鮮嫩爽口,湯味清美香醇,製作烹調工藝獨特而世代受到人們喜愛。早在120 多年前的清光緒年間,炮台已經成為繁華的商埠,位於市區中心的關爺宮前米市活躍興旺,

尖米丸

10餘家小食攤檔競爭激烈。為招徠生意,新寨村民吳成敬,吳書信兩家 小食攤,別出心裁地創製出以當地特產尖米(即大米)為原料,丸體兩頭尖,形似尖米的小食品,烹調為湯,別具風味,一時顧客盈門,轟動市井。至清末民初,兩 家尖米心潮店第二代傳人吳文光、吳錫友同時在關爺宮前兩側設攤,從丸體的製作和烹調的工藝上進一步提高,形成獨特的小食風格。

尖米丸的製法,須選用當地精細的大米,先在清水中浸泡3至4小時,撈起放於石磨,輾成米漿,取紗布將米漿過濾,除去粗雜質,然後倒進鍋里加溫邊用木棒攪拌,至水溫六、七十度後轉為慢火,煮成糊狀,冷卻凝成塊狀,配1/3 生漿,揉捏成團,再取事前鑿滿直徑0.5厘米小圓孔的木板,置於盛清水的鼎上,慢火加溫,至現蟹目水,即將漿團放於木板上搓揉,用力壓其順小圓孔滴滴漏下 鼎中,因漿團半生不熟,擠下圓孔的丸體每段約2厘米,兩頭墜縮為尖狀,落鼎煮熟,便成為小巧玲瓏的尖米丸。因其製作經過10餘道工序,十分精細,丸體柔韌 潤滑,略有彈性,煮湯倍感爽嫩可口。尖米丸烹調工藝講究“清、鮮、巧”風格。丸體佐料保持新鮮,先將丸體在清沸水中泡過,再匯入滾燙的豬骨原味湯,加上肉片、魷魚、墨魚脯、蝦仁之類佐料,調 以魚露、胡椒粉之類配料,最後,在清湯麵上撒下幾片青翠的香菜或蔥珠,與潔白的丸體和橙艷的肉片,構成和諧的色調,清美的味道,美觀的造型,令顧客讚嘆不 已,在品嘗之餘,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關爺宮前尖米丸煥發出新的光彩。從昔時的兩家專利到如今的多家共榮,沿襲為大眾化小食。如果你有興致來炮台鎮品嘗,不論走進關爺宮 前後肉菜市場簡易的小食攤,還是登上中興大道、涵華大道豪華的餐廳酒家,不用多久,一碗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尖米丸湯就已經端到你面前的桌上。店主熱情待 客,根據需要,可隨意加湯調味,其優質的丸體,獨特的風味,更比昔年勝一籌。關爺宮前尖米丸的興旺,有利於飲食文化的發展,對旅遊事業也是一個很好的促進。

蚝烙

蚝烙是潮汕的特有小食,外地人來潮汕總要嘗一嘗這—美食。在潮汕城市鄉村小市集,常有這種小店或擺攤小販。這種蚝烙,是用地瓜粉溶於水,拌

蚝烙

蔥珠,在一個平 底的鐵鍋上煎,加上海蠣(潮語叫蚝),再下蛋花,取起蘸魚露吃。這蚝烙有兩種做法,一是農村中比較便宜的做法,就是舀一銅匙的地瓜粉水,向寬口鐵鍋上一 倒,再放下幾粒海蠣,就翻一翻取起來,乘熱並撒上一些胡椒粉,蘸魚露吃;一種是把地瓜粉水倒滿了整個鐵鍋,加上蛋拌勻,加上海蠣,下較多豬油,像浮炸一 樣,使其帶脆,賣時在鍋里用平鏟將它切成幾片,按片出售,再炒上一些海蠣加上,這樣的蚝烙,價錢較貴,但很香脆。市鎮酒店、小食店多有這種小食,“西天巷 蚝烙”是汕頭名小食之一。蚝有助於明目,又滑潤可口,蚝烙又能熱胃,寒天人們更喜歡吃。

潮汕蚝烙做法詳解

主料:鮮蚝250克,鴨蛋3個,蔥頭20克,雪粉75克,熟豬油150克,味素1克,魚露5克,辣椒醬5克。

做法:

1、先將鮮蚝仔用清水漂洗乾淨,用雪粉水調勻,並將蔥頭切成細粒放入,同時加入味素、魚露攪勻待用。

2、用旺火燒熱平鼎有足夠熱度後,加入少許 豬油,將蚝仔、粉水混和成漿狀,用匙再調和後下鼎,再把鴨蛋去殼打散淋在上面,加入豬油煎,並配入辣椒醬調味,用鐵勺在鼎里把蚝烙切斷分塊,再用勺翻轉, 四周加入豬油,繼續煎烙,煎至上下兩面酥脆,並呈金黃色,盛入盤即成,並伴上芫荽葉。特點:鮮美酥香,酥而不硬,脆而不軟。

炒糕粿

炒糕粿是潮汕傳統名小吃之一。以潮汕地方優質稻米為原料,經浸洗後,滲和水到石磨中磨成米漿,並用專用蒸具,將優質白米漿逐層加工蒸熟

炒糕粿

,製成軟硬 適中的大塊白米糕,再均勻切成小塊,加入魚露和紅甜豉油調勻,放在平底鍋(煎盤)上用慢火煎,煎至一面呈金黃色且表皮酥脆時,才逐塊翻過來另煎一面,並同 樣煎至夠了火候。此時,加入白糖炒勻,再和入芥藍菜、鮮蝦肉、瘦豬肉、鮮蚝仔、鮮雞蛋等多種配料,加入沙茶、辣椒醬、味素、雪粉水、上湯,使其成品達到外 酥內軟,鮮香微甜,鹹裡帶辣,而色澤金黃艷麗,兼有紅、綠、紫各彩點綴其間,實在令人觀之舒心悅目,成為潮汕古今名小吃之一。

潮汕肉丸

潮汕肉丸是潮汕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低脂食品,其口感脆嫩、鮮美,可通過多種方法烹飪食用,既可湯煮、炒食,也可炸、可涮、可烤,其久煮不爛的特點,更適合下火鍋。潮汕肉丸的品種更是多種多樣。廣義來說,除原有傳統的魚丸、豬肉丸、牛肉丸、魚皮餃、蝦丸、豬肚丸、包心丸、豬肉餅、魚肉餅等肉丸及相關肉製品外,近期市面上又出現蟹肉丸、雞肉丸等新品種。早在潮汕地區,就有“日食三餐不知厭”的說法。各地生產者還根據當地人鹹淡酸辣口味不同,調製出因地而異、不同風味的肉丸製品。

潮汕肉丸的製作始於魚丸。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平王喜魚,每餐無魚則食而無味。偏楚平王殘暴成性,若不慎梗了魚剌魚骨,便會殺了做菜廚師。一日,有新廚師深感伴君如虎,自己遲早難逃一劫。越想越氣憤,就用刀背狠狠剁魚以泄憤。豈知這一剁,竟使魚肉與魚骨分離。他靈機一動,將魚肉剁成肉泥,再搓成丸子給楚平王吃。楚平王竟讚不絕口。從此,做魚丸的食法就保留了下來,並隨著楚平王南遷傳至潮州。民間將製作方法依法類推,做出豬肉丸和牛肉丸。這三種肉丸再加上魚皮餃,就是民間俗稱的“潮州四寶”。

以前肉丸製品都是手工製作,手工製作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工藝難度大、品種數量少,遠近地區無法仿效,大大制約了肉丸製品的推廣。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揭東縣曲溪鎮永仁食品機械廠研發出首批肉丸製品加工機械——肉丸打槳機成型機等機械,邁出了肉丸製品機械化生產的第一步。爾後,永仁食品機械廠根據生產商的要求,邊製造邊研發,逐漸完善了整套肉丸製品機械設備,使肉丸製品的製作全面實現機械化。肉丸製品生產工藝也隨著“三叉”系列機械設備走出潮汕,走向全國及世界各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