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若

王蘭若

王蘭若(1911—2015),原名勛略,曾用名者、庵,別名愛綠草堂主,廣東揭陽人。擅長中國畫。1935年畢業於上海美專國畫系。1947年曾求學南洋群島。歷任廣東汕頭地區中學教員、校長、教務主任,汕頭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專業畫家,汕頭畫院副院長、名譽院長,廣東省六屆人大代表,汕頭市七屆人大常委,汕頭市五屆政協常委 。

基本信息

簡介

近代以來,在廣東省粵東地區這片地狹人多的土地上,湧現了大批優秀的藝術家。

王蘭若 王蘭若
王蘭若作品(通翰齋) 王蘭若作品(通翰齋)

從美術方面來看,像其他區域一樣,粵東地區也存在傳統形態與現代形態並存、互為消長的格局;但是,就某種藝術淵源而言,粵東美術特別是繪畫,與閩、浙、滬的關係尤為密切。那些活躍的潮籍商人,不僅為這塊土地創造了大量就業的機會,也為這塊土地帶來了大量的"外匯"和不少閩、浙、滬畫家的作品。特別是揚州畫派和海派的作品,通過那些追慕風雅的商人之手,源源不斷地流入粵東地區。在富商巨宅的廳堂上,不難看到海上名家任伯年的手筆;而閩籍畫家黃癭瓢的畫風,更是深入民間,成為那些繪畫宗祠巨宅壁畫的畫工世代相傳的範本。? 潮商的活動,既有效地溝通了這個被稱之為"海濱鄒魯"的地區與外界密切的聯繫,同時也為本地學子在知識的深造方面鋪砌了一條曲徑通幽的道路--通過商行戚友的關係,到外地求學甚至到國外留學,成了潮籍學人50年代以前獲得延續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例如,僅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25周年紀念一覽》為證,記載在冊的粵東籍畢業生即達66人,在校生29人(聯繫地址多為商行鋪號)。這些人學成以後,除了少數留在外地工作,大部分返回原籍,為推動粵東現代美術教育事業和美術創作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現代粵東美術的歷史、風格特徵和文化內涵,無疑與這種獨特的地域文化傳統有著密切的聯繫。關注這一現象並從區域文化史研究的角度給以清晰的描述與解釋,無疑是很有價值的課題。在這裡,筆者擬借廣東美術館籌辦粵東畫家王蘭若畫展的機會,從一個側面,對此進行初步的探索。

作品

作品有《歐陽修》、《中山陵》、《神仙魚》等。出版有《王蘭若畫集》一、二 、三冊及《王蘭若、謝海若、劉昌潮中國畫選》。

生平

王蘭若出生於潮汕揭陽塘邊鄉一個名叫“書齋圍”的地方。曾高祖秉之公以降,業儒或行醫,以詩禮之教衣被鄉里;“書齋圍”者,即高祖毅庵公建“筆圖齋”、曾祖毓綱公建“愛綠堂”、祖父元齋公建“仰韓書屋”--祖孫三代,建齋延師教育鄉人,故名。

少年時代,王蘭若置身其中的詩書氛圍,既培養了他酷愛讀書的興趣;祖上流傳下來並經常被輪換在父親的書齋中張掛的董其昌、王拱、王石谷、黃璧、楊修、曾習經、任伯年等人的捲軸書畫,則給他留下了對傳統繪畫歷久不衰的印象。20年代初開始,王蘭若先是課餘從鄉賢林芙初先生習畫,臨摹《芥子園畫譜》,繼之又求學於桃山深秀先生和孫裴谷(1892~1945)。孫裴谷,當年粵東地區最享盛譽的中國畫家,王蘭若這一輩的潮汕畫家如劉昌潮、羅銘、邱及、孫文斌,大都出自孫氏門下。孫先生原籍揭陽,民國初年赴新加坡,在那裡創辦了華僑美術學院,20年代初期歸國,在故鄉和汕頭等地執教,後來,又赴上海,與滬上名家王震、謝公展、張善子、潘天壽、王個?、諸聞韻等訂交,30年代初,設“谷園畫室”於汕頭,同時主持“藝濤畫社”,親自策劃了《嶺東名畫集》的出版。除了繪畫,孫裴谷還精通詩詞篆刻,他的極為傳神的寫實筆法,尤其是不即不離的水墨線條風格,給王蘭若等莘莘學子確立了明確的範例。孫氏與當代名家建立的廣泛的聯繫,顯然也正是王蘭若獲得潮屬以外藝術信息最重要的來源。

1933年,王蘭若由孫裴谷介紹,赴上海拜會諸聞韻,然後進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深造;為了節省學費,次年轉學收費較廉的新華藝術專科學校;1935年,又返回上海美專,並以優異成績,成為上海美專國畫系第16屆的畢業生。

赴上海求學以前,王蘭若已在揭陽炮台擔任紅十字會國小校長兼家鄉三峰國小校長,畢業回鄉那一年,被聘為汕頭友聯中學、省立金山中學、東方藝術學院以及瀛寰藝術學校美術教員,從此開始了他在潮汕地區漫長的美術教育生涯和創作生涯,揭陽、澄海區、普寧、汕頭各地,都留下了他藝火薪傳的足跡。抗戰結束第三年,曾赴南洋旅行寫生,當年夏天,於曼谷邂逅關山月,乃與關氏聯合舉辦“救荒畫展”;秋天,與關氏轉赴新加坡,由星洲華人美術協會主辦“關王畫展”。在南洋期間,王蘭若廣泛地接觸了當地的美術界同人,其中包括原來上海美專的不少同學,後來又在檳榔嶼和吉隆坡舉行畫展。王蘭若的繪畫在南洋地區華僑中至今仍然享有很高的聲譽,顯然是與當年的南洋之行分不開的。1948年春從星洲歸國後,他仍在普寧、汕頭等地執教。50年代初期,擔任汕頭省立華僑中學美術教員和汕頭市中等學校美術教學研究組組長,承擔了汕頭中等學校美術教材的編寫工作。1951年,曾主持梅州、興寧、梅縣區和潮汕各區縣美術教學示範講座。

正像現代中國不少天真的知識分子一樣,50年代,在那場“引蛇出洞”的“反右”運動中,王蘭若因為直言犯忌而被傳送英德礦山監視"勞動改造"。離開礦山之後,在他52歲那一年,他便有了《礦山早晨》的創作入選"汕頭地區老國畫家畫展"。

在70歲那一年,王蘭若出任汕頭畫院副院長,同年被選為廣東省文代會代表和美協廣東分會理事,又應文化部邀請到北京藻鑒堂作畫。

繪畫世界

王蘭若畫作 王蘭若畫作

需要特彆強調的是王蘭若繪畫題材的豐富性與寫形傳神的逼真性,這可能也正是王蘭若 作為一個與海派傳統具有特殊姻緣的藝術家,在藝術上最終能夠確立獨立自存的風格力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如眾所知,傳統中國畫特別是文人畫經常是在流傳有緒的少數幾種題材範圍內通過不斷重複的方式獲得所謂筆情墨趣的證驗。作為這種價值形態的現代承傳者,王蘭若同輩的絕大多數海派藝術家也不例外,有一些藝術家,甚至終生走不出被吳昌碩一類大師"圈定"的範圍。相反,王蘭若選擇表現的題材幾乎從來沒有禁忌,閒花野草、動潛飛植,從人物到山水,目之所見,情之所感,幾乎無所不畫,畫之無所不肖。他的紮實的寫實造型能力,固然來自當年滬上課堂練習獲得的系統的素描訓練,但是,樂於並長期堅持寫生,顯然是這種能力得以強化並在不斷的探索中得到升華更主要的原因。據他身邊的親友說,王蘭若從來不放棄對他感興趣的對象進行寫生的機會,如家中買來螃蟹,他經常是畫了再煮,煮熟了又再畫。在他案頭的一個本子中,筆者曾目驗此類畫蟹的作品,它們從各種不同的透視角度,以變化有致的筆法、色彩,準確地再現了各種不同品種的蟹張牙舞爪的形象。顯然,我們不能低估這種訓練的美學價值,因為,可能正是種種冠以弘揚傳統藝術精神高調的偷惰、取巧,使不少宣稱已經"頓悟"中國畫藝術"秘訣"的藝術家誤入了自欺欺人的歧途。

105歲逝世

2015年7月14日下午,有媒體報導,據朋友圈訊息:著名畫家王蘭若今日逝世。雅昌藝術網第一時間與王蘭若之子王璜生取得聯繫證實:於2015年7月14日下午去世,享年105歲。追悼會將於7月18日上午10點在汕頭市殯儀館舉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