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四市

潮汕四市

潮汕地區,歷代稱潮州,當代原稱汕頭市,是指由廣東省東部沿海的揭陽,潮州,汕頭和汕尾四市組成的城市群,是廣義潮汕組成的城市群。與之對應的有狹義潮汕組成的城市群,一般稱作潮汕三市,是指歷代隸屬潮州府當屬汕頭市的汕頭、潮州、揭陽(含普寧縣級市)三市。

汕頭市概況

地理位置:

汕頭市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南端,東北接潮州市饒平縣,北鄰潮州市潮安縣,西鄰揭陽普寧市,西南接揭陽市惠來縣,東南瀕臨南海。全境位於東經116°14′40″至117°19′35″和北緯23°02′33″至23°38′50″之間,市區距香港187海里,距台灣高雄180海里。歷來是粵東、贛南、閩西南一帶的重要交通樞紐、進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素有“華南之要衝,粵東之門戶”的美稱。
面積人口: 汕頭市總面積2064平方公里,人口484.64萬人。轄金平、龍湖、濠江、澄海、潮陽、潮南六個區和南澳縣。

氣候狀況:

汕頭市位於廣東省東南沿海,海岸線走向自東北向西南,汕頭屬亞熱帶,處於赤道低氣壓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之間,在東北信風帶的南緣。汕頭市地處亞歐大陸的東南端、太平洋西岸,瀕臨南海。冬季常吹偏北風,夏季常吹偏南風或東南風,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徵。北回歸線從汕頭市區北域通過。全市屬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溫和濕潤,陽光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春季潮濕,陰雨日多;初夏氣溫回升,冷暖多變,常有暴雨,盛夏雖高溫而少酷暑,常受颱風襲擊;秋季涼爽乾燥,天氣晴朗,氣溫下降明顯;冬無嚴寒,但有短期寒冷。年日照2000-2500小時,日照最短為3月份。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氣溫21℃-22℃,最低氣溫在0℃以上;最高氣溫36℃-40℃,多出現於7月中旬至8月初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期間。冬季偶有短時霜凍。

潮汕文化:

汕頭有悠久文化傳統,素有“海濱鄒魯”的美譽,文化積澱深厚,地方特色濃郁。獨具韻味的地方戲曲——潮劇和古樸典雅的潮州音樂,成為鄉情鄉誼的重要載體,牽動著海內外潮人的情思;以清淡巧雅馳名於世的潮州菜、潮州小食香飄四海令人回味;被尊為“中國茶道”的潮汕功夫茶更是蜚聲四海;巧奪天工的潮汕陶瓷、抽紗、潮繡、金漆木雕等工藝美術品遠銷世界各地。

歷史沿革:

汕頭市區古為濱海沖積地。宋時已形成村落,屬揭陽縣。
元代光華埠一帶已有較大漁村,稱廈嶺。明初設蓬州守御千戶所,嘉靖年間置澄海縣時隨屬澄海。因是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設柵捕魚,稱沙汕。清康熙年間建沙汕頭炮台。雍正年間簡稱汕頭。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對外開市。1919 年冬設汕頭市政局。1921年7月成立市政廳,與澄海分治。
1930準予設市,隸屬廣東省政府。解放後,1950年3月15日成立汕頭市人民政府。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在市區龍湖試辦經濟網站特區。1983 年12月22日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汕頭地區,原地區所屬8縣1市併入汕頭市。1984 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面積擴大為52.6 平方公里,分龍湖和廣澳兩片區。1991年4月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擴大到整個汕頭市區,面積234平方公里,並確定於是年11月正式實施。1991年11月,潮汕行政區域調整,潮州、揭陽分設地級市。

地理人文

汕頭市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東南瀕南海,西鄰揭陽,素有“華南要衝,嶺東門戶”之美稱,是我國南方美麗的港口城市,全國五大經濟網站特區之一,也是全國著名僑鄉。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汕頭特區的行政區劃作出重大調整,汕頭轄下的潮陽市撤市,設立兩個區,即基本以練江為界設立潮陽區、潮南區;汕頭轄下的澄海市撤市設區;汕頭原轄下的五個區合併為三個區,即達濠區、河浦區合併為濠江區,昇平區、金園區合併為金平區,原歸屬澄海的兩個鎮劃歸龍湖區,成立新的龍湖區。
行政區劃調整後,汕頭市區的面積由原來的310平方公里擴大到1900多平方公里,只有128平方公里的南澳縣繼續保留縣的設定。
汕頭地理人文有四大特點:一是瀕臨南海,自然條件優越。全市海岸線289公里。市區距香港187海里,距台灣高雄180海里。北回歸線橫貫全境,屬亞熱帶海洋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二是華僑眾多,與海外交往密切。汕頭是全國著名僑鄉,遠在唐代就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也是近代中國最大的移民口岸之一。目前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335萬人,歸僑僑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屬200多萬人,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海外交往的獨特人緣、地緣、親緣優勢,使汕頭在對外開放方面具有特殊的優越條件和巨大潛力。三是“百載商埠”,對外經濟活躍。汕頭於1861年正式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商貿歷來比較發達。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是粵東、閩西南、贛東南的交通樞紐、進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四是人多地少,文化傳統獨特。全市人口密度為2180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積0.16畝,是全國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地區之一。素以精耕細作聞名遐爾。人文薈萃,向有重教興學傳統,宋時就有“海濱鄒魯”的美譽。汕頭的地方方言為潮汕話,潮劇、潮樂、潮菜和工夫茶等傳統文化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享譽海內外。

統計數據:

汕頭市2005年生產總值650.8億元,增長11.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9.4億元,增長19.4%。
工業經濟加快發展。實現工業總產值1289.4億元,增長14.2%。傳統工業得到改造提升,電子信息和機械裝備等行業發展勢頭良好,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193億元。澄海區被省確定為創建區域國際品牌試點地區。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9.2%。交通運輸穩步增長,港口貨物吞吐量、貨櫃吞吐量分別增長10.1%和29.1%。旅遊業總收入增長14.1%,房地產業保持適度增長。
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外貿出口快速增長,全市進出口總額49.6億美元,增長18.7%,其中出口總額31.8億美元,增長25%。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1億美元,增長35.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155.8億元,增長18%。民間投資日趨活躍,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五成以上。首屆潮商大會成功舉辦,大型經貿活動取得良好成效。消費市場持續繁榮,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4.8億元,增長17%。
經濟效益有所提高。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按可比口徑增長14.8%,高於生產總值增幅。克服石油、原材料漲價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工業經濟效益繼續向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總額27.4億元,增長11.1%;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42.3%,提高6.2個百分點。
農業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業產業化、標準化、現代化不斷推進。完成農業總產值85.4億元,增長2.7%。糧食播種面積108.5萬畝,產量50.8萬噸,完成糧食工作考評任務。全市農業漁業龍頭企業帶動17.7萬戶農民增加收入1.9億元。2項農業科技成果獲省部級獎勵,引進推廣46個農作物新品種。新修訂26項農業漁業地方標準,新增10個農業漁業標準化示範區。白沙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設走在全省前列。

潮州市概況

歷史沿革

潮州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秦漢時期這裡稱南海郡揭陽縣。
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設定海陽縣,縣城就在現在的潮州市。東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建立義安郡,郡治便設在海陽縣。隋開皇十年全國廢郡設州,十一年義安始稱潮州,潮州州治仍在海陽縣城。
此後,這裡一直是歷代州、路、府以至民國的專署一級行政機構的所在地,是粵東地區政治、經濟網站、文化中心。民國3年(1914年),海陽縣改稱潮安縣。解放後行政體制多變。1953年拆潮安縣城區建潮州市為省轄市。1955年粵東行署從潮州遷至汕頭。1958年潮州市改為縣級市,同年11月根據省府518號檔案撤銷潮州市併入潮安縣。
1979年恢復市建制。1983年撤銷縣併入潮州市。
1989年1月潮州市恢復為省轄市。1990年由廣東省定為副地級市。1991年12月經國務院年批准,原潮州市升格為地級市,同時擴大區域,管轄新恢復的潮安縣、新設立的湘橋區、楓溪區和原汕頭市管轄的饒平縣。
市容市貌
潮州自隋朝設定州郡建制,州治一直在海陽縣城(潮州府城),宋代所建的潮州城,西界西湖山,北倚金城山,東有韓山之勝,韓江穿流其間,形成三山一水護城郭的雄偉景觀。經歷代修建,潮州城基本保持歷史文化名城的優美風貌。
1986年,潮州被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後,市委市政府貫徹“建設新城區,保護古城區”的方針,制訂和實施《潮州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和《潮州市名城保護建設規劃》。潮州升格和擴大區域後,城市規劃面積從原來的60平方公里,擴大至168平方公里。一方面,大力建設現代化新城區,新城區高樓大廈林立,黨政機關、金融、郵電、工商企業、文化教育等單位,陸續建於新城區,逐步完成政治經濟網站文化中心的轉移;配套齊備的住宅小區巍然郁起,為居民營造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目前,城市建成區已由升格前的8平方公里,擴大到31.4平方公里。另一方面,做好名城保護工作,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濟橋和許駙馬府進行保護和修復,整修了古城牆、古塔、古祠、古民居等一批名勝景點,新建了泰佛殿、慧如公園、饒宗頤學術館鳳凰洲公園、濱江長廊、開元寺大悲殿,擴建了開元廣場,整修了韓文公祠,使歷史文化名城更添秀色。同時,大力加強城市的道路、供水、供電、排污、衛生、綠化、燈飾等基礎設施建設,使市容市貌更加秀麗美觀。

潮州風貌

潮州地處廣東省東部,西與福建接壤,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著名僑鄉,對外開放旅遊城市,素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之稱。全市總面積3614平方公里,總人口247萬人,旅居海外的潮籍僑胞、華人及港澳台同胞約230萬人。
潮州建制歷史悠久。自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設立海陽縣以來,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隋朝時撤郡設州,始稱“潮州”。新中國建立前,潮州均為歷代縣、郡、州、路、府的治所,位居粵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長期的對外交往和中西文化交融,使本土的原生文化與周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互相交流滲透,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地域文化--潮人文化,擁有地方特色鮮明、結構完整、門類齊全、品位甚高的文化景觀。728處文物點以及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大鑼鼓、潮州戲等眾多“潮”字品牌,構成潮州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自古就有“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的美譽。 
潮州民俗文化獨特。潮州方言、潮劇、潮州音樂、潮州大鑼鼓、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民俗風情等,無不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蘊涵濃郁的中古遺風,潮州因而被漢學家譽為“中原文化的典櫥”。潮州工藝巧奪天工。潮繡是我國四大名繡中粵繡的重要一支,潮州木雕是中國兩大木雕體系之一,潮州的工藝陶瓷以“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細如絲,聲如罄”見長,潮州因而成為中國陶瓷出口的主要基地。
潮州文物古蹟眾多。全市現有文物古蹟72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市縣兩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是粵東文物古蹟薈萃之地。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始建於南宋、中國四大古橋之一、被譽為世界上第一座啟閉式石橋樑的廣濟橋,國內罕見的宋代建築府第許駙馬府,始建於唐代、堪稱粵東地區佛教活動中心的開元寺,集潮州木雕之大成的己略黃公祠,反映宋代潮州陶瓷業繁榮景象的筆架山宋窯遺址。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始建於宋代、我國現存歷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紀念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韓文公祠,始建於明代、全長2.6公里的古城牆,有與廣州越秀山鎮海樓齊名的明代建築廣濟城樓等。此外還有目前國內建築面積最大的泰式佛殿,有珍藏珍貴歷史文物的淡浮文物院等。“潮州八景”鳳凰時雨、湘橋春漲、鱷渡秋風、北閣佛燈、龍湫寶塔等景點,如珠散落於韓江兩岸,與2.6公里古城牆、濱江長廊和古城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一起,構成潮州古城文化旅遊區的壯麗景象。
潮州自然風光秀美。古城區筆架山、金山、葫蘆山三山拱護,韓江繞古城而過,山光水色十分宜人。北部鳳凰山主峰海拔1497米,為粵東最高峰,是中國烏龍茶之鄉和少數民族畲族的發祥地,少數民族風情濃郁。山上有高10多米、覆蓋面積一畝多、年齡600多歲的宋茶樹王,山頂有面積60多畝的古火山口鳳凰天池,俗稱"四腳魚"的珍稀動物蠑螈在池中游弋。西部桑浦山麓有豐富的溫泉、礦泉,梅林湖畔的稻田裡有形態各異,形似山鷹、海狗、蟾蜍、百鳥求凰的古海蝕地貌,東部柘林灣有棲息數萬隻黃嘴白鷺“白鷺天堂”,全國規模最大的海上網箱養殖基地“海上牧場”,碧水藍天的金獅灣海濱浴場,都是觀光休閒度假的旅遊勝地。
潮州旅遊設施配套。全市有旅行社17家,其中國際社4家(出國組團社2家)、國內社13家,經國家考核合格的專職導遊員近200人,潮菜廚師逾千名,涉外酒店18家,客房2000多間。境內有汕汾高速公路、國道324線、廣梅汕鐵路通過,市內旅遊車、計程車、三輪車日夜穿梭提供全天候服務,交通方便快捷。網球網、保齡球、高爾夫球等娛樂健身場所應有盡有,滿足旅客的休閒娛樂需求。

統計數據

2005年潮州市GDP增長12%。潮州市2005年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趨勢,各項主要指標增勢良好。經初步核算,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8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4.31億元,增長0.3%;第二產業增加值153.6億元,增長16.1%;第三產業增加值101.2億元,增長10%。人均生產總值11564元,按目前美元匯率折算,人均GDP為1433美元,比上年增加212美元。“十五”期間GDP年均增長10%,實現預期目標。
工業生產穩步增長,經濟效益有所改善。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1.5億元,增長19.7%,增速居全省各市第9位。經濟效益有所改善,工業經濟效益指數120.4%,比上年提高4.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總額13.6億元,增長11.6%。
特色工業發展較快,企業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七大支柱行業增加值39.2億元,增長21.3%,所占比重為63%。燃氣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7.1億元,增長10.3%。企業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規模以上工業新產品產值63.6億元,增長22.3%。
固定資產投資近百億元,基本建設投資占六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7.6億元,增長27.2%,其中5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額91.54億元,增長26.4%。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基本建設投資61.48億元,增長45.7%,所占比重63%。工業投資59億元,同比增長54.7%。
對外貿易保持活躍,引資工作穩步進行。2005年,潮州市繼續拓展國際市場,擴大出口規模,對外貿易水平進一步提高,海關出口總額為14.8億美元,增長25.6%。對各主要市場出口形勢良好,其中,對歐盟出口已超越香港成為該市出口第一大市場,全年出口額為3億美元,增長61.4%,所占比重為20%。全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62個,比去年增加4個。契約利用外資1.2億美元,同比增長17%;實際利用外資0.6億美元,增長2.8%。
市場購銷兩旺,居民消費增幅提高。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3億元,增長12.7%。汽車、商品房等大宗消費增長較快,全年新註冊入戶的汽車8103輛,增長20.9%。旅遊市場保持活躍,全市旅遊收入23.8億元,增長15.1%。市區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8199元,增長10%。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851元,增長2.23%。
財政收入增勢良好,縣區財稅均衡發展。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6億元,增長21.3%。縣區財政收入全面增長,楓溪區、潮安縣增長近三成。全市各項稅收總額22.2億元,增長24.6%。
金融存款繼續增長,銀行信貸投放滯後。2005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為329億元,增長15.8%。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137.2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2.7%。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比為41.7%,遠低於全省的平均水平61.4%。
物價水平持續上升,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繼續溫和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2.7%。食品類、能源類價格的持續上漲,是拉動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升的主要因素。居民收入有所增長,城鎮職工平均工資10377元,增長13.5%。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46元,增長7.13%。農民人均純收入4260元,增長3.3%。全市新增就業崗位28253個;國有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8480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達1580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68%,就業形勢保持相對穩定。

揭陽市概況

歷史沿革和文化:

揭陽是粵東古邑,歷史悠久,見諸史載已有2200餘年, 得名於古五嶺之一的揭陽嶺,春秋戰國時屬百越地。秦始是平越後,於33年(公元前214年)設立揭陽戍守區,隸屬南海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陽縣,管轄現潮汕、興梅和閩南的龍溪、漳浦等地方。東晉成帝成和六年(公元331年)揭陽析為海陽、潮陽、海寧。綏安4縣。以後幾經復廢,至宋紹興10年(公元1140年),又設立揭陽縣。新中國成立後,揭陽縣先後隸屬潮汕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汕頭市。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國函[l991」84號文)批准揭陽撤縣建市(地級)。
揭陽市榕江和練江流域歷史上是粵東地區經濟網站較發達的地區之一。對外通商歷史悠久。早在唐代,榕江炮台口岸及神泉港、靖海港就與東南亞各國通航,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明清時代,手工業、商貿業較發達;民國初期,隨著現代工業技術的輸入,出現了簡單機械加工的小五金製品行業、服裝加工行業和棉紡織業;抗日戰爭後期至解放前夕,揭陽經濟處於癱瘓狀態;1949年10月19日,市區榕城獲得解放,從此揭陽各地開始了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時期。改革開放,特別是建市以來,揭陽經濟社會迅猛發展,兩個文明建設均取得長足的進步。
揭陽地靈人傑,歷代賢達志士輩出。宋代高士吳復古、明朝尚書翁萬達、滿清狀元林德庸、直隸總督鄭大進等均系揭陽籍名臣重將。南昌起義南下部隊指揮部決策會議在流沙召開,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郭沫若等革命先驅到過榕城、流沙、棉湖等地;二次革命戰爭時期的大南山八年游擊戰爭,留下令人緬懷的史績。
境內居民主要是潮、客兩眾,民俗獨境內居民主要是潮、客兩眾,民俗獨特,民情奇趣,形成了濃郁而富有特色的潮汕文化。揭陽菜屬廣東菜三大菜系中的潮州流派,極具嶺南文化特色,刀工精巧,燜、燉、煎、炊、炒、清、淋、焗齊備;清而不淡,鮮而不腥,郁而不膩,色、香、昧、美俱全。民間點心小食品種類繁多.用料講究,製作精細。民間藝術方面,則有石雕、木雕、剪紙、嵌瓷、潮劇、英歌舞、潮樂和舞獅最為著名,多姿多彩,琳琅滿目。
揭陽倚山瀕海,山川毓秀,名勝古蹟甚多,主要旅遊景點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榕城、揭陽學宮、雙峰寺、黃歧山風景區、桂竹園風景區;惠來金海灣植物園、神泉海角甘泉和海市蜃樓、百花峰、銘湖岩;揭西大洋高山旅遊度假區、霖田祖廟、廣德庵;普寧培豐寶塔、馬嘶岩等。

揭陽地理

揭陽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地跨東經115°36ˊ至116°37ˊ39",北緯22°53ˊ至23°46ˊ27"。北靠興梅,南瀕南海,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陸地面積5240.5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長82公里,沿海島嶼30多個;內陸江河主要有榕江、龍江和練江三大水系。
揭陽地勢自西向東傾斜,低山高丘與谷地平原交錯相間,分布不均,西北部和西南部多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東南部都是廣闊肥沃的榕江沖積平原和濱海沉積平原。素稱“魚米之鄉”。至1999年底,全市耕地面積(包括水田旱地)9.7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8.8%。
揭陽屆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終年無雪少霜。年平均氣溫 21.4 C,平均降水量 1723毫米。夏秋間常受強熱帶風暴襲擊,有時因季風活動反常或寒潮侵襲,會出現冬春乾旱或早春低溫陰雨天氣。
揭陽自然資源比較豐富。全市河流總長1097.5公里,年均徑流量62億立方米。水力理論蘊藏量44.87萬千瓦,其中可開發裝機16.22萬千瓦,約占理論蘊藏量的36.2%。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錫、鎢、銅、鐵、金和甲長石、花崗石、稀土、瓷土等。全市現有森林蓄積量325.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46.9%。植物種類1130多種,其中稀有植物20多種,如烏相、檜樹等。珍稀動物15種,如巨晰(五爪金龍)、大鯢(娃娃魚)、穿山甲等。
行政區劃
揭陽市現轄榕城區和揭東、惠來、揭西3縣,代管普寧市(縣級)。並設立東山區管理委員會、揭陽經濟網站開發試驗區、普寧華僑管理區和大南山華僑管理區,賦予部分縣級管理職能。全市基層設定71個鎮、10個鄉、16個街道辦事處,15個農場。
人口和民族
揭陽市是廣東省人口較多且較為稠密的地區之一。1999年末,全市總人口568. 87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085.5人。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99%以上,另有極少數的回、滿、苗、壯、黎、傣、京等少數民族。
揭陽是全國著名僑鄉,港澳台同胞和旅外華僑320多萬人,遍居世界各地,還有歸僑、僑眷180多萬人。

統計數據

揭陽2005年進出口貿易總值13.9億美元。揭陽市外經貿實現持續、健康、平穩發展,進出口貿易總值13.9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9%。其中出口11.32億美元,增長19.42%;進口2.6億美元。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46宗,增長77%;契約利用外資18308萬美元,增長39%,完成全年任務116%;實際利用外資6728萬美元。
2006年該市外經貿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實現進出口貿易總值增長15%,其中出口增長15%,進口增長15%;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實際金額11531萬美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