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菽(1897~  )

潘菽(1897~  )

中國心理學家。 研究方面,尤其對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以及對中國心理學的發展、人材的培養,均作出了比較突出的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潘菽更加重視心理學基本理論的研究。

潘菽(1897~)

正文

潘菽(1897~)中國心理學家。江蘇省宜興縣人。早年就學於北京大學哲學門。1921年留學美國,攻讀心理學,先就讀於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1923年在印第安納大學獲碩士學位。1926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1927年回國至1949年一直任中央大學(前稱第四中山大學)心理系教授,並兩次出任系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先後任南京大學(前身為中央大學)教務長、校務委員會主席、校長。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心理學報》主編,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等職。
潘菽在學生時代就立志於建立科學的心理學。60餘年來, 他在心理學的教學、 研究方面,尤其對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以及對中國心理學的發展、人材的培養,均作出了比較突出的貢獻。他於抗日戰爭時期曾自覺地學習過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並試圖用辯證唯物論分析、考察心理學的理論問題,曾在中央大學開設了《理論心理學》課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潘菽更加重視心理學基本理論的研究。他根據近百年來心理學發展的曲折道路和複雜的現狀提出:要使心理學迅速而健康地發展,並為廣大人民所用,必須提高心理學研究的科學性。他認為,必須從根本上擺脫唯心論、形上學的束縛,以辯證唯物論為理論指導,建立科學的心理學的基本理論體系。基於此,從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他圍繞著心理學的對象、任務、方法、學科性質、心理活動與高級神經活動的關係以及中國心理學應走的道路等問題,先後發表10餘篇論文,以闡明自己的見解。從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他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抱病寫了50多萬字的《心理學簡札》。近幾年來,他潛心於心理學理論若干主要問題的研究,發表了《意識問題試解》、《論所謂心身問題》等重要論文,同時著手撰寫《唯物論心理學試擬提綱》。他對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以及其他有關問題有許多深刻而獨到的見解,例如:把人的心理活動看成是其生活、實踐活動不可分割的構成部分;並把心理活動分為認識活動和意向活動兩個基本範疇;認為意識就是綜合的認識;系統地論述了對身心關係問題的唯物一元論觀點;最先明確提出心理學是中間科學的見解;主張中國心理學應走自己的道路,等等。
潘菽的心理學教學和研究領域相當廣闊,他曾講授普通心理學、 實驗心理學、比較心理學、 生理心理學、理論心理學等;還從事過記憶、審美判斷、錯覺以及漢字知覺等方面的實驗研究。他的著作主要有:《心理學概論》(1929)、《社會的心理基礎》(1929)、《心理學的套用》(1934)、《教育心理學》(1934,與吳紹熙合著)、《教育心理學》( 1963,1980,主編)、《人類的智慧型》(主編)等。近年來,他作為《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卷的編委會主任,主持其編纂工作。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