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

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

北京大學哲學系始建於1914年,是中國高等學校中最早成立的哲學系。亦稱“中國哲學門”,1919年更名為哲學系。哲學專業(科技哲學與邏輯學方向)該方向始於1987年,原為邏輯專業,2003年改為現名。

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

系簡史

北京大學哲學系始建於1914年,是我國高等學校中最早成立的哲學系。創建之初為北大文科哲學門,亦稱“中國哲學門”,1919年更名為哲學系。歷史上,著名學者蔡元培、胡適、蔣夢麟、熊十力、唐鉞、鄧以蜇、湯用彤、梁漱溟、金岳霖、馮友蘭、宗白華、朱光潛、馮定、陳康、賀麟、沈有鼎、洪謙、張岱年、胡世華等先後在這裡執教,培養了數代中國最優秀的哲學家,成為現代中國哲學的搖籃。
哲學專業(科技哲學與邏輯學方向)該方向始於1987年,原為邏輯專業,2003年改為現名,培養兼具自然科學和哲學知識背景的綜合型理論人才和科技傳播、科技管理人才,主要專業課程:科學通史、科學哲學、博物學導論、科學傳播導論、科學社會學、邏輯史、邏輯哲學。
宗教學專業該專業始於1982年,是我國最早的本科生宗教學專業,培養宗教學理論人才和宗教事務管理人才,主要專業課程:宗教哲學、中國宗教史、宗教社會學、基督教史、道教史、印度佛教史、中國佛教史、伊斯蘭教史、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宗教現狀與宗教管理。
1937年,由於日本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哲學系隨校內遷,在雲南昆明與清華、南開的相關科系合組為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抗戰勝利後,1946年北大復校,哲學系也隨校北上,恢復為北大哲學系。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部分高校哲學骨幹教師匯入哲學系,進一步壯大了哲學系的陣容。1978年,心理學專業從哲學系分出,獨立成為心理學系。
1978年以來,哲學系在改革開放的環境裡快速發展,學科門類逐步完備,教師配備漸趨合理,圖書資料日益豐富,科研條件極大改善。
1981年,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邏輯學、美學成為第一批博士學位授權點。
1988年,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等三個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1994年起列為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1998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在哲學的全部8個二級學科(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邏輯學、倫理學、美學、宗教學、科學技術哲學)招收博士和碩士研究生。1999年經教育部批准設立哲學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2002年,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美學等四個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由於學科發展的需要,1995年9月宗教學由原來與哲學、邏輯學並列的專業獨立成系。按照一種新的辦學模式,宗教學系與哲學系聯體運作,以求協力發展。
90年來,哲學系共培養了8000餘名畢業生,其中有張申府、馮友蘭、孫本文、羅常培、顧頡剛、楊晦、潘菽、朱自清、朱謙之、牟宗三、何其芳、胡世華這樣的大學者,也有鄧中夏這樣的革命志士,還有各行各業的大批骨幹力量。這些畢業生遍布海內外,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北京大學哲學系對20世紀中國哲學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並且還將在21世紀對人類文明繼續作出應有的貢獻。

組織機構

系黨委

北京大學哲學系黨委委員名單
書 記:豐子義
副書記:於曉鳳
委 員:張秀成、尚新建、葉闖、邢滔滔、王駿、楊立華

系行政

系 主 任: 趙敦華 教授
副系主任: 胡 軍 教授、李四龍 副教授、張秀成

系學術委員會

主 任: 陳來
委 員: 趙敦華、胡軍、豐子義、陳 來、劉壯虎、張志剛、吳國盛、李中華、韓水法、王博

系學位委員會

主 席: 胡軍
副主席: 豐子義 韓水法
委 員: 趙敦華 張志剛 孫永平 陳來 吳國盛 劉壯虎 徐向東 姚衛群 章啟群 楊河 王東

工會

工會主席: 張中秋
副主席: 席大民, 李少華 (兼福利委員)
文體委員: 程煉
宣傳委員: 邢滔滔
組織委員: 葉闖
財務委員: 王軍
女工委員: 索麗亞
青年委員: 楊立華

歷屆系主任

陶履恭 (1918.02—1919.03)
陳大奇 (1919.03—1919.11)
蔣夢麟 (1919.11—1921.09)
陶履恭 (1921.09—1923.02)
陳大奇 (1923.03—1926.04)
徐柄昶 (1926.04—1929.03)
鄧以蟄 (1929.04—1930. )
張 頤 (1930. —1933. )
湯用彤 (1934. —1937.08)
馮友蘭 (1937.08—1938.04)
湯用彤 (1938. —1943. )
馮文潛 (1943.07—1944.08)
湯用彤 (1944.08—1949. )
鄭 昕 (1949. —1952. )
金岳霖 (1952. —1956. )
鄭 昕 (1956. —1966. )
馮 定 (1978. —1981. )
黃楠森 (1981. —1987. )
朱德生 (1987. —1993. )
葉 朗 (1993. —2001. )
趙敦華 (2001. — )

研究機構

實體機構

外國哲學研究所
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

虛體機構

北京大學科學傳播中心
北京大學套用倫理學中心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文獻中心
北京大學現代科學與哲學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
北京大學邏輯、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人學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儒學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儒商文化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教研室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研室
中國哲學教研室
外國哲學教研室
邏輯學教研室
倫理學教研室
美學教研室
佛教與道教教研室
基督教與宗教學原理教研室
科學技術哲學教研室

歷史名人

朱自清 (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華,號秋實,江蘇揚州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主要著作有《詩言志辨》、《略讀指導舉隅》(與葉聖陶合著)、《經典常談》、《標準與尺度》、《語之零拾》、《論雅俗共賞》、《新詩雜話》,散文集《背影》、《荷塘月色》等。出版有《朱自清全集》。
馮友蘭(1895—1990),河南唐河人。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曾任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建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張國燾(1897—1979),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又名張特立,江西萍鄉人。1916年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後來曾參加五四運動。原為無政府主義者,後轉信馬克思主義。1920年加入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的活動。1949年移居香港後轉赴巴西和加拿大。1979年12月因病去世於多倫多。
牟宗三(1909—1995),宇離中,山東棲霞人。中國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1927年人北京大學預科,兩年後升入哲學系。1933年畢業後,曾先後在華西大學、中奪大學、金陵大學、浙江大學等校任教,以講授邏輯學和西方哲學為主。1949年去台灣,任教於台北師範大學、台灣東海大學。1995年4月病逝於台北。
張岱年(1909—),字季同,別署宇同。 河北省獻縣人。 1933年畢業於北平師 范大學,1933年秋在清華大學哲學系任教,後任教於私 立中國大學,1946年任清華大學副教授,1951年任教授。 1952年後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大綱[中國哲學問題史]》、《中國哲學發 微》、《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和《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發 凡》等著作。
任繼愈(1926—),1934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42年起在北京大學哲學系擔任教師。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從1987年起,任北京圖書館館長,兼北京大學教授。其主要著作有《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中國哲學史論》、《任繼愈學術論著自選集》、《老子今譯》和《墨子》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