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公遺故橋

潘季馴(1521—1595年),字時良,號印川,烏程(今湖州市區環渚鄉槐溪村)人。 潘季馴採取堵河口、整河道的辦法,次年完成治河工程,又遭劾罷官。 萬曆十八年(1590年),潘季馴再次出任右都御史,總督河道治理。

基本信息

潘公遺故橋介紹

在江南水鄉,河道和橋樑或許是城鎮歷史最為恆久的記憶體。人們沿河而居,憑橋來往。一座江南城鎮的歷史畫卷,多半由小橋流水,葉葉飛舟,民居錯落,橋宅相連的市井圖連綴而成。而畫卷中最絢爛、最讓市井圖中人自豪的畫面大概是:白牆黑瓦夾道的水巷中,搖出一艘烏蓬的航船,年青的舉子站立船頭,一襲青衫似乎在滿腹經綸的鼓沛下隨風而動,炯炯的目光穿過一座座石橋的圈拱,飛鶩遠方。多年之後,昔時的英俊才子已成為白髮蒼蒼的老者,載著滿船的書籍和聲譽榮歸故里。江南水鄉的靈氣造就一代又一代名流顯宦,這些人中的竣拔者又以自己的才華和聲名為家鄉增光添彩。而他們曾經走過、曾經泊過的橋樑,伴隨著代代相傳的掌故,與他們一同享著後世的景仰。
湖州城北苕霅兩溪匯合處的潘公橋,就和湖州的一位歷史名人潘季馴緊密相關。
潘季馴(1521—1595年),字時良,號印川,烏程(今湖州市區環渚鄉槐溪村)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進士,進入仕途。
十五年後,潘季馴被委任為右僉都御史,首次參予黃河河道治理,主持開闢新河使黃河分流減患,因功加副都御史,不久即離職。

隆慶四年

隆慶四年(1570年),黃河在邳州(今江蘇省邳縣)、雎寧 (今江蘇省雎寧縣)決口,任右副都御史,再次負責治河。潘季馴採取堵河口、整河道的辦法,次年完成治河工程,又遭劾罷官。
萬曆五年(1577年)黃河在崔鎮(今江蘇省泗陽縣)境內決口,河水改向北流,使清河口淤塞,淮河南遷,高堰湖堤壩被沖毀,淮揚、高郵、寶應一帶均被淹沒。次年夏,朝廷命潘季馴以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第三次負責治理黃河。潘季馴認為,黃河故道久已湮沒,雖可修復,但其深度、廣度不如新河,建議以今道為基礎,築崔鎮以塞決口,築遙堤以防潰決。又認為淮河水清、黃河水濁,淮河水弱、黃河水強,應築高堤,籍淮河之清水以沖黃河之濁流,使二水併流,則海口自浚。這一建議經朝廷批准後得以實施,於次年冬,完成對黃、淮兩河的治理。萬曆八年(1580年)春,任太子太保,晉任工部尚書,兼左都御史,又先後改任兵部尚書、刑部尚書。不久又被削職回鄉。
鄉居期間,潘季馴見湖州北門雪、苕兩溪匯合處水勢湍急、交通不便,聯想到自己殫盡心智治理黃河,有功天下朝廷,卻屢遭物議,屢被罷官,如今罷官回鄉,理應為家鄉民眾盡一己之力,何況建橋也是潘父宿願。於是捐銀2500兩,發起建橋,從選擇橋址到施工均親自過問。從萬曆十三年(1587年)破土動工,歷時5年竣工,參與建橋的烏程縣令楊應聘命 名為潘公橋。清道光年間重建時改五孔石樑橋為三孔石拱橋。橋長57.5米、寬6.6米,高9.5米,兩坡各設踏步50級,兩堍原有一對石品質、也有人叫它“馱龍”,力大無比,據說是 讓它們在洪水來時馱負大橋的。該橋結構堅固,工藝精湛,風格古樸,氣勢雄偉。
萬曆十八年(1590年),潘季馴再次出任右都御史,總督河道治理。次年,黃河水位暴漲,洪水沖入夏鎮(今江蘇沛縣東北),毀壞田地房屋無數,眾多居民被溺,季馴及時築堤阻塞,才避免更大損失。次年冬,加太子太保、工部尚書,兼右都御史。
潘季馴先後四任河道總理,主持治理黃河,長達27年,從增築堤防,置官建閘,下及木石樁帚,無不費心操勞。還不斷總結經驗,提出“築堤防溢、建壩減水、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等一系列治河措施。著有《河防一覽》、《兩河經略》等。
潘公歿後歸葬故里,墓在升山三墩村,毀於“文革”,但形跡可辨。這裡四水環抱、僅—木橋連通,墓壘土起封,坐東朝西,意在遙奉弁山祖墳。其祖父潘癸之墓位於弁山太史灣,墓穴及部分石人、石墓表、長長的墓道仍得保存。當地人稱“笠帽墳”。至今潘氏後人常來祭奠。
在潘季馴治河三百年之後,一些具有現代科學知識的西方水利專家興致勃勃地向當時的清政府提出了“採用雙重堤制,沿河堤築減速水堤,引黃河泥沙淤高堤防”的方案,並頗為自得地撰寫成論文發表,引起了國際水利界的 一片關注。不久以後,他們便驚訝地發現這不過是一位中國古人理論與實踐的翻版。世界水利泰斗、德國人恩格斯教授嘆服道: “潘氏分清遙堤之用為防潰,而縷堤之用為束水,為治導河流的一種方法,此點非常合理。”高傲的西方人這才開始對中國古代的水利科技產生了深深的敬意。
在中國科技史上,湖州人占據著重要的篇章。除了以潘季馴為代表的數十位治水人物外,在農業、數學、醫學等領域,也都有湖州人各領風騷。
農桑之盛,遂有佚名的《養魚經》、 《沈氏農書》、沈練《廣蠶桑說輯補》、沈秉成《蠶桑輯要》等農書;潘季馴《河防一覽》、姚文灝《浙西水利書》至今仍是治水經典;顧應祥《人代紀要》、徐養原《周髀解》當是歷算佳作;朱肱《類證活人書》、陸岳紅爐點雪》堪稱中醫名著;陸羽《茶經》以後,又有朱肱的《北山酒經》;……
延及近現代,湖州湧現出一批在中國科技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科學精英,他們抱著“科技強國” 的理想,留學海外,學成歸來報效祖國。章鴻釗、梁希、陸學善、任鴻雋等在地質學、林業學、物理學、科學學等領域取得了非凡的開創性貢獻;在“兩彈一星” 功臣中赫然列著三位湖州人的名字,他們是核物理學家錢三強、地球物理學家趙九章、運載火箭總沒計師屠守鍔;在蘭天和碧海間留下驚世手筆的還有:飛機總設計師徐舜壽、艦船總設計師潘鏡芙。在中國科學院歷屆160多位學部委員中,湖州籍學部委員就有10人,他們是梁希、陸志韋、葉桔泉、陸學善、趙九章、錢三強、蔡昌年、丁舜年、邱式邦、王仁。在800多位兩院院士中,湖州人又占據了其中20個位置。<!--end-->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