漿膜外周間隙

內毒素是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外膜中的脂多糖成分。內毒素數量的多少,對機體產生不同的影響。少量內毒素刺激機體,能增強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誘導產生干擾素,而大量內毒素進入血循環則引起強烈、廣泛的病理反應,如多器官功能衰竭、瀰漫性血管內凝集、休克等嚴重毒性反應。

漿膜外周間隙

相關知識

抗菌藥誘導細菌釋放內毒素
文發布者:來源:尋醫問藥網
內毒素是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外膜中的脂多糖成分。內毒素數量的多少,對機體產生不同的影響。少量內毒素刺激機體,能增強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誘導產生干擾素,而大量內毒素進入血循環則引起強烈、廣泛的病理反應,如多器官功能衰竭、瀰漫性血管內凝集、休克等嚴重毒性反應。對革蘭氏陰性菌引起敗血症的病人,部分廣譜抗菌藥能有效地控制菌血症。但臨床表明,患者死亡率仍很高,其原因與抗菌藥誘導細菌釋放內毒素有密切關係。另一方面,在使用抗菌藥後,由於細菌裂解、死亡,內毒素釋放,從而加重菌血症,導致廣泛的病理損傷。一、抗菌藥誘導細菌內毒素釋放在體外細菌培養中已發現多種抗菌藥如β-內醯胺類、氨基糖甙類抗生素、氟喹諾酮類等不同程度地誘導細菌釋放內毒素。在有氨苄西林的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流感嗜血桿菌的培養液中,釋放大量的內毒素,比無抗菌藥的培養液高几倍或幾十倍。β-內醯胺抗生素作用於細菌後,由於細菌裂解,伴隨內毒素釋放,可刺激巨噬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產生大量腫瘤壞死因子(TNF)和白介素-b(1L-b)等炎性因子,可促使休克產生。動物實驗表明,給大腸埃希菌性腹膜炎家兔注射慶大黴素,家兔血液中細菌數量急劇減少,但內毒素增高;燒傷後感染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敗血症小鼠使用頭孢他啶後,血漿中內毒素明顯升高。不同類型的抗菌誘導內毒素釋放的數量不同,如拉氧頭孢對菌血症的作用與慶大黴素相似,但其誘導內毒素釋放量比慶大黴素高20倍。流感嗜血桿菌感染的腦膜炎患兒接受頭孢他啶治療後,患兒腦脊液中內毒素含量增加,同時腦脊液中乳酸鹽、乳酸脫氫酶增高,葡萄糖下降,提示內毒素增多,所致炎症加重,是導致高死亡率的因素之一。二、青黴素結合蛋白與抗菌藥誘導內毒素釋放青黴素結合蛋白(PBP)是存在於革蘭氏陰性桿菌細胞漿膜外周間隙中的酶蛋白,有些抗菌藥如β-內醯胺抗生素的抑菌作用就是與PBP結合,從而抑制其活性,致細菌細胞壁肽聚糖合成受阻,激活細菌體內的溶解酶,導致菌體溶解。但與此同時,細菌細胞壁外膜的內毒素釋放。抗菌藥與各類型PBP結合,其效應不完全相同,與PBP1結合後可引起細菌快速溶解、死亡;而抑制PBP2則使桿菌生長成球狀;抑制PBP3時,細菌生長成絲狀,並逐漸衰亡。實驗證明,PBP3抑制劑比PBP2抑制劑誘導細菌內毒素釋放量要高几十倍,一般情況下,β-內醯胺抗生素不只作用於一種PBP,而PBP結合與劑量有關。例如PBP3抑制劑頭孢塞肟、在低濃度時,主要與PBP3結合,而高濃度時則與PBP1結合,導致細菌快速溶解。三、防止抗菌藥誘導內毒素釋放菌血症和內毒素血症是革蘭氏陰性菌敗血症致死亡的兩大因素,除了使用敏感的抗菌藥外,在治療中要考慮抗內毒素問題,這是降低死亡率的一個重要環節。內毒素由多價陰離子組成,有些陽離子多肽類物質能與之結合,使其失去活性。近年發現雞蛋清中含有蛋清溶解酶,是一種陽離子多肽蛋白質,可阻止抗菌藥誘導細菌釋放內毒素,其數量明顯下降,而且對抗菌藥的作用無影響。另外,與抗內毒素藥物聯用可提高療效。目前正在研製的抗內毒素藥物有三大類,即多粘菌素β-九肽衍生物、類脂A拮抗劑和抗內毒素蛋白,目前處於臨床試用階段,不久即可推廣套用。(來源:家庭醫生醫療保健網

參考資料http://topic.xywy.com/wenzhang/20050217/20439.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