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觀音寺大壩

全國八大水庫之一的漳河水庫,有一個主壩,名叫觀音寺大壩。位於湖北省荊門市境內。

全國八大水庫之一的漳河水庫,有一個主壩,名叫觀音寺大壩。位於湖北荊門市境內。漳河水庫工程建設以觀音寺大壩施工最為緊張艱巨,1959年2月,該壩在搶奪105米高程的緊要關頭,導流隧洞發生崩塌堵塞,泄流量不斷減少,庫水位上漲,迫使大壩按簡易斷面施工。同年11月,導流隧洞因岩石破碎,又未全面襯砌,隨時有再度發生崩塌的危險,故被迫提前封堵。原定105米脫險高程改為109米,任務更為艱巨。1960年2月,因明槽沒有挖通,大壩又繼續按簡易斷面再搶120米高程,並加緊明槽開挖。為了工程脫險,10萬民工在春節期間堅持施工,披星戴月,日夜奮戰,直至6月下旬,樞紐工程的緊張局勢才得到緩和。現在,觀音寺大壩壩頂長630米,最大壩高66.5米。它有如鐵壁鎖住孽龍、造福沿岸黎民百姓。放眼庫內,青山卷翠,綠水揚波,萬千美景,盡收眼底;俯瞰壩外,電線縱橫,這裡有漳河最大的水力發電站,也有虹鱒魚鰻魚等珍貴魚類養殖場。
觀音寺大壩所在地原有一座觀音寺。說起觀音寺,還有一些美好的傳說:很久以前,這裡有個財佬名叫傅天龍,娶了六房妻子,卻一個孩子也沒生,成天十分納悶。忽一日,他受從四川下來的一個乞丐的指點,派人啟開母墓,搬起棺木往下挖掘,直至發現一塊石頭,並將石頭鑽破,此時乞丐則拂袖而去。由於破了這顆“杏子籽”後,他的第六個妻室連生三子,取名雲喬、海喬、蘭喬。後來,傅天龍才得知這是觀音娘娘送子,於是籌錢建廟,取名“觀音寺”,大興香火,鐵鑄大鐘懸掛在西槐樹上,一撞十里八里聽得一清二楚。一個偏僻的山崗,突然斗轉星移,一些人都認為觀音寺地方好,所以發展快,青磚瓦房,石板街道,熱鬧非凡;後來又修了“城隍廟”,人稱“小重慶”。這裡盛產木炭、獸皮、 蠶絲、木油、煤炭、藥材、木材等,山貨土產從觀音寺通過水路經育溪運往沙市,又從沙市買回布匹、糖、鹽、香菸,生意非常紅火。有個船老闆叫徐善卿,要用緡錢(眼眼錢,中間有眼的銅幣)去沙市打貨,因為錢多,要用木箱裝,每箱100串(1000個為一串),一箱挨一箱,從家中擺到河邊船上。有一年農曆三月初九,城隍廟趕廟會,一些生意人為炫耀自己有錢,用彩色綢子搭棚出攤子,成了一條五彩繽紛的花街,非常吸引人。有個富戶的龍燈,龍的鱗片是針線工花半年時間用花線繡成的,人們見了,齊聲喝彩。1927年大革命時期,紅軍在這裡建立過革命根據地。解放後,還發展了榨油坊、槽坊、鐵木竹器等行業。1958年修漳河水庫,觀音寺淹入庫底,成為“龍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