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的起源

漢族的起源

漢族為上古時期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後裔,即炎黃子孫,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云:“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漢族是一個在歷史上從未中斷過的、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據先秦文獻的記載與夏、商、周立都範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為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這兩個文明為華夏文明圈的代表。

基本信息

起源

漢族漢族
黃河中下游地區崛起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了部落聯盟。炎帝和黃帝為了爭奪部落聯盟首領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戰”,黃帝取得了勝利並稱雄於中原。漢族世稱“炎黃世胄”、“炎黃子孫”,其源蓋出於此。漢族之稱,起於劉邦有天下之後。近人或謂王朝之號,不宜為民族之名。吾族正名,當雲華夏。案《》曰:“蠻夷猾夏”。《堯典》,今本分為《舜典》。《左氏》曰:“戎狄豺狼,諸夏親昵。”閔元年。又曰:“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定十年。又載戎子駒支對晉人之言曰:“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襄十四年。《論語》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八佾》。《說文》亦曰:“夏,中國之人也。”則華夏確係吾族舊名。然二字音近義同,竊疑仍是一語。二字連用,則所謂復語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二語,意同辭異,古書往往有之,可看俞氏樾《古書疑義舉例》。以《列子》黃帝夢遊華胥,附會為漢族故壤,未免失之虛誣。夏為禹有天下之號,夏水亦即漢水下流。禹興西羌,《史記·六國表》。漢中或其舊國。則以此為吾族稱號,亦與藉資劉漢相同。且炎劉不祀,已越千年。漢字用為民族之名,久已不關朝號。

夏部族起源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華夏氏族—夏族與黃帝部落有著直接的族源關係。《史記·夏本紀》:“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顓頊之孫也。”

商部族起源

商族又名殷人,是華夏民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關於商族最早生活在哪裡,史學界一直眾說紛紜,普遍的觀點認為是黃河下游。在甲骨文中,“華”與“夏”二字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說:殷氏,契(偰xie)姓,封於商,後世遷於亳。為周所滅,子孫以國名為氏。《詩經·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所載:“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後之,因孕,生契。”
《史記·殷本紀》對殷氏族系記載甚詳,且絕大部分符合後來考古發現和甲骨文研究的結果。依《史記》、《世本》、《元和姓纂》等記載,殷商宗族是黃帝的後裔。殷氏先祖自黃帝至契的傳承次序為:黃帝與嫘祖生玄囂,玄囂生蟜極,蟜極生帝嚳,帝嚳與簡狄生契。契生活的年代,正是華夏民族開始崛起的時期。在帝堯、帝舜、帝禹的領導下,華夏民族戰勝了自然災害,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為原始社會向奴隸制社會過渡奠定了基礎。契被帝舜任命為司徒,負責教化民眾的工作,又扶助大禹,成為禹治水的重要助手之一,立下了大功,因此被封於商,都於亳(今安徽省亳州市),賜姓子。

周部族起源

不僅如此,後來崛起的周族與留居渭水流域的黃帝部落也有著族源關係。如周族的女祖,《詩·大雅·生民》說:“厥初生民,時維姜嫄”。《史記·周本紀》:“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炎帝就是一個姜姓部落,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周族的外祖世系就是姓姜的炎帝部落。而周族的男祖,就是姜嫄所生的棄。《史記·周本紀》:“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黃帝就是一個姬姓部落,這又明確地告訴我們周族的父系就是姬姓的黃帝部落。

楚部族起源

在南方崛起的楚族也與黃帝有著深厚的淵源關係,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顓頊帝後第五代吳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即今河南新鄭一帶。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後在商朝的驅逐下被迫南遷。大致遷徙路線是:新鄭——桐柏山——丹陽——湖北荊山。楚國在江漢地區發展強大。轄地為湖北,還有湖南、河南、重慶、安徽、江蘇、江西的部分地方。
吳回之子陸終,生有六子,幼子曰季連,羋姓,是楚之先祖。由於中原部落或部落集團之間的鬥爭日益激烈,季連後裔大約在夏代或商代前期被迫南遷。季連舉族南徙後又從蠻俗,故而後來的華夏族視之為“楚蠻”、“蠻荊”。季連之後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其曾孫熊繹,當周成王時,封為楚子(意為楚地的子爵)。據《世本》《古今姓氏書辯證》及《元和姓纂》等所載,黃帝的子孫在商末有個叫鬻熊的,很有學問,做過周文王的老師。其子事文王,早以卒。曾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成熊姓。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時,封熊繹於楚蠻之地,建都於丹陽。建立了楚國
西漢史家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西周初期楚人領袖熊繹:“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此一論述認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後裔從北方遷徙至“丹陽”。這是楚人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認。楚人在丹淅流域頻繁的活動,給這裡留下了眾多的遺址和遺物。

秦部族起源

在陝西一帶崛起的秦人也與黃帝關係密切,秦國的先人,最早可以追隨到傳說中的顓頊帝。《史記·秦本紀》:”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娶少典之女(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大費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他跟大禹一起治水。治水成功以後,舜帝獎勵大禹一塊黑色的玉圭,大禹卻說這個功勞不是他一個人的,因為有大費的輔助,治水才能成功。舜帝聽後便賞賜給大費一個黑色的旌旗飄帶,還給他娶了一個姓姚的美女。從此,大費便留在舜帝的身邊,為舜帝馴養和調教鳥獸。鳥獸大多馴服,舜帝讚賞大費的功勞,就賜大費嬴姓,其部族為嬴姓部族,這就是嬴姓的由來。因為大費善於調教鳥獸,人們又叫他柏翳(伯益)。
夏朝末年,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孫費昌棄夏投商,為商湯駕車,輔助商湯滅夏立商,成為商朝的功臣。嬴姓部族成為商朝的貴族,世代輔佐商朝。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紂,嬴姓部族的惡來與父親蜚廉一起為紂王效力,惡來後被周武王所殺,而蜚廉則向東逃往奄國。周武王去世後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商紂王之子武庚趁機挑唆發動三監之亂,嬴姓部族捲入。周公姬旦平叛之後嚴厲地懲罰了參與叛亂之人,嬴姓部族因此被分割並被迫遷往各地,其中大部分西遷成為秦人的先祖。

總結

正是因為炎黃集團與漢族的族源關係,所以毛澤東、朱德在《祭黃帝文》中說:“赫赫始祖,吾華肇造;渭衍社綿,岳峨河浩。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漢族世代尊黃帝為鼻祖,稱之為“人文初祖”。至今在位於陝西中部的黃陵縣,有著傳說為黃帝之墓的黃帝陵。黃帝陵在數萬株千年古柏的簇擁中聳立在橋山上,成為漢族起源的象徵。
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歷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動,而非所謂的南方少數民族接受漢文化漢化成了南方漢族。南方漢族的父系全部來自中原漢族,母系有南方原住民成分。

夏人

公元前23至22世紀左右,夏族在黃河中游、洛河流域的黃土地帶首先崛起。相傳夏部落在進入黃河、洛河流域以前,仍然處於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制時代。血緣關係仍然是維繫人們的主要紐帶。據《史記·夏本紀》說:夏部落姒姓。共12氏族,即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他們以夏後氏為核心組成了一個有共同血緣的大部落。隨著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到了大禹時期,青銅工具的出現和使用對於夏族崛起的意義是促使"以銅為兵"的灌溉農業經濟類型的形成,反映了夏族形成的經濟基礎和政治條件都已成熟。在這種新的歷史轉折時期,劃九州,標誌著夏部落血緣關係向地緣關係轉化的完成。

商人

漢族漢族
由於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當夏族在黃河中游崛起之時,黃河下游的商部落還過著原始社會“居無定處”和“不常厥邑”的流動生活。但是,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商部落也毫無例外地走上了原始社會解體的道路。《詩經·商頌·長發》:“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於是,本來臣屬於夏王朝的商部落,在商國家建立的過程中,“湯證諸侯“、“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最後在鳴條會戰中大勝滅夏,商湯建立了一個新的奴隸制王朝--商王朝。與此同時,商部落也完成了從血緣關係向地緣關係的轉化。

商人自契受封於商地,其子孫開始於商地生息、繁衍。為保持農業和畜牧業生產必須的地力和商業貿易的便利,其間要經常性的遷徙,到商湯滅夏建立新王朝,部族大規模遷徙共有八次,即契居番,昭明遷砥石又遷於商,相土東遷泰山下又遷商丘,上甲微遷於殷又遷至商丘,成湯滅夏定都亳。因此,殷商部族早期的生活區域和空間很大,《詩經》說其“海外有載”,勢力範圍達到了海濱。契為殷商部族的發展奠定了基業,所以《國語》說契(玄王)勤於商事,經十四代的努力,到了商湯才建立了商王朝。殷氏奉契為始祖,所以後世又稱契為殷契。“華”與“夏”二字在甲骨文中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周人

與商滅夏一樣,居住在陝甘渭水上游的溱、沮流域之間的原是商王朝部屬的周部落,重蹈商民族崛起的道路,在臣屬於商王朝的歷史條件下,完成了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的過渡,重演了商滅夏桀一幕,在“克商”中建立了周王朝,(《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楚人

簡介

楚人是華夏族南遷的一支,最初根據地在河南新鄭。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他們的一支在上古民族衝突的鏇渦中與敵對勢力的壓迫和打擊下,逐漸南遷。《楚居》記載楚人大致遷徙路線是從河南新鄭出發,向豫西南和陝東南方向遷徙,於西周初年到達丹水和淅水交匯處(丹淅流域)。之後繼續南下到達荊山附近的丘陵平原結合部。即:河南新鄭——桐柏山——丹陽——湖北荊山。南遷後給楚地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因子,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緩慢向前發展楚文化,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文化。

楚國在江漢地區發展強大,國君為羋姓熊氏。商朝末年,楚人首領鬻熊協助周文王姬昌起兵滅商,並成為周文王的老師。西周初年,周成王感念鬻熊的功勞便封鬻熊的曾孫熊繹為子爵,楚始建國。全盛時的最大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慶、貴州、河南、安徽、江蘇、江西、浙江的部分地方。楚人在丹淅流域頻繁活動,在這裡留下了眾多的遺址和遺物。

起源

漢族漢族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顓頊帝後第五代吳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即今河南新鄭一帶。著名考古學家唐蘭在《西周青銅銘文分代史徵》中說:“華,地名,在今河南密縣(今屬新鄭)。華邑在新鄭,有熊之墟,祝融之墟。重黎,鄶國均在新鄭”。楚王之所以是羋姓熊氏很可能就是因為被封在祝融之墟附近的華陽,祝融之墟也叫有熊之墟。在上古文字中,“華”與“羋”這兩個字的寫法十分相像。

吳回之子陸終,生有六子,幼子曰季連,羋姓,是楚之先祖。由於中原部落或部落集團之間的鬥爭日益激烈,季連後裔大約在夏代或商代前期被迫南遷。季連舉族南徙後又從蠻俗,故而後來的華夏族視之為“楚蠻”、“蠻荊”。季連之後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據《世本》《古今姓氏書辯證》及《元和姓纂》等所載,黃帝的子孫在商末有個叫鬻熊的,很有學問,做過周文王的老師。其子事文王,早以卒。曾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成熊姓。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時,封熊繹于丹淅之地,建都於丹陽。建立了楚國。

族源

楚人的主體是羋姓季連部落,楚王族、公族以羋姓季連部落後裔為主,其中又以鬻熊家族為核心。當地的荊蠻居民一部分成為楚人的組成部分,但多是庶族。楚國建立以後,有從中原地區大規模招商移民的“徠民”政策。
楚人與漢水中下游和長江中游一帶荊蠻、濮、苗蠻等原始民族雜居,東周以後這些民族逐步被楚人征服。
《中國通史》第四章/列國的兼併:魯昭公二十二年,周景王死,王子朝結合一批喪失職位的舊官、百工,起兵爭王位。經四年戰爭,子朝兵敗,率召氏、毛氏、尹氏、南宮氏等舊宗族(自然也有百工),帶著王室所有典籍,逃奔到楚國。這是東周文化最大的一次遷移。周人和周典籍大量移入楚國,從此楚國代替東周王國,與宋魯同為文化中心。在這三個中心地區,魯國孔丘創儒家學派,宋國大夫墨翟創墨家學派,戰國時楚國李耳創道家學派。

文化與認同

從楚人形成的過程來看,楚文化的性質也不是獨立於炎黃文化系統之外的單獨的體系,而是與中原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楚文化以商周文化為核心。兩周時期的楚器,銘文可以代表楚國的文字風格。與中原各國的文字相比,楚文字在字形與筆劃的增減上有所不同,但確實與中原各國的文字是一脈相承的文字系統。文字是語言的載體,可以從一方面了解楚文化的淵源。

文化的認同感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楚器銘文反映了楚王族的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傳承關係。風俗和禮儀同樣是民族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楚國禮器保留有明顯中原文化風格。楚貴族中後期大體上一直堅持周禮所規定的禮制,表明其對姬周文化即中原文化的認同。

起訖

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商朝初年(約公元前1600年),在商朝的驅逐下,楚人祖先季連帶領族人開始南遷。南遷後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華夏文明,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為基礎吸收當地其他民族的文化,緩慢發展著楚文化。商朝末年,楚人首領鬻熊協助周文王姬昌起兵滅商,並成為周文王的老師。西周初年,周成王感念鬻熊的功勞便封鬻熊的曾孫熊繹為子爵,楚始建國。剛建立的楚國是個很小的國家,僅二十多平方公里。

楚熊渠時期,楚國西徵庸國,東攻揚越。春秋前期,楚大舉進攻蠻人,史稱楚武王“大啟群蠻”。楚文王時期,楚國相繼滅掉鄧國、絞國、權國、羅國、申國等諸侯國。在迫使隨國臣服以後,又滅掉了息國。並揮師北上,攻打了蔡國和鄭國。之後占領了從川東、湖北、河南南部到安徽的千里沃土。楚成王時借周惠王之命,鎮壓夷越,大力開拓江南。前655年以來,先後滅貳國、谷國、絞國、弦國、黃國、英國、蔣國、道國、柏國、房國、軫國、夔國等諸侯國。

公元前638年,楚成王在泓之戰中戰敗宋襄公,楚自此稱雄中原。楚莊王時期滅庸國,討伐“陸渾之戎”。公元前306年,楚滅越國。公元前224年,秦國名將王翦率領60萬秦軍南下攻楚,楚國潰敗。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所滅。

秦人

簡介

漢族漢族
秦人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為黃帝五世孫伯益(大費)之後。伯益因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舜帝賜為嬴姓,其部族為嬴姓部族。夏朝末年,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孫費昌棄夏投商,為商湯駕車,輔助商湯滅夏立商,成為商朝的功臣。嬴姓部族成為商朝貴族,世代輔佐商朝。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紂,嬴姓部族的惡來與父親蜚廉一起為紂王效力,惡來後被周武王所殺。周武王去世後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商紂王之子武庚趁機發動三監之亂,嬴姓部族捲入。周公親自率軍兩次東征,徹底打垮了叛軍,並嚴厲地懲罰了參與叛亂的人。除了大量殺戮之外,還將剩下的部族予以分割,驅趕他們離開故土。嬴姓部族因此被分割並被迫遷出故地,其中一部分人被遷往黃、淮一帶。另一部分人則被集體從東方遷到西方,去西周的西部邊陲”戌邊“,也就是秦人的祖先。此時整個嬴氏部族都論為了奴隸。

“清華簡”研究顯示,秦並非出自西戎。考古發現早期秦文化具有東方色彩,與“清華簡”的研究成果相印證。學術界主流思想認為秦人是商末戰亂時西遷的華夏族。在秦公一號大墓發掘出了一塊銘文,上面記載秦王族是黃帝之後。

秦公一號大墓出土了3000餘件珍貴文物,其中最重大的刻有290多個篆文的石磬有“天子郾喜,龔桓是嗣”,“高陽有靈,四方以鼐”的字樣。帝顓頊號高陽,是黃帝的孫子,這有力地證明了秦人的族屬為華夏族,與《史記》的記載是一致的。

而且後來秦國的商鞅變法,通過“徠民”政策,從山東六國招引了二三百萬人口到達地廣人稀的秦國。所以說秦為戎是極其錯誤的,更何況秦人和戎人從來不視對方為己類。秦人以華夏自居,奉炎帝和黃帝為始祖。比如:秦靈公於公元前422年在吳陽(今陝西省寶雞市吳山)建上畤,祭祀黃帝;建下畤,祭祀炎帝。

此外,秦公一號大墓出土的3000餘件極為精美的金器、玉器、鐵器、石器的骨器,充分反映出秦人高超的工藝水平和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從而否定了歷來認為的“秦國生產力落後”,“秦國奴隸制統治薄弱”等論點。對於我們重新認識秦國歷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周孝王時,造父的侄孫非子(伯益十六世孫)因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分封在秦地(今甘肅天水),作為周朝的附庸。秦人此後世代為周王室養馬並在戌邊對抗西戎。周夷王以後,周王室越來越衰敗,不得不依靠秦人來穩定西部疆域的和平。

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賜以原大駱之族所居的犬丘(甘肅天水市西南禮縣一帶)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占領了被戎人和狄人占領的原周朝在陝西的領地。秦國多位君王死於討伐西戎,秦人與戎人常年交戰造就了秦人能征善戰。

秦國最初由於地處偏僻,不被其他諸侯國重視。直到秦穆公時先後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並穩定大後方以後,才奠定了其作為春秋四大強國的基礎。成為僅次於晉國、楚國、齊國的二等強國。

戰國初魏國連年進攻秦國,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商鞅變法使得秦國與日俱強,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
公元前422年,秦靈公在吳陽(今陝西省寶雞市吳山)建上畤,祭祀黃帝;建下畤,祭祀炎帝。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國超過楚國成為戰國七雄中版圖最大的國家。公元前279年的郢之戰和公元前278年的鄢之戰,白起統帥的秦軍攻占了當時政治核心在南陽和丹陽一帶的楚國的南陽郡、南郡、臨江郡(江夏郡)、黔中郡。至此南方大國楚國因為喪失大片疆土和人口而走向衰落。

公元前260年秦國大將白起在長平之戰重創趙國,趙軍損失四十萬左右兵力,秦國威震天下。

公元前246年秦王贏政登基,於公元前238年掌權,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於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十年間滅掉六國,建立秦朝。

秦人勢力擴張表

秦穆公時滅西戎12國;
前316年滅巴國、蜀國;
前272年滅義渠;
前230年秦滅韓;
前228年秦攻占趙都邯鄲;
前225年秦滅魏;
前223年秦滅楚;
前222年秦滅燕、趙;
前221年秦滅齊,秦王贏政(趙政)稱皇帝,為始皇帝。
備註:自前221年起中國歷史正式進入郡縣制社會,秦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華夏族(漢族別稱)為主體的大一統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秦朝。

春秋戰國時期

華夏民族,在先秦典籍中多稱為“夏”或“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所謂“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說:“楚失華夏”,是關於“華夏”一詞的最早記載。之前發現的都是華與夏的單稱,且兩字多次相互通用,皆為華夏之意。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族人,稱為華人、華族、夏人、夏族,通稱為諸華、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與“裔”作為四方。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

春秋時期的民族融合,擴張到了部分蠻、夷、戎、狄之間。例如《國語·周語》說:周襄“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後。”《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說:晉獻公“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春秋時赫赫有名的重耳本身就是一個混血兒。不僅如此,重耳逃難到狄時,“狄人伐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咎如是赤狄的別種,重耳又與狄人通婚。還有東夷族須句國人成風是魯喜公之妾;赤狄別種路子嬰兒的夫人是晉景公的姐姐。

戰國時期的部族融合以比春秋時期更深的程度、更廣的範圍、更快的速度繼續進行著。在南方的楚國,春秋以後縱橫於漢水、長江流域一帶,經八百餘年的擴張經營,文明程度越來越高。楚人的祖先本最早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南遷後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華夏文明。後與南方土著部族產生融合,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為基礎吸收當地其他部族的文化,緩慢發展著楚文化。

在東北方的燕國,到戰國時已成為雄據東北方的強國。燕將秦開曾作人質於東胡,回國後率軍打敗東胡,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等東郡,大大擴展了燕國的領土。燕對遼河流域的開拓,不僅奠定了古代中國在東北的疆域,也使遼河流域的各民族與華夏族產生了一定的融合。

公元前395年商鞅變法後,秦後來居上,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不僅打敗了韓、越、魏三國,而且先後兼併了周圍的非華夏部族,增設了黔中郡、巫郡、南郡、南陽郡、三川郡、太原郡等。

分裂走向統一

周朝實行的分封制導致華夏族內部群雄割據、紛爭四起,最終四分五裂。而秦始皇統一七國建立秦朝又使華夏族從分裂走向了統一。秦始皇採取推行了郡縣制,制訂了“書同文”、統一貨幣和度量衡、“車同軌”、“行同倫”,以及築長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統一和穩定華夏民族。

雖然秦王朝只有15年國祚,但漢承秦制。在“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政治上,漢武帝創設了刺史制度,把全國分為十三州部,實行“編戶齊民”。經濟上,漢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議,頒行均輸法、平準法,以京師為中心,建立了全國範圍內的商業網,使得商品流通大大發展。文化思想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學發展成了經學,取得了占統治地位的優勢。所有這些,表明西漢時中央集權“大一統”封建國家更集中、更強大,使統一成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華夏民族因秦王朝而又得名“秦人”,西域各國及周邊國家也有稱華夏民族為“秦人”的習慣。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國運,使“秦人”的稱呼後來被人們遺忘了,但是“秦”(Chin)作為中國的名稱卻流傳下流,成為印度及歐洲多種語言中中國的語源,如英語“China"。而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後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於是,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衛滿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從而使漢人這個辭彙又成為華夏族區分自己與其他民族的稱呼。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於劉邦稱帝之後。”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後,便開始叫漢族。”總而言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但原先的稱謂“華夏”並沒有消失,而是與“漢”這個稱謂一起使用至今。二十世紀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稱謂是”華夏人“。比如漢朝多以”華夏人“自居,而明朝即以“漢人”自居也以“華夏人”自居,兩個詞為同義詞。總之,漢族和華夏族作為整體族稱是自從漢朝到現在最普遍的。

古代漢族往海外移民時自稱華夏人,由此產生“華人”一詞。“華人”一詞最初指漢族,但隨著華夏文明擴展到全國各地,“華人”的概念漸由當初單指華夏族,擴展到受中華文明影響的周邊少數民族身上。並成為了全體中華民族之人的代稱,其下包括了“中國人”以及海外“華僑”。

發展

漢族漢族
漢族一出現於世界,便以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穩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開始了世界民族史上最宏偉的民族發展歷史進程。

人口的發展,是民族繁榮昌盛的重要標誌之一,此即俗話所說:國泰民安,人丁興旺。封建社會時期漢族人口的發展經過了兩個大的發展時期。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歷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動。而不是所謂的是南方少數民族接受漢文化從而形成南方漢族。

漢族的人口如果從其族源華夏集團算起開始約有200餘萬人。歷經夏、商、周三代,到戰國盛時已有2000萬人左右了。在兩漢之時,漢族人口已達5000餘萬人。到唐代前期達到8000萬至9000萬人之間,到北宋大觀年間達10441萬餘人。

元代以後,明萬曆二十八年(1601)人口達1.5億。及至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則達4億以上,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其人口約6億,到20世紀末已達10億以上。在地域上則從黃河、長江流域向南發展到珠江流域抵台灣島和海南島,向東北發展到黑龍江流域,向西北發展到天山南北,向西南發展到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

封建社會時期的漢族人口為什麼能得到這么巨大的發展?其中顯然有恩格斯所說的“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的機製作用。但了解和認識漢族人口的大發展,必須了解和認識漢族發展史上的一個現象,即民族同化問題。所謂民族同化,就是一個民族喪失民族特性,變成另一個民族的問題。在中國民族發展史上,有漢族同化少數民族的情況,也有少數民族同化漢族的情況。因為漢族自古以來就占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所以被漢族同化的少數民族在漢族總人口中比例較底。民族同化並不是漢族人口眾多的主要原因,現代興起的分子人類學研究發現南北漢族父系具有高度同一性,母系也有60%左右的同一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