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學[語言學分支學科]

漢字學[語言學分支學科]

漢字學是以漢字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語言學分支學科。主要研究漢字的形體以及漢字的產生、發展及其發展規律等。漢字學是一門主要研究漢字的結構,漢字形體的演變過程,漢字的套用,字形規範化以及文字改革等漢字的一般規律的學科。

基本信息

研究範疇

漢字學漢字學
文字是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是形、音、義三者的結合體,漢字就是記錄漢語的符號體系。

從理論上講,漢語言文字具有形象性、隱喻性、意會性,屬於漢藏語系的漢泰語族,與印歐語系存在著巨大差異,不能用西方語言學家的觀點簡單地分析漢語言文字。我們研究漢字,應立足漢語言文字的特點,探討適合中國人文化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的教學方式方法,而不能生硬地照搬外國的語言教學模式。我們知道,漢字是漢語言文化的基石,是漢語文的微縮景觀。漢字中包含的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成為漢語文化的濫觴和源泉。漢字不同於拼音文字,它具有以形表意的特點,表意性使漢字超越了語音的羈絆和時空的局限,成為一種可直接“視讀”的“活化石”文字。

這種表意性體現了漢字“以意賦形、以形寫意”的造字規律,它使每一個漢字都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文化信息。以最簡單的象形字“水”為例。試想,現實中水的存在形態是不可勝數的,既有江河湖海之汪洋,又有溝溪塘池之恬靜;既有大浪淘沙之雄奇,又有“秋水共長天一色”之明麗,可謂豐富多彩。面對如此變幻莫測的水世界,古人沒有被豐富的表象所困惑,而是大膽地捨棄了這么多外在的感性經驗,深刻地抓住了水的流動性這一根本特徵,把水描寫成流動狀。

區別

“漢字學”與“文字學”是關係密切而又不完全相同的兩個分支學科。從研究範圍來看,“漢字學”只研究漢字,而“文字學”研究的對象可以是人類的一切文字。實際上,中國學者在使用“文字學”這個術語時,一般也把研究範圍限定在漢字範圍之內,因此有人把這兩個術語看成是實同名異的。

不過二者還是有所不同。首先,提出的時間不同。“文字學”(或文字之學)很早就提出來了,“漢字學”的提出則要晚得多,大約在解放後才有學者明確提出來。其次,研究範圍不同(已見上文)。另外,在研究方法上也不一樣。傳統的文字學與音韻、訓詁密切相關,而現代的漢字學主要研究漢字形體方面的問題。

“漢字學”作為一個學科名稱出現較晚,但漢字學的研究工作卻開展得很早,它的研究遠在漢代就已經開始了。只不過清末以前,人們把研究漢字的學問稱為“國小”。“國小”包括“文字”“訓詁”“音韻”三個分支學科,漢字學主要繼承了傳統“國小”中“文字學”這一分支,但與傳統文字學相比較又有所不同。傳統文字學分析字形、解釋字義,最終落實到“通經”這項任務上;現代漢字學則是研究漢字本身的結構及發展規律。

分類

漢字學是關於漢字的學說,是中國傳統語言學的一個重要門類.中國傳統語言文字學以前被稱為“國小”,分為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三門

(1)文字學—也就是傳統的”漢字學”,從漢代就開始有學者對漢字的形音義進行研究.一千多年來,傳統的漢字學包含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漢字形義學;第二,漢字字源學和字用學;第三,漢字構形學;第四,漢字文化學。

(2)音韻學—主要研究漢語各個時期的語音系統,以及漢語音系的歷史演變規律,形成於隋唐時期。

(3)訓詁學—研究漢語詞義的訓釋方法,分為“以今語釋古語”和“以通語釋方言”兩個方面,形成於秦漢時期。

性質特點

漢字學漢字學
首先,從漢字記錄的語言結合系統中的單位看,漢字是語素文字。根據一種語言的文字元號所記錄的語言結構系統中的單位來看,記錄語素的是語素文字,記錄音節的是音節文字,記錄音素的是音素文字。漢字記錄的是漢語裡的什麼單位呢?漢字主要記錄漢語裡的語素。例如“學習”這個詞,寫下來是兩個字,這兩個字代表了漢語裡兩個最小的音義結合體,即語素。由於漢字記錄語素,代表語素,漢字也就有了所謂“字義”,顯然,這字義是語素義。漢字代表語素是漢字區別於表音文字——音節文字、音素文字的一個重要特點。表音文字所記錄的不是語素,而是純粹的語音單位。例如記錄英語的拉丁字母,除有形有音外,它不表義,它只代表音素,作為記錄英語的文字元號,它僅僅是表示一定語音的字母。
其次,從漢字所用的文字元號本身的性質看,漢字主要是由意符和音符組成的文字系統。文字所使用的符號大致可分為三類,即意符、音符、記號。跟文字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有聯繫的字元是意符,只在語音上有聯繫的字元是音符,在語音和意義上都沒有聯繫的是記號。表音文字只使用音符,漢字則三類符號都使用。漢字里的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以及形聲字中的形旁屬於意符,因為它們跟它們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有直接聯繫。漢字里的音符指形聲字中的聲旁。雖然漢字和表音文字都使用音符,但漢字的音符同表音文字的音符有很大區別。表音文字的音符是專職的,漢字的音符是借現成漢字充當的,屬借音符性質。在漢字發展的過程中,象形字大多變得不象形了。如古代漢字的“”“”演變成了今天楷書的“日”“月”,在字形上已經看不出與太陽、月亮的聯繫了,因此可以說已變成了記號。但是這些“記號字”在形聲字中常作形旁或聲旁,還起著表意或表音的作用,可見還不是單純的記號,而是具有雙重的性質:對古代的象形字來說,今天已演變成了記號,從形聲字的偏旁看,這些字元號一直到今天仍保持著意符或音符的性質。
第三,漢字是語素文字和漢字是由意符、音符組成的文字系統,這兩個方面是相關聯的。語素文字要表示語素的意義,所以會選擇意符和借音符性質的音符。把漢字兩個方面的性質聯繫起來看,可以說漢字主要是由意符和音符表示的語素文字。

特點歸納

1﹑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是漢民族文化的載體

2﹑漢字屬於表意體系的文字

3﹑漢字是兩維度平面構形的文字

4﹑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

5﹑漢字是唯一可作藝術品的文字

6﹑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課程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漢字的起源和發展
第三章漢字的結構
第四章漢字的部首
第五章漢字的套用和整理
第六章漢字的字典

漢字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具體指漢字的誕生地中國以及周邊的越南朝鮮、琉球、日本。這些地域主要是農耕民族,存在有冊封體制,歷史上完全使用或與本國固有文字混合使用漢字,古代官方及知識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韓國稱之為“漢文”)作為書面語言。另外,有些遊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雖然位於漢字文化圈地區內,但不使用漢字。現在,韓國語、越南語和日本語辭彙的6成以上都是由古漢語派生出的漢字詞組成的。

漢字文化圈內各國歷史上都使用過漢字、本國語言大量借用古漢語辭彙,位於東亞地區,其特徵是受儒家思想影響深,國民中信仰佛教者眾,歷史上或現在以漢字作為傳播語言和文化載體。這些地區主要為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越南。

使用地域

大中華地區(部份)
中國大陸的漢族聚居地。中國大陸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如苗族、壯族、回族、滿族、白族、納西族等香港澳門台灣朝鮮半島朝鮮韓國日本越南琉球(沖繩)東南亞華人聚居地新加坡(有時也被納入大中華地區)馬來西亞華人聚居地區(如:檳城)印度尼西亞華人聚居地區泰國華人聚居地區

學科專著

王鳳陽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12月版。76萬字。把漢字作為一個體系進行整體研究的漢字學專著。通過對漢字的產生、發展和演變歷程的研究,探討和總結漢字發展的內在規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