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俳

漢俳

漢俳是仿照日本俳句的形式,以中文創作的韻文,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後,中日文化交流的產物。最初的漢俳是依照日本俳句句式翻譯的作品,後來再出現直接用中文創作的漢俳,1980年由趙朴初定型。現在漢俳已為中日詩人和學術界認同,日本有出版《現代俳句·漢俳作品選集》收錄漢俳作品。

簡介

漢俳又稱俳句或俳律,是詩苑小型的律體詩,也是極輕捷的一種文學形式。

詳細解釋

什麼是漢俳?

(1)漢俳的定義:就文學體裁而言,漢俳是以長短有致的俳句和語言節奏的和諧性為載體,再現生活抒情言志的語言藝術。

(2)漢俳的分類:

①漢俳縱向分為古典漢徘和現代漢俳,橫向分為格律漢俳和風體漢俳。因此古典漢徘又分為古典格律漢俳和古典風體漢俳,現代漢俳又分為現代格律漢俳和現代風體漢俳。

②古典漢徘:就文學體裁而言,古典漢俳是以長短有致的俳句和語言節奏的和諧性為載體,運用漢語言文言文,再現生活抒情言志的語言藝術。

③現代漢徘:就文學體裁而言,現代漢俳是以長短有致的俳句和語言節奏的和諧性為載體,運用漢語言白話文,再現生活抒情言志的語言藝術。

④風體漢俳:就文學體裁而言,風體漢俳是以長短有致的俳句和語言節奏的一般和諧性為載體,再現生活抒情言志的語言藝術。

⑤格律漢俳:就文學體裁而言,格律漢俳是以長短有致的俳句和語言節奏的最高和諧性為載體,再現生活抒情言志的語言藝術。

(3)漢俳的韻體為通韻詩歌;漢俳的韻聲分為正格詩歌(押平聲韻)和變格詩歌(押仄聲韻或平仄混押);漢俳的韻式分為三韻式(又稱排韻式,即AAA式)和兩韻式(BAA式或ABA式)。

(4)漢俳的律體為雜言詩歌,分為五七五式和三五三式兩種。

(5)格律漢俳之格律表:

①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②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③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④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引自於進水著《詩幟》

漢俳由來

漢俳是詩詞體裁的一種,是一種嶄新的詩體。用一句話來概括:漢俳是用漢民族語言吟詠和創作的俳句,叫做漢俳。

俳句亦稱俳諧、發句、或十七音詩。是日本國文學藝術的一種形式,是日本人的一種詩體。標準說法:俳句是日本的一種古典短詩,以十七個音組成一首詩。詩的首句五個音(上五),中句七個音(中七),末句五個音(下五)。

如:松尾芭蕉的《青蛙》“閒寂古池旁/青蛙跳入水中央/撲通一聲響”。

漢俳是中日詩詞交流、融合的產物。據資料所載,東瀛日本與古老中國的文化交流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公元一世紀漢武帝時,就有驛使往來,隨著漢文化傳入日本,漢詩也逐漸在日本流行,據說,在日本凡有村落的地方就有漢詩。在日本,歷代出現許多漢學家和用漢字寫詩的詩人,他們直接用漢語寫漢詩,而且水平很高。

由於漢詩的影響,再加上日本詩壇的改革,出現了新的詩體,這就是俳句,或者是俳諧連句。這種短詩,言簡意賅,靈動精巧,詼諧滑稽,深受人們喜歡,同時也反映了日本詩人獨特的審美理念。

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1980年5月30日,中日友好協會首次接待日本以大野林火先生為團長的“日本俳人協會訪華團”。當時日本詩人還送來松尾芭焦(日本俳聖)、與謝蕪村、正岡子規等歷代俳人的詩集(——這是日本俳句的大師的名箸)。在兩國詩人歡聚一堂之際,趙朴初老先生詩興勃發,參考日本俳句十七音,依照中國詩詞傳統的創作聲法、韻法、律法等特點,即席賦詩一首,共三章:

上憶土岐翁/囊書相贈許相從/遺愛綠蔭濃

幽谷發蘭馨/上有黃鸝深樹鳴/喜氣迓俳人

綠蔭今雨來/山花枝接海花開/和風起漢俳

於是,就以趙朴老這首詩最後一句為準,將中國詩人吟詠和創作的俳句體定名為漢俳。一時間,中國大陸、港澳詩人群起回響,二十幾年間顯示出蓬勃生機和迷人的魅力。

歷史

1922年俞平伯在《詩》創刊號上曾撰文說:“日本亦有俳句,都是一句成詩。可見詩本不見長短,純任氣聲底自然,以為節奏。我認為這種體裁極有創作的必要”,呼籲以中文仿照日本俳句創作新體裁的詩,但迴響不大。1920年代中國詩壇興起“短詩熱”一些作家寫了一些具有俳句特徵的短詩,表現瞬間感覺,形式凝練簡潔,例如汪靜之的《惠的風》,何植三的《農家的草紫》,潘漠華、馮雪峰等人的《春的歌》等,但這些短詩只能說是受了日本俳句篇幅短小和某些創作特點的影響,不算是漢語的“俳句”。

中日邦交正常化後,兩國的學者、詩人交往頻繁,促進兩國文化交流,亦讓更多中國人認識到俳句。1980年5月30日,中日友好協會首次接待大野林火為團長的“日本俳人協會訪華團”。日方送來了松尾芭蕉、與謝蕪村、正岡子規等古代俳人的詩集。在場的趙朴初詩興勃發,參照日本俳句十七音,依照中國傳統詩歌創作的聲法、韻法、律法等特點寫了三首短詩,就是中國詩歌史上的第一組漢俳。當天在北海仿膳宴席上,林林也即興創作了兩首漢俳《迎俳人》。

1981年4月,林林和袁鷹應日本俳人協會之邀訪問日本,在日本《俳句》雜誌上發表《架起俳句與漢俳的橋樑》一文,“漢俳”亦隨之定名,正式成為一種韻文體裁。當年中國《詩刊》第六期亦公開發表以上三人的漢俳。1982年5月9日《人民日報》也發表了趙朴初、鍾敬文等人的漢徘,引起當時的中國詩壇注目。

形式

由於中文為單音節語言,與複音節的日語不同,漢俳改俳句的十七音為十七字,同樣分三句,為“五—七—五”的體制。句子節奏參照五言和七言近體詩,五字句的節奏一般為二三式、三二式、一四式;七言句的節奏一般為二五式、三四式、四三式,個別的還有一六式等。分自由體和格律體兩種。無論是自由體還是格律體都有季語(又稱“季題”),即表示季節的詞語,但要求沒有日本俳句那么嚴格,季語通常放在首句。

自由體

自由體又稱散體、新詩體,即無任何平仄和押韻規定,可用白話文寫作,近似新詩。

格律體

格律體規定平仄和押韻,這是因為漢語的發音較日語複雜,為了顧及音樂性而要規定格律。用文言寫作,近似詞的小令,所以亦可視為一個詞牌。

格律只要求句子本身符合兩平兩仄相間,例如:

1.[仄]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2.[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押韻可以是三句全押、首尾押韻和後兩句押韻,可押平韻或仄韻。

現況

2005年3月23日,中國漢俳學會成立,而漢俳相關出版物亦日漸增多,例如發表漢俳作品以及研究漢俳的刊物《漢俳詩人》,此外也有漢俳專集出版。近年網際網路的普及,一些同時喜歡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學的年輕華人亦有不少加入創作行列,令漢俳成為網路文學受歡迎的體裁之一。

特點

第一,體裁短小

全詩共十七字,可即事即情即景即感成詩,立馬可就,易詠易記,雅俗皆宜。

如林林《聖多美即景》之四:瀑布綠岩上,宛如白髮三千丈,氣魄真雄壯。

之六:白鴛停樹巔,欲上青天又茫然,飛回水藻邊。

第二,抒情為主

體式雖小,但要情長味濃,使人讀後深感芳郁酒前,愛不釋手。

如陳大遠的《綠》之一《窗前》:細雨辨無蹤,瘦竹輕搖聽有聲,窗前次第青。

之二《街頭》:“風過舞楊花,楊花偷迸鐵窗紗,新綠照幹家”。

第三,措辭奸巧

以言淺意雅為高,情境幽美為佳。

如張步學《洽川寫意》之一:湖水碧連天,悠悠兩排釣魚竿,成敗一線牽。

之二:小槐趁時栽,夢裡一片白花開,蝶來香滿腮。

第四,句子整煉

全詩十七字,三句段。第一句五字為首,第二句七字為腹,第三句五官為尾。575譜式,序不可變。

第五,昔韻和諧

一般耍句句用韻,一韻到底。也有隻在首句與尾句押韻的。

如黃樹則《作客農家》之二:彩壁紅門窗,一家三代老農戶,新添磚瓦房。

之五:開口不言老,老人手指白雲下,只道改革好。

俳人部分

海子

趙朴初

林岫

張建華

林林

曉帆

丁楓

一木禪風子

漢俳名句

松尾芭蕉的《青蛙》“閒寂古池旁/青蛙跳入水中央/撲通一聲響”

楊迪的《情未了》:“盛世當高歌/相和一曲報春歸/白髮莫空垂”。

紀鵬的《畫雪梅》:“紅梅雪中笑/踏雪寫生春意鬧/景美人亦俏”。

紀鵬的《門前雪》:“滿天飛白蝶/北國風光銀世界/山野更素潔”。

趙朴初:上憶土岐翁/囊書相贈許相從/遺愛綠蔭濃

幽谷發蘭馨/上有黃鸝深樹鳴/喜氣迓俳人

綠蔭今雨來/山花枝接海花開/和風起漢俳

林林的《花雲》:“花色滿天春/但願剪來一片雲/裁做錦衣裙”。

楊迪的《彩雲間》:“春雨潤心田/胸襟清爽眉宇間/舉杯謝青天”。

楊迪的《問春》:“雪融大地蘇/問春歸來居何處/笑指柳梢舞”。

楊迪的《球隨心動》:“飛球隨心動/意志強勁它聽令/越網常命中”

公木的《俳句》——喜讀五中全會公報20章

像旭日升起/像真理一樣真實/像詩一樣美

這心是紅的/與民心一齊跳動/這話是真的

真理靠實踐/冤案再大也平反/陰霾終驅散

《海潮》:“風起雲飛卷/海潮一生愛翻臉/揚帆視等閒”。

《夜色》:“夜靜烏雲散/一輪皓月掛窗前/春意正闌珊”。

《秋》:秋雲秋飄曳/秋風秋雨秋涼意/秋水秋漣漪

欣賞

緩流石根岩

淡泊叮咚翠巒間

陶醉不知倦

霧凇

生不妒丹霞

朔氣玉樹凝銀甲

近呵撲蔌化

詩人採風

足跡印山川

顆顆詩果裝行囊

落卷有餘香

水仙

冷冽水石間

品潔香遠脫俗顏

疑一仙下凡

牽手懸石門

葉疏影瘦根須深

霧雨抖精神

碩果綴枝頭

翠葉濃濃掩紅樓

好個醉金秋

霧凇

冬晨曾幾度

雪路兩岸銀妝樹

點紅覓無處

銀杏樹

鐵葉笑傲天

櫛風沐雨幾千年

滄桑眉宇間

秋夜

窗外菊花黃

稻海翻浪溢飯香

夢中正農忙

老黃牛

無喜也無愁

一鉤新月泥里走

汗水寫春秋

修身

處事行須正

人心叵測幽谷深

標尺是良心

養性

淡泊平常心

冷洌水仙人一品

香清人也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