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拉拉的槍

滾拉拉的槍

由中國內地導演寧敬武執導的《滾拉拉的槍》於柏林舉行多場放映。該片關注中國唯一的帶槍部落,講述其中一個苗族男孩滾拉拉的尋父及長大成人的過程。

基本信息

概況

導演: 寧敬武

編劇: 寧敬武

影片類型: 劇情

片長:103 分鐘

國家/地區: 中國

對白語言: 苗語

色彩: 彩色

主演: 王吉甩 / 石明媽

上映日期: 2008-09-24

該片關注中國唯一的帶槍部落,講述其中一個苗族男孩滾拉拉的尋父及長大成人的過程。

該片入圍本屆柏林電影節新世代單元,有資格角逐水晶熊獎,但據看過該片的觀眾認為,該片只是聚焦於少數民族的奇觀現實,並未投射太多導演本身的思考,看上去過於像電視欄目而未作電影化處理。

劇情介紹

電影滾拉拉的槍劇照 電影滾拉拉的槍劇照

在這個苗族部落中,有很多世代相傳的習俗,比如男孩到了15歲就要舉行成人禮,男孩子將得到由父親贈送的獵槍,以示擺脫青澀能夠承擔家庭的重任;比如每個人出生都會種上一株生命樹,當生命消逝時,這株生命樹則被砍了做棺木,在死者的墳頭則又種上另一株象徵他靈魂的新樹;比如在死者的葬禮上都會唱指路歌,指導靈魂找到他們的故鄉;比如不斷傳唱的山歌山曲……。

主人公滾拉拉自小與奶奶生活,他即將15歲,但是他的父親卻從未露過面。清貧的家庭也負擔不起500塊的制槍費,滾拉拉為此想盡一切辦法,甚至離開家去往外邊的世界尋找父親和錢。他在縣城碰到離家出走欲赴廣州打工的好友賈古旺,二人再各次經歷良多後,再次相遇。沒想到,賈古旺卻在回家後的第二天斃命,滾拉拉看見自己的好友下葬,用剛學會的指路歌送好友一路。次日滾拉拉終於拿到了一把槍,那是奶奶賣了陪伴她一生的銀飾才換來的。拉拉知道自己的真正身世,原來他不過是個撿來的孩子,所謂的他身在遠處的父親不過是個美麗的謊言……。

相關影評

很多時候,雖然嘴上說著平等,但潛意識中我們總認為自己的文化是先進和複雜的,少數民族的文化是貧瘠而落後的,但實際上更多時候只是因為我們不懂他們的文化——很難說是因為高傲而不願接觸,還是因為自然和生活環境的阻隔。但幸好這個世界上還有電影,可以將這些我們也許一輩子都接觸不到的生活方式和概念,通過銀幕放大在我們眼前,哪怕這些影像並不完整,或許只能展現其中的一小部分,對我們來說都彌足珍貴。

《滾拉拉的槍》通過苗族小孩滾拉拉的尋父之旅和成長曆程,串起了苗家人生活的許多方面,他們的勞動、對歌、貧窮但又質樸快樂的生活……苗族人的生死觀也在影片中多處體現,首先是指路歌,苗家人認為,一個人死去後,會回到以前來的地方,會回到祖先所在的地方,和陰間的父母見面,但是不認識路,要靠專門的人唱歌指路。而對滾拉拉來說,指路歌更指明了他的成長之路——他意識到了快要成人的自己應該承擔起的責任。而後來生命樹的概念更能凸顯苗族人與自然的關係和輪迴的生死觀:苗家人的出生時,家裡人就要為孩子栽一棵樹,等到那人去世時,這棵樹會被砍下做成棺材,埋葬後還要再種上一棵樹,讓他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生長。片中滾拉拉的好友賈古旺死時,他的生命樹甚至還不夠做棺材,無奈村里人在徵得同意後砍掉了他父親的那棵,而他那棵將來則留給他父親用。人與人之間質樸的感情是這部電影最能打動人的部分,滾拉拉和獵人、陌生的農戶、唱指路歌的師傅之間的故事,都簡單純樸,沒有絲毫的偽裝。而明白親情則是滾拉拉真正長大的標誌,影片末尾,離家出走的滾拉拉回到奶奶身邊,從大人們手中接過那把象徵成人的槍,隨著那一聲久違的槍響,我們跟隨著這個苗族小孩兒完成了一趟質樸的成長之旅。

關於導演

寧敬武 寧敬武

寧敬武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中國最多產的青年導演,堅持獨立製作。他的電影作品擅於發現普通生活中的詩意,始終追求用獨特的電影視角講述故事。其中《成長》、《我要做好孩子》、《鼓手的榮譽》、《無聲的河》、《磨剪子搶菜刀》、《鳥巢》等影片收穫了國內外電影節“導演新人獎”、“最佳導演獎”、“十佳影片”、“最佳男主角”、華表獎優秀兒童片、童牛獎優秀兒童影片等獎,並在世界各地進行展映。這些作品為他贏得一尊尊獎盃的同時,他也被媒體評價為“具有鮮明的社會責任和人文關懷”的導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