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縣誌

滕縣誌

《滕縣誌》始於明朝隆慶年間,是中國較早的地方史籍之一,記述了滕縣自古以來的人文地理,歷史變遷,風土民情,禮儀風俗。

基本信息

《滕縣誌》
《滕縣誌》

漢語拼音

Tengxian Zhi

概述

《滕縣誌》是中國較早的地方史籍之一,始於明朝隆慶年間。記錄了有三國五邑九省通衢之稱的滕縣(今山東省滕州市)及周邊地方的史實,以其記載時間之長,內容之豐,文筆之美而聞名於世。
滕州市歷史悠久,有7000多年歷史的北辛文化即發源於此,6000多年歷史的大汶口文化也能在這裡找到遺存,這裡更是殷商的發源地,周代三國(滕國薛國倪國)的封地,秦代便有縣的建制,歷來是魯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這一切均為《滕縣誌》提供了廣闊而又豐富的史料保障。
從《滕縣誌》第一版到民國時期已修訂10餘次,至今仍發現有8個版本。共和國成立後,1982年新編《滕縣誌》,並於1993年付梓出版。

內容

此志系統地記述了滕縣自古以來的人文地理,歷史變遷,風土民情,禮儀風俗。為滕州市和後世人留下了寶貴並且豐富的史實記載。內容包涵廣泛,如
政治: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置滕縣、薛縣。
金大定二十二年,金置滕陽州,金大定二十四年改為滕州,轄滕、沛,鄒縣和陶陽鎮,州駐地為滕縣,屬山東西路。
經濟:清雍正八年,大水災,米價暴漲。
清光緒二十七年,設郵政局,開辦國內外信函、印刷品、貿易契、商務傳單等業務。
文化:光緒三十四年,建官橋火車站站房發現毛遂墓址,遂遷葬於鐵路西。
宣統三年,滕縣設勸學所、通俗圖書館。
教育:民國14年,縣政府下令改私塾為學堂。
民國20年,楊士元捐地13頃充當辦學基金,在城隍廟、呂祖廟舊址創建滕文中學。
文學作品:《謁車服祠》:初閱車服祠,雲巒楚楚長。岩根堆雁塔,溪角架虹梁。 好鳥巢危樹,孤猿叫斷崗。雨過聞幽磬,雲開見上方。
浮屠峙玉》:久隨韋肇映題名,卓立龍泉奠此氓。 翠挹群峰齊毓秀,影浮七級獨含清。 凌雲更作孥雲勢,就日應同捧日情。 風過金鈴音鳧鳧,頓教俗耳洗琶箏。
地理:昌慮城,南,陶山後薛河上,有陶朱公廟。
薛城,在薛河北、縣南四十里,周二十八里,蓋古奚仲所封國,城則田文增築。
民生:唐中和三年,大飢,滕縣餓死人甚多。
明隆慶元年,大水壞廬舍。
此外,還有氣候,金石,軍事,戰爭等等方面的記錄。

版本

從明朝到民國發現的《滕縣誌》共有八個版本.
1. 明萬曆十三年(1585) 《滕縣誌》 滕縣知縣楊承父修,王元斌纂
2. 明崇禎五年(1632) 《滕縣誌續編》 滕縣知縣荊爾植修、張彩編修
3. 清康熙十一年 (1672) 《滕縣誌》 滕縣知縣任璣編修
4.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滕縣誌》 滕縣知縣黃浚監修、陳際昌、王特先等編修
5.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滕縣誌》 滕縣知縣王政總修,王庸立、黃來麟纂修
6.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滕縣鄉土志》 高熙編修
7. 民國19年(1930)《滕縣續志稿》 生克中編
8. 民國33年(1944)《續滕縣誌》 高熙主持編修

新編《滕縣誌》

明朝萬曆年間由滕縣知縣楊承父修纂的《滕縣誌》是滕州市至今見到的最早的縣誌,於萬曆十三年(1585)稿成刊印。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部《滕縣誌》是由山東省滕州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於1982年編纂的。本部《滕縣誌》於1982年6月開始修訂,蒐集資料1100多萬字,五易其稿、 三級審定、四次校對之後,於1990年3月付梓出版。本部《滕縣誌》上限因事溯源,下限至1987年底。此書共設9編:概述、大事記、地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人物、附錄。

評價

被人稱為志苑奇葩的《滕縣誌》在我國地方志中可謂是璀璨奪目,對我國歷史研究也做出了重大貢獻。更難能可貴的是《滕縣誌》並不是單純的平鋪直敘,而是用簡練的有文采的筆法來給世人展現了人傑地靈的滕州大地。並且對其它領域的研究也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