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作為一種新的文化被認識,開始於1978年至1979年對山東滕縣北辛遺址的發掘。它是黃河下游一種原始社會較早期的文化遺址,根據北辛遺址發掘的碳—14測定為距今7300一6300年,它的發現與確立不僅解決了大汶口文化的淵源問題,而且對中國原始社會早期的中國原始社會早期的農業、手工業及漁獵生產等方面的問題提供了重要依據和線索。

分布

北辛文化北辛文化分布
北辛文化時期的海岱地區

一.北辛文化
1、發現與分布:1964年4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在滕縣北辛遺址調查中,採集到一批和大汶口文化風格不同的陶器,稱之為“北辛類型”。北辛文化主要分布於泰沂山系南、北兩側一帶,包括了除膠東半島以外的山東省大部分地區。

北辛文化北辛文化文物

2、典型遺址:北辛文化發現以來,經過發掘的遺址有滕州北辛、邳縣大墩子、兗州王因和西桑園、汶上東賈柏村、泰安大汶口、鄒平苑城、臨淄後李官莊、章丘王官、青州桃園等10餘處。

3、文化特徵、分期與年代:北辛文化已形成完整的聚落,房址均為半地穴式建築,墓葬流行長方形土坑豎穴墓,無葬具,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骨、角、牙、蚌器十分發達,製作工藝以磨製為主。一般認為北辛文化的年代在距今7300—6100年之間,早期約在距今7300—6800年,中期距今6800—6400年,晚期距今6400—6100年。

4、地方類型:可分為北辛類型和苑城類型。

5、社會經濟與社會性質:農業、飼養業、手工業和陶器製作業均有所進步;社會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所有制形式由氏族公有制向家族私有制轉化。

二.白石村類型

1、發現與分布:白石村類型的遺址共發現近40處,分布區域限於膠東半島地區。近80%位於海邊或距海很近的河口兩岸,並多為貝丘遺址。

2、典型遺址:比較重要的有即墨南阡和北阡、萊陽泉水頭、長島大欽東村、乳山翁家埠、福山丘家莊、煙臺白石村、牟平蛤堆後和姜家莊、威海義和、榮成河口和北蘭格等。其中白石村、丘家莊和河口三處經過發掘。

3、分期、特徵與年代:白石村類型分為早晚兩期。早期的遺蹟僅在白石村灰溝中發現3具人骨架,晚期的遺蹟以柱坑柱洞發現最多,尤以較大的柱坑引人注目;年代在距今6500—6100年前後。

4、文化性質:白石村類型與北辛文化,尤其是與苑城文化有諸多相似之處,同時苑城類型與白石村類型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命名

北辛時期的經濟以農業為主,遺址出土了配套齊全的農耕工具粟類顆粒。從翻地的石鏟、鹿角鋤、播種用的尖狀角器,到收割用的蚌鐮,脫粒用的石磨盤,石磨棒等,對研究當時的農業生產狀況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從出土的陶器來看,其工藝較為原始,陶質有夾沙陶泥質陶兩種,紋飾有附加堆紋、劃紋、指甲印紋等等,手工業在北辛時期也出現了萌芽。遺址中還發現了家豬型的頭骨,刷新了中國的養豬史。由於北辛文物獨特的文化面貌,因而被命名為“北辛文化”。1982年向全世界公布並編入歷史教科書

北辛遺址的發掘與“北辛文化”的命名,是海岱文化區,新石器時代的一次重要發現,是山東大汶口文化發展的源頭,她將山東的始前考古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歷史起源

北辛文化北辛文化廳展覽文物
北辛文化得名於北辛遺址,北辛遺址得名於官橋鎮北辛村,北辛村地處於薛河故道南岸。薛河是古薛一帶的母親河,她孕育了東夷妊薛氏族,因此也就孕育了北辛文化,孕育了東方最早的農耕文明

北辛遺址是1964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薛河兩岸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的。1978年冬和1979年春,由中央考古隊和滕縣博物館聯合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發掘,清理了一批灰坑、窖穴、墓葬,發掘面積約2600平方米,出土有各類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文物2000餘件,經碳14測定為距今7300年~6300年左右,屬於山東省新石器時代的最早時期,也是母系氏族社會最為繁盛階段,比大汶口文化早一千多年。由於北辛遺址具有其獨特的文化面貌,代表了一定的歷史時期,因而被命名為“北辛文化”,1982年被國務院正式公布並編入國家教科書;1992年被公布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又被國務院定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辛遺址的發現和北辛文化的命名,揭示了七八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在此定居並繁衍生息的生活情形,為中華東方文明找到了淵源。一、從出土的石鏟、石斧、石磨盤、石磨棒、鹿角鋤、蚌鐮和窖藏的穀物來看,當時的農耕生產從耕作、播種到收割、加工已有一套較為完備的工具,原始農業已初具規模。二、通過出土的家豬型動物骨架和雞、狗等動物遺骸來看,當時的家畜馴化已經開始,畜牧養殖業已近雛形。三、從出土的陶網墜、魚鏢來看,當時的捕魚技術已相當高超。四、從出土的骨針、石紡輪來看,當時開始用野生纖維和動物絨毛進行紡線或編織,北辛先民由身披獸皮過渡到穿衣的文明階段。五、從出土的骨器、牙器、蚌器來看,當時的生產工具中截、劈、削、刮等器物已初步成型,製作石器、陶器已有專門分工,手工業已較為發達。六、從出土的蓋鼎、紅頂缽、指甲印紋缽、紅陶壺來看,當時的制陶燒陶技術已比較先進,這些器物不僅講究生活的實用性,而且還講究審美的藝術性。特別是紅頂缽,據考古學家說,為東方的彩陶找到了淵源;在一件陶器的底部還發現了一對酷似鳥足的刻畫符號,被文字學家和歷史學家譽為“文字的起源”、“文明的曙光”。因此說,北辛文化代表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文明。

北辛文化主要分布於泰沂山系南北及江蘇淮北地區,目前已發現60多處。作為北辛文化的發祥地——北辛遺址。1982年春,官橋鎮政府在此建立紀念碑亭一座。此後,滕州市政府將原城郊鄉更名為“北辛街道辦事處”,將北留路更名為“北辛路”。按照規劃,下步還要建設北辛遺址博物館,開發原始部落民俗村旅遊區,讓更多的人來此參觀學習,感悟歷史。

特徵

北辛文化北辛文化遺蹟
表現在北辛文化中的農業特徵,一是粟粒碳化顆粒的發現,二是大量磨製生產工具的出土。在一些窖穴的底部,發現了粟類作物的顆粒,這些碳化了的粟顆粒,是中國北方發現較早的農作物之一,這說明了農業生產是他們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也是定居生活賴以生存的重要保障。粟是耐旱作物,從地理環境、土質和氣候方面觀察,北辛文化所處的地帶是非常有利於古代人類的居住和古老的農業生產的。因為這一地區的降水量集中於夏季,不及南方年降水量平均,所以,北辛文化的居民很自然的選擇具有耐旱早熟之特點的粟作為主要農作物。它的發現不僅證實了中國有發達的原始農業,同時還證實中國是世界上農業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

發現的農業生產工具,石制的有斧、鏟、刀;鹿角制的鋤等。斧多為打制,主要的平面呈梯形或長方形,是開墾荒地砍伐樹木的工具。鏟,體形扁薄,平面有呈長方形的,梯形和舌形的,有呈圃角方形的,有呈橫長方形的,有的在其刃部遺留有使用痕跡,通體磨光,是翻土播種的工具。石刀,分打制和磨製兩種,打制的大多利用石片加工製成,略呈長方形;磨製的有略呈長方形的,半月形的,可能作為一種收割工具。鹿角鋤主要是利用鹿角的分叉處,把短枝的一側磨成斜面刃,長枝的一側為柄部。另外,還有的截取鹿角的一段,將上部進行修整,可安柄。這種鹿角鋤,可能為種植時開溝播種或挖坑點種用,也可以作為中耕鬆土之用。石磨盤、石磨棒和石磨餅為配套器物,是一套糧食加工工具。磨盤的形狀有方形的,有近似鞋底形下有矮足的,經過磨製而成,有的盤面因經長期使用作弧形下凹。這些工具都是在原始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這樣就為原始農業的較快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北辛文化的陶器以夾砂黃褐陶和泥質紅陶為主,有少量黑陶。夾砂陶火候較低,陶胎較厚;泥質陶火候較高,質地細膩。全部陶器都是手制的,尚處在原始階段,出土的器皿種類單調,造形簡單,主要有鼎、釜、罐、缽、壺等。這些陶器均為當時人們的生活用具。 編織、縫紉和制骨等手工業也有了初步發展,在出土的兩件殘陶器的底部清晰地印有規整的席紋。磨製精細的骨針和陶紡輪的出現,使利用野生纖維和動物毛絨紡線編織,縫製穿著成為可能。因此可以說當時的北辛人們已由身披獸皮、腰圍樹葉的時代進入了穿衣階段。北辛文化的人們除對農業生產勞動外,狩獵、捕撈和採集仍是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遺址中出土的骨鏃、鹿角矛形器、彈丸、骨魚鏢、陶網墜、骨梭,以及數量相當多的獸骨、魚骨和貝殼,經鑑定,有豬、牛、梅花鹿、獐、四不象、貉、獾、雞、龜、青魚、麗蚌、中國田螺等種類。這些動物除豬已經是人工馴養外,其餘皆為野生動物,都反映了這一事實。綜上所述,在距今7000多年以前的時代,自然氣候和地理環境都與現在有著很大的差異,我們的祖先在那樣的條件下。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用粗笨的生產工具發展生產,過著較穩定的定居生活,卻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北辛遺址發現後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視,於1991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陶器

北辛文化北辛文化玉器
黃褐陶鼎,炊器。
夾砂黃褐陶,火候較低,質地粗疏,手工製作。通高37.5厘米。口徑23.5厘米。口微斂,腹深微鼓,下收成尖底,圓錐狀高足。口沿外有一周鋸齒狀窄條堆紋和兩兩對稱的四個小鼻。有蓋,呈覆盆狀,上置弧形提手。蓋與腹部均飾短窄條堆紋組成的曲折紋,壁上殘存加工時所留細篦狀痕。器形樸實,裝飾簡練,為北辛文化的典型器物。1979年滕州市北辛遺址出土,藏滕州市博物館

指甲紋紅陶缽,盛器。
泥質紅陶,手工製作。高7.7厘米,口徑20.8厘米,底徑7.5厘米。器內外施紅陶衣,打磨光滑。口微斂,腹微鼓,下部內收成小平底。通體飾指甲印紋,排列有序。製作精巧,紋飾新穎,為北辛文化的典型器物。1979年滕州市北辛遺址出土,滕州市博物館收藏。

缽形鼎,炊煮器。
夾砂紅褐陶,質地較粗疏,手工製作。通高16.3厘米,口徑20.5厘米。敞口,圜底,呈缽形。口沿外側飾附加堆紋,三足側扁形,外緣飾齒紋。是新石器時代白石村一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1981年煙臺白石村遺址出土,藏煙臺市博物館。

鳥形規鬲,炊煮器。
泥質灰褐陶,手工製作。長24.4厘米,高19.1厘米。通體仿鳥形,引頸昂首,尖喙,小圓耳。腹寬肥扁圓,底平,設三矮足,前二後一。脊背兩側各有一小扳金,呈翅形。尾豎起,呈上闊的喇叭形,是為流口。1983年長島縣北莊遺址一期文化層出土,藏長島縣博物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