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頭

滕頭

滕頭村位於浙江奉化市北部,距城區6公里,地處平原,屬蕭王廟鎮。土地平曠,村舍整潔,交通便利,民情淳樸。是省級文明村,並被聯合國環境開發署授予1992年度"全球五百佳"環境保護單位稱號。

滕頭

滕頭村

滕頭村位於浙江奉化市北部,距城區6公里,地處平原,屬蕭王廟鎮。清《(光緒)奉化縣誌》始載村名。90%以上村民姓傅。東鄰肖橋頭村,西連青雲村,南靠奉化-棠雲公路,與傅家岙村相望,北與張村、王漵浦村接壤。土地平曠,村舍整潔,交通便利,民情淳樸。1992年,有259戶,778人,外來工498人,耕地818畝,工廠16家,是省級文明村,並被聯合國環境開發署授予1992年度"全球五百佳"環境保護單位稱號。

綜合開發立體農業

1949年,全村80余戶,401人,以種植水稻為主。耕地近千畝,其中60%以上為外村地主占有,屬村民的(含宗產)僅300來畝。地分龍潭、塗田2畈,周高中低,如兩隻盆子,遍布墳堆沙墩和坑漕水池,晴旱雨澇,水稻畝產僅二三百斤。有民謠云:"前後龍潭塗田畈,趕水不進瀉水難,一場大雨水為患;冬天屯水鴨,螞蝗象扁擔,畝產只有兩百三。"村以窮出名。
50年代合作化運動中,集體興修水利,排灌條件有所改善。1966年農曆正月初四起,黨支部書記傅嘉良率村民改土造田,並與傅家岙、肖橋頭、青雲等相鄰8村協商調換互相夾雜的農田。至1981年,15年間總投工43萬工,剷除墳堆沙墩136個,填平滕家河250米,河漕池塘29個。新開掘進水、出水渠道各5000米;開河1400米,其中環村河800米;新築機耕路8500米;平整農田1200余丘,建成南北走勢,大小劃一,排灌、運輸方便的標準化良田200余塊。經平整,增耕地52畝。
同時,依靠科技,合理開發農業資源,發展多種經營。路邊栽桔3170株,環村河兩岸種葡萄800株,河中養殖魚蝦、牛蛙,村後沙丘滲土建盆景園,荒山坡發展竹、筍兩用山,山巔育林,山麓栽桔種桃,逐步實現農田、道路、河堤、水面、空間的綜合利用。
1981年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6年起,向適度規模經營、專業化生產轉變。黨支部副書記傅企平承包糧田50畝,首創家庭農場。是年有家庭農場3個,總承包糧田130畝,糧食複種指數達240%,戶均收入1.04萬元。農業投入逐步增加,1989年投資39萬元,安裝抽水機埠9處,深埋密封灌溉管道6000米。後又投資32.2萬元,添置聯合收割機3台,工廠化育秧設備1套,還有拖拉機、抽水機、插秧機等,農業機械化程度達100%。
1990年冬,為促進農業發展,實行家庭農場農業保險制度和議價糧價格補貼優惠,並按村民個人專長,重新調整勞力結構。是年,家庭農場增至19個44人,承包糧田730畝,占總耕地93.4%;專業小組增至17個34人,承包柑桔130畝,桃子60畝,葡萄40畝,毛竹及經濟林154畝。此外,16人承包花木苗圃31畝,15人承包畜牧場和飼料加工廠。實現一人一業合理組合,山水田綜合開發,立體農業結構基本形成。1992年糧食畝產707.1公斤,提供商品糧236噸,產水果239噸,交售肉豬2033頭,肉雞6200羽,淡水魚2.4萬元,銷售花木16.2萬元,農業總產值144萬元。
興辦工業集團公司
1969年創辦膠木廠,村辦工業起步。投資1000元,職工10人,壓機2台,當年利潤1萬元。次年,投資2萬元,開辦蘑菇菌種場、孵坊。不久,被作為"資本主義尾巴"停辦。1979年創辦服裝廠,以原孵坊作廠房,職工27人,聘上海退休回鄉的奉幫服裝師作指導,從加工入手,以質量打開市場。是年,工業產值14.7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32.8%。由於用人得當,經營管理有方,政策措施落實,企業步入正常發展軌道。1984年,社會上一度颳起分集體財愛伊美服裝廠產、企業風。村黨支部從有利於發展生產出發,堅持"宜分則分,宜統則統"的原則,化大力氣辦好集體企業,頂住"分光風"。是年,工業產值182.5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68.8%。1986年起,投資新建廠房,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擴大生產規模,企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化。先後辦起羽絨製品廠(皮革製衣廠)、人造金剛石廠,至1988年有工業企業3家,工業產值1473.7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92.3%。 1992年成立興奉集團公司,黨總支書記傅嘉良任總經理,下設辦公室和工業公司、農業綜合開發公司、房地產開發公司、物資經營貿易公司、財務開發公司等5個子公司。其中工業公司轄工廠16家,固定資產3224萬元,職工798人,產值4670.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97%。服裝廠有固定資產1244.8萬元,廠房1萬平方米,擁有日本進口成套服裝生產流水線,職工265人,產值471.4萬元,"戀舒"牌男兩用套裝、中山裝,先後獲中國紡織工業部和浙江省優質產品獎。皮革製衣廠有固定資產39.7萬元,廠房2500平方米,職工180人,年產皮革、羽絨服裝2萬餘件(套),產值332萬元,其中加工的"金羊"牌皮革服裝獲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獎,產品遠銷德國、丹麥和澳大利亞等國。人造金剛石廠有固定資產328萬元,廠房2000平方米,職工69人,產值94.8萬元,是寧波市屬唯一生產金剛石的廠家。有機氟製品廠有固定資產1751.4萬元,廠房2290平方米,職工92人,產值136萬元,所產PTEF夾層填圈及摩擦片獲寧波市科技新產品成果獎。
共同富裕聞名全國
滕頭村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生產穩步發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1978年工農業總產值30萬元,人均收入182元。1985年工農業總產值增至284.7萬元,人均收入1044.2元。1988年工農業總產值突破1000萬元。1990年工農業總產值2128萬元,人均收入1542元。1992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4814.8萬元,人均收入2113元,分別是1978年的160.5倍、11.6倍。
隨著村級積累增加,村民福利事業不斷發展。1979年前,村民房舍均是經百年風雨的舊房,且因人口增長,住房日顯擁擠,有的30歲還未能結婚。1979年10月,村黨支部決定分批拆舊建新,統一規劃,統一施工。確定每戶一間樓房,一間平房,計價3700元;戶有6人以上或子女定親、已婚者,可另分一套:經費由集體補助和村民舊房折價解決。至1987年春,集體總投資250萬元,建成坐北朝南新房31幢,全村223戶搬入新居,人均居住面積35平方米。至1989年全部搬入新居,並為每戶安裝抽水馬桶,人畜分處,戶前均有長方形庭院,多栽花卉果木。周有環村河,河上搭葡萄架。新村建成,不僅住房寬敞,採光好,環境優美,而且節省土地34畝。1979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書記鐵瑛到村視察後提出的"桔子渠、葡萄河、花果村,創造社會主義農村新格局"的目標已經實現。
1988年起,投資20萬元新建國小校舍;投資31萬元改造自來水設備、新建電視差轉台;投資127萬元澆制水泥公路2500米;投資39萬元鋪設工業專用電線。1991年投資65萬元,新建容積為500立方米的沼氣池,日產沼氣1000立方米,提高了生物能的利用率,促進了廢物循環轉化,結束了村民燒柴煮飯的歷史。村有汽車17輛,電話總機1台,裝電話93部,其中"大哥大"6部。
在搞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加強了精神文明建設。1982年提出創建文明村計畫,制訂村規民約,要求人人"熱愛滕頭,建設滕頭",樹立遠大理想,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同時,黨支部嚴格"三會一課"制度,並健全村民組長和婦女代表制度,逐步完善村民公費醫療制度和老年退休制度,普及國中教育,開辦各類專業技術培訓班,增設"好家長,好老師、好學生"獎學金,集體向保險公司投保13個項目計2000多萬元,成為浙江省第一個全方位"保險村"。全村無暴發戶,無貧困戶,村風民風良好,鄰里團結,家庭和睦,形成無迷信賭博,無打架偷盜,無刑事犯罪,無超計畫生育的好風氣。1987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1989年被國家建設部等單位評為"村鎮建設全國文明村"。1991年7月中國農科院、農學院在無錫召開的農業現代化研討會上,到會專家眾口稱讚滕頭"不但實現農業現代化,而且實現了農村現代化"。是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視察滕頭,稱讚"黨支部充分發揮了戰鬥堡壘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