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藏木蘭

滇藏木蘭

滇藏木蘭(學名:Magnolia campbellii Hook. f. et Thoms.)是木蘭科,木蘭屬落葉大喬木,高可達30米,樹皮灰褐色,葉片紙質,深綠色,橢圓形、長圓狀卵形、或寬倒卵形,上面深綠色,下面灰綠色,葉柄基部具短小的托葉痕。花大,稍芳香,先葉開放;花蕾卵圓形,花梗粗壯,無毛或稍被柔毛;花被片深紅色或粉紅色,或有時白色,倒卵狀匙形或長圓狀卵形,花絲紫紅色;雌蕊綠色,柱頭紅色。聚合果圓柱形,蓇葖緊貼,質薄,果梗粗壯,種子心形,側扁,去種皮的種子白色,3-5月開花,6-7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雲南西北部(維西)和西部(瑞麗)、西藏南部。不丹、尼泊爾、錫金、印度東北部(阿薩姆)、緬甸北部也有分布。 生長在海拔2500-3500米的林間。 該種花大美麗,早為歐美園藝界所讚賞,為世界稀有的珍貴樹種。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落葉大喬木,高達30米,樹皮灰褐色,嫩枝黃綠色,老枝紅褐色,無毛。葉紙質,深綠色,橢圓形、長圓狀卵形、或寬倒卵形,長10-23(-33)厘米,寬4.5-10(-14)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摹部圓或闊楔形,通常不等側,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灰綠色,被白色平伏柔毛;中脈及側脈被平伏長絹毛;側脈每邊12-16條,葉柄長1-5厘米,被展開柔毛,基部具短小的托葉痕。

花大,稍芳香,徑15-25(-35)厘米,先葉開放;花蕾卵圓形,長約2.5厘米,被淡黃色絹毛;花梗粗壯,長約2厘米,無毛或稍被柔毛;花被片12-16,深紅色或粉紅色,或有時白色,倒卵狀匙形或長圓狀卵形,長6-14厘米,寬4-6厘米,基部漸狹成爪。外輪3片平展,或外反折向下垂,最內輪直立,靠合,寬卵形或近圓形,長8-10厘米,寬4-6厘米,圍著雌雄蕊群;雄蕊長1-3厘米,花絲紫紅色;雌蕊群長2-3厘米,綠色,柱頭紅色。聚合果紫紅色,轉褐色,初直立,後下垂,圓柱形,長11-20厘米,直徑2.5-3厘米;蓇葖緊貼,質薄,沿背縫線開裂成兩瓣;果梗粗壯,直徑1-1.5厘米,無毛;種子心形,側扁,高1-1.2厘米,寬0.8-1厘米,去種皮的種子白色,腹面稍凹,頂端孔大,不凹入,基部具銳尖。花期3-5月,果期6-7月。

生態環境

滇藏木蘭育苗地乾濕分明,雨熱同期的南亞季風型氣候。每年5月-10月,受控於西南季風,形成雨期,降水集中,約占全年總降水的90%,11月至翌年4月,受控於大陸西風環流,形成旱季,降水量僅占全年的10%。年均溫12℃-14℃,最冷月1月,月均溫1℃-3℃,最熱月6月,月均溫15℃-17℃,年降雨量約1100-1200毫米。土壤為森林棕壤,土壤肥力為中等。

分布範圍

產於雲南西北部(維西)和西部(瑞麗)、西藏南部。生於海拔2500-3500米的林間。不丹、尼泊爾、錫金、印度東北部(阿薩姆)、緬甸北部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種子採收和處理:滇藏木蘭的果實大多9月-10月成熟,成熟後應及時採收,採下後的果實攤於通風的室內,厚約20厘米,每天翻動1次-2次,讓其種子後熟2d-3d後,再置於日光下晾曬,使果實裂開取出種子,將取出的種子在室內攤晾2d-3d,厚約10厘米,並每天翻動2次-3次,嚴防發熱,待外種皮變黑或變軟時,置清水中浸泡24h,搓揉除去外種皮,將得到的淨種在室內通風陰涼處陰乾種子表面的水分,隨後晾曬1d-2d後進行沙藏。

種子貯藏:貯種用的沙子為潔淨河沙,以中、細沙為好,過米篩,注意不能用過細的浮沙,易爛種。沙子的濕度以“手握稍成團,手鬆即散開”為好。然後,在地面上墊一層5厘米厚的河沙,將3份河沙與1份種子充分拌勻後堆放於5厘米厚的河沙上面,累計堆放高度不超過30厘米,超過30厘米時,要每隔30厘米豎一個緩氣草把或小捆竹片,以利通氣;表層覆蓋5厘米的純沙,四周用木板或磚頭圍起來。以後經常檢查,發現沙子太乾時,按上述方法加水拌勻,重新貯藏。如沒有河沙,也可用鋸末代替,濕度以手感帶潤即可,但貯種厚度以不超過15厘米為宜。

育苗地選擇:育苗地選擇在永平縣金光寺自然保護區,屬橫斷山系,雲嶺山脈南部博南山的一部分,海拔高度為2600m。該地屬乾濕分明,雨熱同期的南亞季風型氣候。每年5月-10月,受控於西南季風,形成雨期,降水集中,約占全年總降水的90%,11月至翌年4月,受控於大陸西風環流,形成旱季,降水量僅占全年的10%。年均溫12℃-14℃,最冷月1月,月均溫1℃-3℃,最熱月6月,月均溫15℃-17℃,年降雨量約1100mm-1200mm。土壤為森林棕壤,土壤肥力為中等。

苗床整地及土壤處理:播種前1個半月,清理育苗地,除去雜草和石礫,深挖翻土35厘米左右,經過一段時間的暴曬和風化後,把土壤耙碎,土粒直徑≤1厘米。由於冬春季節,雨量較少,應作低床,略低於步道3厘米-5厘米,床寬1.2m-1.3m,步道寬40厘米。苗床整地後施底肥5kg·m-2(腐熟的有機肥)。

播種方法:滇藏木蘭可晚冬、早春育苗。為便於除草、起苗管理,採用條播,按行距15厘米開溝,溝寬5厘米,溝深4厘米,用細孔噴壺把溝面澆濕,然後將種子均勻點播溝中,種子與種子之間的距離為4厘米-5厘米,蓋土厚度2厘米,接著用松針覆蓋苗床,以不見土壤為宜,澆水時通過松針濾水不易沖開蓋土使種子裸露。為防止低溫、霜凍,可用竹桿搭建弓形塑膠拱棚,以利保溫保濕。

栽培技術

幼苗管理:播種當日必須澆透水,以後只要保持苗床濕潤即可,不可過乾或過濕,澆水時間以早晚為宜。播種後40d-50d,幼苗大量出土,應逐次揭去覆蓋在苗床上的松針。待幼苗出齊後,即可全部揭去松針覆蓋物,注意不要損傷幼苗。另外,隨著氣溫轉暖,棚內溫度升至30℃時,應把塑膠棚膜換成遮蔭網。播種4個月左右應揭除遮蔭網進行煉苗,以適應外界環境條件,提高苗木木質化程度。

營養袋苗

營養土的配製:用腐殖土70%,粘土20%,火土10%混合,另加2%過磷酸鈣,撒入少量的複合肥充分拌勻作為營養土。營養袋規格為15厘米×18厘米,裝袋後帶狀擺放整齊,頻寬1.5m,每行10袋,長度視苗圃地而定,步道寬度40厘米,步道高於營養袋口3厘米左右,利於保濕。

幼苗移袋及後期管理:經過煉苗後的幼苗,即可移入營養袋中進行培育。起苗前2h應先澆透水,起苗時應儘可能做到不要損傷幼苗的頂芽、皮層,保持根系的完整,在移裝袋時隨取隨裝,並保證不窩根。幼苗移植上袋後要加強水肥和除草管理。40d後開始施肥,肥料以三元複合肥、尿素為主,採用薄施、多次施肥的方法進行施肥,及時除草,每次每袋施三元複合肥2粒-3粒,每月1次,中途切換成尿素1次-2次,同樣薄施3粒-4粒,埋在距苗木根部3厘米處的土中,根據天氣進行及時澆水,促進苗木生長。

大營養袋苗

換袋培育:當幼苗在營養袋內生長近1年後,平均高度已達50厘米左右,苗木根已穿袋或接近穿袋,此時要進行株行距調整,換成30厘米×30厘米規格的大營養袋繼續培育。此時應重新整地開溝,溝深55厘米,寬50厘米,將溝內土粒耙碎,使土粒直徑小於2.5厘米,就地裝入大規格營養袋中。剷平溝底,把大營養袋平放溝中,嚴實飽滿地將細土裝至袋口的2/3,用剪刀去掉小袋苗塑膠袋,連苗帶土球置於大袋正中,袋與袋間的空隙也要用細土填實,齊平地面即可,以利於保水。

調整密度;合理密植是培育優質苗木的基本條件,密度過大,苗木生長空間小,通風透光性差,不利於苗木正常生長,所培育的苗木高粗生長比例失調,個體差異大,商品價值低。密度過小,單位面積上的苗木產量低,不能有效利用土地資源。株行距應為1.2米×1.2米,當相鄰植株的枝條相接時,應再次調整株行距,隔株移植。

病蟲防治

甲胺磷0.067%的溶液和多菌靈噴灑苗床,可防治小地老虎害蟲和根腐病、莖腐病、葉枯病、灰斑病等的發生。幼苗期要每隔10d左右用1:1:1多菌靈液噴1次。袋苗期,其生長快、抗性強,偶有葉枯病發生,可用0.5%的波爾多液和多菌靈噴灑。

主要價值

其花開如蓮,直徑15厘米-25厘米,最大可達35厘米,被片12枚-16枚,淡粉紅至深粉紅及紫紅色或白色,清香幽馥,花期很早,先於葉生長,冬末至早春開放。是較好的城市和庭院綠化的觀賞樹種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