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族

滅族

北匈奴在西遷中,300年後改變了整個歐洲歷史,在91年北單于戰敗後,率殘部西逃至伊黎河流域的烏孫國,在其立足後,仍然出沒於天山南北,實施掠奪。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殺死了漢將索班。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班勇於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在班勇離職後,北匈奴勢力又重新抬頭,漢將斐岑於1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於巴里坤,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滅族

拼音: miè zú

注音: ㄇㄧㄝ ˋ ㄗㄨˊ

基本解釋

[ extermination of an entire family] 一人犯罪,誅滅全族。

此何進之謀也;我等不先下手,皆滅族矣。——《三國演義》

引證解釋

1、古代酷刑。一人犯死罪而連及其父母妻子等整個家族被殺。《東觀漢記·邳彤傳》:“ 信都王 捕系 彤 父弟及妻子,使為手書呼 彤 曰:‘降者封爵,不降者滅族。’”《敦煌變文集·捉季布傳文》:“藏隱一餐停一宿,滅族誅家斬六親。”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果報·景泰間逆黨》:“ 鑒 伏罪伏誅,遂滅族。” 魯迅 《華蓋集·七》:“在學校里,不是還唾罵敵人的兒子,使他非逃回家去不可么?這和古代暴君的滅族的意見,有什麼區分!”

2、滅族刑是株連刑,一人犯死罪家族所有人都要死(即誅三族)。《新唐書 酷吏傳》記載“楊慎矜兄弟皆賜死,株連數十族。”楊慎矜、楊慎余、楊慎名兄弟乃隋帝楊廣的嫡系玄孫,楊慎矜唐玄宗時為御史中丞遷戶部侍郎。只因受李林甫的污衊就要連累這么多無辜的生命。

相關詞語

開頭相同: 滅絕人性 滅門 滅夷 滅沒 滅收 滅息 滅學 滅身 滅殺 滅抑 滅跡 滅國 滅種 滅劫 滅頂 滅門之禍 滅度 滅倫

結尾相同: 鱗宗介族 拉祜族 京族 父族 冠族 復族 收族 貫族 母族 四大家族 清族 東鄉族 官族 九族 糾族 詞族 雲族 簪纓世族。

匈奴滅族

漢朝以後分南北2支匈奴。

歷史,匈奴歷史,匈奴

錫爾河是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鹹海。在漢時,這裡是康居國。北匈奴在

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法立足,大約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了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至於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動,因為缺乏史料記載,就不得而知了。

他們開始遷徙時有50~60萬人留下,自願加入鮮卑族。

南匈奴的大單于劉淵在晉末造反。建立了[成漢]。從此掀起了五胡十六國。後來,匈奴的[羯人部]篡[成漢]建立[前趙]後被[氐人]的前秦所滅。

匈奴[月氏人部]建立北涼,後被鮮卑拓跋部所滅。

匈奴[鐵弗人部]投奔羌人的後秦。建立胡夏。後被鮮卑拓跋部的北魏所滅。

最後一支匈奴人。融入高麗附近的鮮卑族宇文部。建立北周。後被漢族楊堅所篡。楊堅立隋朝。

從此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國中逐漸融入中國各個民族。

但在陝北仍然留有遺民,在餘下的幾千年的長河中逐漸同化,融合,消失。(高建群著有小說《最後一個匈奴》)

北匈奴,300年後西遷到歐洲,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格局。後來被東、西哥特和東、西羅馬所滅。曾經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如果你想了解可以去查一個叫--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的人。

現在的匈牙利人應該是匈奴人和當地日爾曼和其他民族的混血後裔。

誅九族

誅九族應來自於秦變法後的夷三族法 ,屬連坐。

“九族”也是指親屬。但“九族”所指,同樣諸說不同。一說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孫,即玄孫、曾孫、仍孫(古時稱從本身下數第八世孫為仍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說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九族”一說的出現,與封建社會的刑法制度有很大關係。封建社會實行殘酷的株連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滅“九族”,即“株連九族”。

說法一

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 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

2. 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兒子。

3. 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4. 凡與被滅族者有著血緣或者近親遠戚。

5. 自己。

說法二

中國古代“抄家”和“滅族”經常是伴隨使用的,目的在斬草除根--完全除去復仇的實力和人脈。少康中興“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就是除之不盡的後果,伍子胥與吳伐楚是滅族不徹底的結果。因此,秦始皇開始有“族誅”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後代越來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連最廣的是明成祖殺方孝孺,誅其“十族”。

其它相關

挖墳掘墓,罪滅九族。”

這是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的“天條”。說起它的歷史,還與韓信有關呢。

話說三年的楚漢戰爭中,韓信智下三秦,攻克散關,奪彭城,破趙魏,平齊地,發揮發卓越的軍事才能,廣武一戰徹底擊潰了西楚霸王項羽,為西漢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為此,韓信也自恃功大,自立為齊王。這事使漢高祖十分惱怒。呂后深知漢高祖心意,當宮中傳出韓信勾結陳豨謀反的訊息時,就決意要設法除掉韓信。韓信得知蕭何與呂后合謀要殺害他,知道難逃厄運,便對他妻子說:“我今難免一死。我有一部天書,我死之後,你把它放在棺材裡,枕在我的頭底下。待安葬我之後,你就對外放風說我之所以能夠百戰百勝,是因為我有這部天書,天書上不僅有五韜六略,而且有治國平天下的方法。到時候你只要如此這般,就可以為我報仇了。”

不久,蕭何在呂后的指示下,誘殺了韓信。

韓信夫人埋葬她的丈夫時,按照韓信生前的交待,將那部天書墊在韓的頭底下,裝進了棺材。按韓信的授意,四處放出風去。訊息傳到蕭何耳里,也傳到了皇宮裡。蕭何想得到這部天書,他想,埋掉了多么可惜!於是就親自帶領一隊人馬去挖韓信的墳墓。韓夫人又向那些與韓信先前要好的大臣們哭訴:“韓信為漢朝立下了那么大的功勞,如今剛死,屍骨未寒,蕭何就去挖他的墳,真是喪盡了天良啊!”許多大臣都很同情她,為她鳴不平,但卻不敢說蕭何的壞話。

蕭何帶領人馬挖開了韓信的墳墓,撬開棺蓋一看,韓信的頭底下果然枕著一個長方形的黃綾布包袱。蕭何親自拆開包袱,一層又一層,層層迭迭竟包了九層!當蕭何正要打開天書看時,只聽太監一聲“聖旨到!”宣蕭何立即持天書進殿。

蕭何接旨,連忙打道上殿,雙手捧著天書,呈交給漢高祖劉邦。劉邦展開一看,上面寫著十二天條,第一頁第一條就是“挖墳掘墓,罪滅九族。”劉邦當了皇帝,最耽心的就是兩件事:第一是生怕別人篡奪皇位;第二是死後怕人挖他的墳墓。他想,原來“天條”上都寫明了此事。於是,當即一拍龍案,問道:“蕭何,你可知罪?”

蕭何見劉邦突然大發雷霆,連忙跪下答道:“臣不知罪犯何條?”

劉邦指著天書念道:“挖墳掘墓,罪滅九族。”

那些同情韓信夫人的,與韓信生前要好的大臣立即跪下了一大片,都說蕭何不該挖韓信的墳。劉邦見這么多大臣都指責蕭何,便立即把他拿下了天牢問斬,滅九族。

民間也從那時開始,有了不能挖墳的習俗。

以法制嚴苛著名的明清最嚴厲的時候也是株連九族而唐朝竟是株連數十族。因一人有罪而牽連自己父母、妻妾、兒女、親人、朋友、鄰居等等和自己有關係的人都要倒霉遭殃都要死。前文“甘露之變”王涯的族人親朋更是倒霉、死得不痛快還要受腰斬的痛苦罪。其實唐朝藩鎮互相屠殺用滅族刑已習以為常,唐朝之混亂人性之惡毒可想而之,屠族滅門慘禍在混亂的唐朝為家常便飯。

一個貴族的形成需要百年以上的時間,一次滅族相當於拔一次根。楚滅若敖氏,晉滅荀智氏,明滅方孝孺,就這樣,九州內滅掉一群又一群生命,也消失了一支又一支文化。

典故

朱元璋像朱元璋像

安徽鳳陽朱元璋,以一孤苦無依、魁梧戽斗的流浪兒,做過牧童、小和尚、行乞緣,最後投效郭子興軍,身經百戰,歷時十六載,終於驅逐元虜,建元洪武,定都南京,國號大明,是為明太祖。

太祖自小父母雙亡,兄姊五人或死或離。人單丁薄,無奧無援,即位後卻大大地發揮了“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的本能,總計生下二十六個兒子。太祖又鑒於隋、唐君主大權旁落藩鎮,導致衰亡,又以宋代內重外輕,以致外侮紛至沓來,亦導致亡國。乃分封諸子,雖“分封不錫土,列爵不臨民,食祿不治事”以資預防。太祖在位三十年,病歿,享年七十一。由於太子早逝,遺詔傳位於太孫允炆。

所謂九族,從己身往上數:父、祖、曾祖、高祖;再自己身往下數:子、孫、曾孫、玄孫,總共九族。所謂十族,外加門下學生,連坐被殺者達八百七十三人,其他外親之發配充軍者高達千餘人,時稱“瓜蔓抄”是也。

太祖在位三十年,病歿,享年七十一。由於太子早逝,遺詔傳位於太孫允炆。方孝孺被稱為明初第一大儒,且是輔佐朱元璋孫子建文帝的重臣,桃李滿朝廷(其實是一大派系)。燕王朱棣打下金陵後,第一個要收服的就是方孝孺,偏偏這位老夫子一身傲骨,兩次見新皇帝都是披麻戴孝、嚎啕痛哭,朱棣低聲下氣請他代擬詔書(逼他表態),他只寫了“燕賊篡位”四個大字。朱棣問他:“難道你不怕死嗎?”方孝孺答:“要殺便殺,詔不可草。”朱棣:“難道不顧及你的九族嗎?”方孝孺:“不要說九族,誅十族也不怕。”這一下皇帝火了,在方孝孺九族之外,加上“門生”“朋友”湊成十族,統統殺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