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曲武秧歌

溫曲武秧歌

溫曲武秧歌是流傳於山西省祁縣古縣鎮溫曲村的一個民間藝術品種。山西省晉中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祁太秧歌和武功拳術有機結合的一個藝術品種。它主要的表演手段是武打。其劇目大都是取材於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的武戲,由藝人自編自演,著力歌頌中國古代見義勇為、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

歷史淵源

祁縣溫曲武秧歌是在祁太秧歌向戲劇化發展中派生出來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溫曲武秧歌始於1573年-1620年(明代萬曆)年間,山西省祁縣古縣鎮溫曲村人賀朝奉學得精湛的拳術,並把武功融於舞蹈程式中,在家設武館教徒。公元1796年至1820年(清嘉慶)年間,武秧歌逐步向舞台化發展。1821-1850(道光)年間,“同樂社”正式上演《清風嶺》等十幾個劇目。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溫曲成立了“勞動人民俱樂部”,上演了武秧歌《白水灘》等十幾個劇目。

代表劇目

武秧歌的主要代表劇目有:《吃瓜》、《賣藝》、《翠雲樓》、《神州會》、《昊天關》、《木蘭從軍》等。

主要特點

武秧歌主要的表演手段是武打。除了以武打為主外,還有以下幾個特點:1、表演武打時是實打實,不採用戲曲武打中虛擬的程式套子,只有經過嚴格武術訓練的人,才能登台表演。2、有的劇目全劇沒有一句唱腔,全部是念白。有的劇目只出現少量唱腔,是採用祁太秧歌的曲調稍加改革進行演唱的。3、武打場面的音樂伴奏是採用中路梆子的鑼鼓經,如“四股頭”、“五錘子”、“七錘子”、“亂家具”等。4、臉譜近似中路梆子,服裝全部“小打扮”,不穿盔甲。5、武打道具全部是真刀真槍,不使用戲曲中製作的道具。

發展歷程

追溯武秧歌的起源,與當年祁縣晉商的輝煌有關。當時晉商走南闖北做生意,銀兩及貨物的運送,在那個交通不便的時代,離不開鏢局保駕護航。這也促進了當地人尚武習武風氣的形成。加之晉商每到一地都需要逗留很長時間,漫長的等待中他們就靠欣賞當地的戲劇來打發時光。他們把南北戲劇融合在一處,產生了獨具特色的武秧歌。然而在19世紀初(民國)以前,秧歌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任何舞台都不會向秧歌開放,當時的秧歌只能在街頭表演。1049年解放後由於歷史的原因,登上舞台不久的武秧歌開始很快又退出舞台。1964年四清運動時,在一位喜愛武秧歌的工作團團長的要求下,溫曲人又演出了一場武秧歌。但這位團長因此遭到了批鬥,武秧歌再次陷入沉寂。
20世紀80年代,山西省文化廳一位搞舞蹈的副廳長到祁縣採風時,提出了挖掘武秧歌的想法。1986年,溫曲村學校乘學生放假之際,組織起近百名學生,進行武秧歌排練,最後堅持下來的也只有40幾個人。20世紀90年代,溫曲武秧歌在演出了幾年後,又因後繼乏人中斷至今,主要原因可能與武秧歌演出難度有關。

非遺信息

序號名稱地區類別級別
18溫曲武秧歌祁縣戲曲晉中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