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中祛寒

溫中祛寒

溫中祛寒,溫法之一,運用溫熱藥,溫暖中焦(指脾胃),祛其寒邪的治法。

適用於因脾胃陽虛所致的脾胃虛寒證以及寒邪直中脾胃證,證見腹中冷痛,脘痞腹脹,嘔吐瀉利,吞酸吐涎,肢體倦怠,納少,手足不溫,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脈沉細或沉遲等。吐血、便血、霍亂、小兒慢驚風等屬脾胃虛寒證者也可使用本法。常用乾薑、吳茱萸、附子、良姜、蜀椒等溫里藥,並常與人參、白朮、大棗等健脾益氣藥物配伍使用。代表方劑有理中湯、吳茱萸湯、小建中湯等。根據病變的臟腑不同,溫中祛寒法又分為溫胃法和溫脾法。

溫胃法 又稱溫胃散寒,適用於胃寒證的治法。證見胃中虛寒,或寒邪犯胃所致的胃脘冷痛,輕則隱隱作痛,重則疼痛劇烈,遇寒加重,得溫則減,口淡不渴,嘔吐清水,吞酸呃逆,舌淡苔白膩,脈弦或遲等。治宜溫胃散寒,方用吳茱萸湯、良附丸。

溫脾法 適用於脾陽虛證的治法。脾與胃互為表里,脾陽虛每兼胃陽虛,故溫脾法實際上是治療脾胃虛寒證的治法。證見面色少華,肢體倦怠,納少腹脹,腹中時痛,大便溏瀉,手足不溫,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等。治宜溫中祛寒、補益脾胃,方用理中湯。

溫中祛寒法還常與其他治法配合使用,如脾胃寒濕,濕阻氣機,脘腹脹滿,宜配合燥濕理氣法,常用厚朴溫中湯。脾陽虛衰,運化失常,水腫、小便短少,宜配合利水法,常用實脾散。兼腹滿冷痛、大便秘結,宜配合下法,常用溫脾湯。兼腎陽虛,五更泄瀉,宜配合溫補腎陽法,常用四神丸。

臨床上胃熱、脾胃濕熱、飲食積滯所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痢疾以及脾胃陰虛證等均不宜使用此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