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崖高蹺

溝崖高蹺

溝崖高蹺,是流傳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溝崖村的一項民俗表演節目。溝崖高蹺,起源於清代,表演形式富有地方特點,不但能跑,而且能扭能唱能跑能相,始終保持歷史悠久的傳統特點:一邊跑、一邊扭、一邊唱。2006年,溝崖高蹺入選為青島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簡介

“溝崖高蹺”是流傳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溝崖村的一項民俗表演節目。2006年,溝崖高蹺入選為青島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可追溯到1900年(清光緒26年),先後由臧允宗、臧作欽、臧瑞松發起組織創辦,後又經過不斷的改進,在晚清年間,溝崖村高蹺隊便聞名於四村八疃。[1]
編輯本段

傳承發展

溝崖高蹺可追溯到公元1900年(清光緒26年),先臧允宗,後臧作欽、臧瑞松發起
組織了嶗山第一支高蹺隊,初興時,蹺腿高度僅有25厘米左右,高蹺隊人員都是男人,表演時男扮女裝,服裝與化妝品有演員自備。公元1907年(清光緒33年),村里幾個在河南許昌做木工的村民回來後,便介紹了許昌地區高蹺的一些見聞,豐富了溝崖的高蹺,蹺腿上升到60厘米~80厘米。又經過不斷的推陳出新,改進、提高,舞技越來越精湛,內容越來越豐富,溝崖高蹺隊的名氣也就越來越大。
解放前,因戰爭和社會經濟破敗,各種社火活動消失,溝崖高蹺的發展停滯不前。高蹺隊依舊只限男性參加。新中國成立後,社火活動逐漸恢復,多數為高蹺老會,女性加盟且逐年增多。
20世紀50~60年代,以藏正青、臧正民組織有30人的高蹺隊,鑼鼓隊只有5人,樂器有二胡、京四弦,服裝自備(向剛結婚的青年婦女借穿),外出表演時隊員們背著腿子往返步行。
20世紀70年代~80年代,以臧賢太、臧兆欽所組織的高蹺隊,人數在30人左右,有男有女,蹺腿高80厘米,僅增添少量的面裝、服裝,大多數服裝還要自備(時裝、古裝、解放服裝等),樂器:二胡、京胡、三弦、笛子、撳琴,鑼鼓隊也有所增加,有:錐鼓、尖鼓、鑼四面、鈸四面,小鈸兩面、手鑼一面。
20世紀90年代末,在現有的基礎上增添開道鑼2面(直徑60厘米)。21世紀後,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好了,精神生活的追求也高了,村兩委重視傳統的歷史文化,村委員臧學浩具體抓,協助臧賢太組織高蹺隊伍,又重新添置了服裝、鑼、鼓、花車等道具,樂隊人員8人,鑼鼓人員28人,組成了龐大的樂打隊伍,逢年過節,走村串巷,豐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3]‍
編輯本段

表演形式

溝崖高蹺從高度上分高、中、低三種,叫高蹺、中蹺、跑蹺。最高的高蹺有高達
一丈的,最低的不到2尺。表演者均扮演成各種戲劇人物,木桿綁腿,隨著鼓樂的節奏或列隊或走或跑地旋轉、蹦跳,技術高一點的人能表演跳過桌子、凳子、過小木橋等驚險的動作。有的表演者詼諧幽默,常常做出不慎摔跤的動作,嚇得人來攙扶時,卻又一躍而起地蹦蹦跳跳。
從內容上還分文蹺與武蹺:文蹺講究扭、逗,或表演情節簡單的小戲。文高蹺用弦樂伴奏,邊走邊舞,變換各種隊形。溝崖高蹺的基本變換形式有“踏街”“叉花”“一條龍”、“剪子股”“大八字”等。在街道上表演,舞者有的化裝為戲劇人物,既表現歷史故事,也表現現代生活,內容豐富多彩,不拘一格。武高蹺用打擊樂伴奏,以表演特技為主,把驚險的表演與優美的造型藝術融合為一體。武高蹺表演驚險緊張,動人心魄,與文高蹺的氣氛熱烈舒緩形成強烈對比,溝崖高蹺融入了兩種表現形式的精華,在表演上更加引人入勝。[3]‍
編輯本段

藝術特點

溝崖高蹺不但能跑,而且能扭能唱能跑能相,始終保持歷史悠久的傳統特點:一邊跑、一邊扭、一邊唱。
“扭”,是溝崖高蹺韻律的基本特徵。其基本要領可以概括為“扭腰、展臂、挽腕、屈膝、提氣”。男女演員通過令人眼花繚亂的多種表演花樣,默契配合,裙飛扇舞。
“唱”,是幽默表演逗人開心以及演員之間互相交流情感的表現手段。也是與民眾進行交流,表現主體的方式。在唱的過程中,富有特色的抒情性動作得以充分發揮,令人耳目一新。
“跑”,是溝崖高蹺最突出的特點。優美、端莊、風流、瀟灑的格調,灑脫、利落的動作,使溝崖高蹺更具有觀賞性。
“相”,就是“鼓相”,是溝崖高蹺向高水平表演技巧攀登的階梯,也是它與其它高蹺的區分點。通過“叫鼓亮相”,演員在鑼、鼓、鐃、鈸擊打伴奏中舞蹈翻跌,在表演中轉化情緒、變換節奏,使舞蹈呈現異峰突起之勢。[3]溝崖高蹺內容與時俱進,從解放前的“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中的精彩片斷,到解放後的“青島解放”再到歌唱今天的小康生活,表達了構築和諧家園的美好願望和決心。[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