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贛蘇區反圍剿

湘鄂贛蘇區反圍剿

湘鄂贛蘇區反圍剿,是指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湘鄂贛革命根據地(亦稱湘鄂贛蘇區)紅軍在湖南、湖北、江西 3省邊界地區,反對國民黨軍“清剿”、“圍剿”的作戰。 紅軍第十六軍在軍長孔荷寵、政治委員李楚屏指揮下,乘國民黨軍“清剿”部署尚未就緒之際,採取避實就虛,主動出擊的戰法,突然以一部兵力於1930年12月11日攻占修水城,繼攻武寧縣城未克。國民黨軍即以駐瀏陽、平江、通城、崇武等縣城的第十五師和新編第三十一、新編第三十二、新編第十師和第五十四師各一部,向修水、武寧之間地區合擊紅十六軍。紅十六軍乘隙西移,於18日攻克通城,殲新編第十師1個團及地主武裝一部,俘1500餘人,繳槍800餘支(挺)。旋即轉兵向南,先攻平江城,繼攻瀏陽縣古港,均未克,遂於1931年1月下旬進入江西,分兵在宜豐、上高、高安、銅鼓等縣境內消滅地主武裝,同時進行休整和籌款。在此期間,湘鄂贛蘇區的地方武裝迅速發展,組成了紅軍獨立第一、第二、第三師,分別活動在平江、瀏陽地區和萬載、宜春地區及鄂東南地區堅持鬥爭。

過程

1930年1月,國民黨軍在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一次“圍剿”的同時,準備以5~6個師的兵力,對湘鄂贛蘇區進行“清剿”。紅軍第16軍在軍長孔荷寵、政治委員李楚屏指揮下,乘國民黨軍“清剿”部署尚未就緒之際,採取避實就虛,主動出擊的戰法,突然以一部兵力於12月l1日攻占修水域,繼攻武寧縣城未克。國民黨軍即以駐瀏陽,平江、通城、崇陽、武寧等縣城的第15師和新編第3l、新編第32、新編第10師和第54師各一部,向修水、武寧之間地區台擊紅16軍。紅16軍乘隙西移,於18日攻克通城,殲新編第10師1個團及地主武裝一部,俘1500餘人,繳槍800餘支(挺)。旋即轉兵向南,先攻平江城,繼攻瀏陽縣古港,均未克,遂於1931年1月下旬進入江西,分兵在宜豐、上高、高安、銅鼓等縣境內f肖滅地主武.裝,同時進行休整和籌款。在此期間,湘鄂贛蘇區的地方式裝迅速發展,組成了紅軍獨立第1、第2、第3師,分別活動在平江、瀏陽地區和萬載、宜春地區及鄂東南地區堅持鬥爭。

襲占銅鼓城

3月,紅十六軍乘國民黨軍調防之際採取先打弱敵,各個擊破的戰法,一度襲占銅鼓城,後在萬載縣潭埠攻擊國民黨軍第十八師第五十四旅,俘100餘人,繳槍200餘支、迫擊炮3門。5月,國民黨軍以8個多團的兵力,向陽新縣三溪口地區進攻。中共鄂東南特委指揮紅軍獨立第三師和地方武裝,廣泛襲擾,迫其撤走。6月初,國民黨軍新編第十師向通山地區發動進攻。紅十六軍和獨立第三師在通山至鹹寧的要道上設伏打擊國民黨軍,俘900餘人,斃傷700餘人,繳槍1000餘支。16日,紅十六軍和獨立第三師進攻鹹寧縣官埠橋、馬橋,擊潰國民黨軍1個團又2個營,俘300餘人,繳槍900餘支。

國民黨軍圍剿

7月,國民黨軍以4個團的兵力,向位於陽新縣三溪口、白沙鋪、木石港地區的紅十六軍發動進攻。紅十六軍以一部兵力佯攻陽新縣北部的雞籠山,集中主力對占領木石港的第二十六師1個團進行攻擊,該團堅守不出,紅十六軍佯作撤退,在玉嶺山地區誘殲其1個營,繳槍800餘支,迫擊炮10門。9月,國民黨軍獨立第三十二旅進攻渣津,紅十六軍和獨立第二師在黃坊進行伏擊,俘300餘人,繳槍400餘支。10月,國民黨軍第十八師2個團和宜春地主武裝一部進攻萬載縣茵果,紅十六軍和獨立第一、獨立第二師進行反擊,斃傷其300餘人,繳槍300餘支。此後,紅十六軍和地方部隊轉戰於修水、萬載、陽新等地。

湘鄂贛軍區成立

1932年3月,湘鄂贛軍區成立,孔荷寵任總指揮,黃志況任政治委員。至7月,全區紅軍及地方部隊發展至1.6萬餘人。9月10日,國民黨軍以優勢兵力對湘噪聲贛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先後占領龍港、燕夏和小源等地。紅十六軍廣泛開展游擊戰爭,收復了小源等部分地區。1933年4月初,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十六軍和由獨立第一、第二師編成的紅軍第十八軍,由萬載縣高村一帶沿錦水北岸向南昌進發,以牽制即將“圍剿”中央蘇區的國民黨軍。途中,在宜豐縣港口地區,殲國民黨軍1個團另1個營,繳槍650餘支,重機槍15挺。與此同時,國民黨軍2個多團乘紅軍東進之機,由瀏陽向湘鄂贛省委駐地小源進攻,紅十六、紅十八軍隨即西返。8月中旬,在小源以西的株木橋,與國民黨軍激戰1晝夜,將其擊潰,斃傷600餘人。爾後,紅十八軍又在宜春縣小洞俘國民黨軍100餘人,繳槍200餘支。

第五次“圍剿”

1933年秋,國民黨軍以5個師又3個旅的兵力,對湘鄂贛蘇區發動第五次“圍剿”。9~11月,紅十五師(6月由紅十六軍改編)根據中革軍委指示,轉戰瀏陽、萍鄉、醴陵等地,以吸引湖南國民黨軍,策應紅六軍團在湘贛蘇區作戰。12月,紅十六師奉中革軍委命令,向袁水下遊行動,以威脅南昌,配合中央蘇區反“圍剿”作戰。26日,攻占南昌附近的西山萬壽宮,殲國民黨軍2個營。1934年2月初,紅十六師在奉新縣黃沙同由湘贛蘇區北進的紅十七師會合,共同進入南昌經馮地區,轉戰1個多月,執行中革軍委賦予的破壞南潯鐵路(今南昌-九江),威脅南昌,吸引贛江以東國民黨軍的任務。3月中旬,紅十六師西返銅鼓縣幽居時,湘噪聲贛蘇區已被國民黨軍分割和實行分區“清剿”。6月上旬,紅十六師主力在宜豐、奉新邊界黃沙、甘坊地區,被國民黨軍第十八、第五十師的6個團包圍,大部犧牲,少數突出重圍,於8月間轉移到平江、瀏陽、修水、銅鼓邊界地區。紅十六師另一部在金豐一帶也遭受重大損失。至此,湘鄂贛蘇區大部被國民黨軍占領,紅十六師餘部及游擊隊在湘鄂贛邊界地區繼續堅持鬥爭。

意義

湘鄂贛蘇區的反“圍剿”作戰歷時近4年,消滅了大量的國民黨軍部隊,取得了許多次作戰的勝利,擴大和鞏固了湘鄂贛蘇區,但最後卻是部隊遭受到了重大損失,蘇區大部被敵占領。所有這些說明,紅軍要想取得勝利,一是要有正確的戰略方針,二是要有靈活的戰略戰術,三是要防止一切不從實際出發的冒險主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