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贛蘇區反“圍剿”

湘贛蘇區反“圍剿”

1931年7月~9月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省南部地區,反擊國民黨軍3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圍剿\"的戰役。蔣介石第二次“圍剿”遭慘敗後,糾集30萬兵力發動第三次“圍剿”。蔣介石親任總司令,國民黨軍隊採取三路合擊:中路由南昌、右路由吉安、左路由南豐向中央革命根據地進攻。紅軍第一方面軍30000人,在毛澤東指揮下,仍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以一部分兵力將敵人主力部隊7個師向興國以西和西北地區吸引,主力向東突進。此役共殲敵7個師,17個團,俘15000餘人,繳槍20000支。第三次反“圍剿”取得重大勝利。

湘贛蘇區反“圍剿”

正文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湘贛革命根據地(亦稱湘贛蘇區)紅軍在湖南、江西兩省邊界地區反對國民黨軍“圍剿”的作戰。
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湘贛蘇區紅軍獨立師在配合中央蘇區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圍剿”作戰中,先後在嚴塘、酃縣、將軍山、廖塘橋、永陽等地,共殲國民黨軍1個團、1個保全團,另1000餘人。1931年11月,國民黨軍集中10個師連同地方武裝共約 8萬人,組織對湘贛蘇區的“圍剿”。11月中旬,國民黨軍3個師分別由吉安、吉水、泰和、萬安等地出動,進占永新、蓮花、永陽等城鎮,另兩個師由攸縣、茶陵向蘇區推進。湘贛蘇區紅軍獨立第1、第3師,在人民民眾配合下,廣泛開展游擊戰爭,襲擾、圍困駐守永新、蓮花縣城的國民黨軍,並斷其補給,迫使國民黨軍撤向吉安、萍鄉。至1932年3月,蘇區失地全部恢復,獨立第1、第3師合編為紅軍第8軍。
1933年 3月中旬,國民黨軍 3個師分由酃縣、茶陵、遂川、萬安等地出動,對湘贛蘇區進行新的“圍剿”。在袁水地區配合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的紅軍第 8軍,急速返回永新縣境,接著轉至遂川地區尋機作戰,蘇區地方武裝也在寧岡、蓮花縣境開展游擊活動。4月,國民黨軍占領蓮花、永新兩城後,繼續向東進攻,企圖圍殲紅軍於遂川、萬安、泰和地區。紅 8軍迅速繞到永新牛田地區, 使國民黨軍的企圖落空。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勝利後,進攻湘贛蘇區的國民黨軍退出永新城,據守寧岡和蓮花。紅軍繼續以游擊戰圍困國民黨軍。5月,紅 8軍和地方武裝先後在茶陵、蓮花縣境連打3仗,給接運和運輸物資的國民黨軍以沉重打擊,共俘2000餘人,繳獲各種槍1500餘支。6月,紅8軍改編為第17師,並同由湘鄂贛蘇區調來的第18師合編為紅軍第 6軍團。
11月初,國民黨軍以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圍剿”的西路軍之兩個師又1個旅向湘贛蘇區發動進攻。紅6軍團在梅花山地區擊退了國民黨軍 5個團的進攻,殲其近1000人。1934年 1月,紅17師奉命北渡袁水,執行破壞南潯鐵路的任務後,紅18師在蘇區堅持鬥爭。3月,紅17師返回湘贛蘇區。這時,蘇區大部被國民黨軍占領。4月5日,紅6軍團在永新縣沙市以東設伏,全殲國民黨軍1個旅,俘旅長以下1000餘人。6月,國民黨軍兩個師又1個旅向永新縣金華山、松山地區進攻。紅 6軍團經月余奮戰,被迫轉移到永新縣東南牛田和津洞地區。8月,紅6軍團按照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命令,撤出湘贛蘇區,向湖南中部轉移。留在湘贛蘇區的地方武裝繼續堅持游擊戰爭。湘贛蘇區反“圍剿”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