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風光帶

湘江風光帶

湖南長沙湘江風光帶位於長沙市湘江大道,沿湘江南起規劃中的長沙湘江黑石鋪大橋,北至月亮島北端。湘江風光帶建於1995年,它由十餘個休閒健身廣場、綠化帶以及歷史文化景觀組成,集防洪、觀光、旅遊、休閒、健身等功能於一體。特色:要以休閒長廊和雕塑為主景,配以形式各異的小廣場、景觀小品、燈光亮化等配套設施,組合種植了多品種喬木和灌木,體現了江水兩岸相互映襯的獨特景色。遊玩線路:黑石鋪大橋,北至月亮島北端。包括湘江八景,和新建的杜甫亭和各種雕塑、景觀。

簡介

湘江風光帶湘江風光帶

長沙湘江風光帶位於長沙市湘江大道,沿湘江南起規劃中的長沙湘江黑石鋪大橋,北至月亮島北端。湘江風光帶建於1995年,它由十餘個休閒健身廣場、綠化帶以及歷史文化景觀組成,集防洪、觀光、旅遊、休閒、健身等功能於一體。特色:要以休閒長廊和雕塑為主景,配以形式各異的小廣場、景觀小品、燈光亮化等配套設施,組合種植了多品種喬木和灌木,體現了江水兩岸相互映襯的獨特景色。遊玩線路:黑石鋪大橋,北至月亮島北端。包括湘江八景,和新建的杜甫亭和各種雕塑、景觀。

概況

湖南長沙湘江風光帶中沿湘江南起規劃中的長沙湘江黑石鋪大橋,北至月亮島北端,長約26公里。

湘江風光帶湘江風光帶

湘江風光帶建於1995年,主要以休閒長廊和雕塑為主景,配以形式各異的小廣場、景觀小品、燈光亮化等配套設施,組合種植了多品種喬木和灌木,體現了江水兩岸相互映襯的獨特景色。

全線風光帶充分體現了湖南自然風光,環境優美,是遊人觀光小憩的好去處,也是市民晨練晚游的佳境。

長沙地區流入湘江的支流有15條,最大的是瀏陽河。瀏陽河發源於大圍山,全長 234公里,十曲九彎,終年不絕。兩岸青山翠枝,紫霞丹花,名人故里,寺廟遺蹟,多不勝數。發源於瀏陽石柱峰的撈刀河,發源於寧鄉偽山的偽水,也於長沙市區注入湘江。這些大小支流,因受湘瀏盆地地形的控制,大都發源於盆地邊緣的丘崗地區,且流向盆地底部的市區與湘江匯合,因而河網密布,湖泊珠聯,使長沙城三面環水,四季江風吹拂,空氣清新宜人。

湘江風光帶風光湘江風光帶風光

湘江及其支流,水量充沛,長沙段水流量達2370秒立方米,更為長沙增添得天獨厚的水利資源。“西南雲氣來衡岳,日夜江聲下洞庭”,是對嶽麓山的絕妙概括。嶽麓山溝壑溪谷連綿,地下水沿斷層匯向低谷,形成“白鶴”、“青楓”等眾多名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營造出名譽宇內的嶽麓山自然景觀。這裡古木參天,四時景色各不相同,“霜葉紅如錦,松聲響作濤”,歷代遷客騷人留下許多題詠與讚嘆。長沙地區已列為旅遊勝地的名山還有瀏陽大圍山和寧鄉溈山。

大圍山位於瀏陽市東部,距長沙市136公里,群峰逶迤,盤繞150餘公里,故名大圍。主峰七星嶺海拔1600餘米。大圍山山奇、水秀、林幽、石怪,林木蔥籠,懸岩飛瀑,珍禽奇樹藏之深山,間有草原、湖泊、庵廟。神奇莫測,現已闢為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寧鄉縣西端的溈山,距長沙市 130多公里,主峰瓦子寨海拔1070餘米。溈山四面皆水,四周雲氣相匯於斯,攪動鏇轉,漫山升騰,形成,“大溈凌雲”的奇特景觀。這裡坡嶺逶迤,山谷幽深,冬暖夏涼,是旅遊和避暑的好處所。山四周遺蹟遍布。唐相裴休、唐詩憎齊己、宋抗金名相張浚、湖湘學派創始人張栻、南宋經學大師易拔等名人的墓葬藏匿青山之中,使溈山平添幾多神秘色彩。

建設歷程

1998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回長沙家鄉視察,面對湘江沿江景觀發出了“江山依舊”的感慨,更堅定了長沙市委、市政府對湘江沿江景觀進行大規模建設的決心。湖南省計委於2001年3月批准了《長沙市湘江大道交通建設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湘江風光帶風光湘江風光帶風光

2000年至2005年,長沙市政府將湘江風光帶及防洪工程和配套的道路建設工程列入到當年的城建重點工程項目。在決策之初明確要求:要將風光帶建設工程與城市防洪排漬,沿江景觀、道路建設作為一個整體組織實施。特別要求要在風光帶建設工程中,充分注入“古城長沙”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創造有歷史文化、有現代品位、有優美自然生態的人居環境的沿江城市景觀,確保城市可持續發展。 強化領導統籌規劃 落實資金完善功能 在工程前後實施的1 0年時間裡,長沙市歷屆市委、市政府都對湘江風光帶的建設高度重視,進行統籌規劃,重點組織實施。並以每月一次調度會的形式,召開有關會議,研究重大決策,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共投入19.9億元,其中自籌資金3.98億元,與國家開發銀行進行戰略性長期合作,組織建設資金十多億元,申請外國政府貸款折人民幣5.08億元,確保了拆遷補償資金、工程建設資金的及時到位。 建設者們始終堅持高標準的規劃,於1995年、2000年、2003年,先後3次組織了湘江濱水地區規劃環境景觀設計方案的招投標工作,使規劃方案涵蓋了湘江東岸老城區沿岸10公里長的範圍。圍繞長沙市“青山、綠水、碧洲、古城”的自然風光特徵,以突出體現“以人為本”,實踐“三個代表”為宗旨,以充分展現沿江景觀,形成集堤、路、房為一體的城市沿江風光帶為目標,穩步推進規劃建設,著力為全市人民提供環境優美的理想生活空間。 湘江風光帶建設具備如下五個特點:一是與城市防洪排漬工程相結合,二是與治理江河污染相結合,三是與美化環境相結合,四是與相鄰的交通道路進行整治相結合,五是與棚戶區改造相結合。通過精心設計,科學施工,採取“堤內多層上升造景,堤外梯級下降連江”的建設模式,解決了全國許多沿江城市建設防洪堤後,因堤頂較高而影響城市景觀的問題,開拓性地探索出一條集人文、歷史、文化、自然風光為一體的沿江開放式城市景觀建設的發展新思路。通過改善人居環境,準確地找到了由“美化沿江一條帶,塑造長沙新形象”的改善城市環境戰略性發展切入點。

湘江風光帶風光湘江風光帶風光

弘揚湘楚文化 構建和諧人居

2000年12月,在長沙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市建委具體組織實施了長沙湘江風光帶建設工程。工程建設項目全面向社會公開招投標,同時建立健全工程質量保障體系,嚴格按標準進行監理、監督、指導和驗收。其中:位於風光帶北段1160米長的親水平台改造工程,獲國家水利部授予的“水利風景區獎”;展覽館路至輪渡碼頭段680米長的風光帶建設工程,被省建設廳授予了“園林綠化省優工程獎”。 風光帶的規劃設計建設,無一不體現無微不至的人文關懷,54米寬的沿江道路與城區14條道路相通,3座地下人行橫道,一座觀景平台與風光帶相連。旅遊、觀光車道、停車場、停車道、電腦導遊系統、無障礙通道均為人性化設定。亮化、小品、直飲水、背景音響、廁所、電視監控等設施配套齊全。景區主體廣場相聯,特色景點相串,園林風格統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親水平台延伸至江邊,風帆廣場內的活動風雨無阻;沙灘廣場,歡聲陣陣;夜遊湘江,心曠神怡;現代冷霧,人間仙境;空中玫瑰,揮灑夜空;多層疊水,如詩如畫,人們慕名而來,流連忘返,讚不絕口。 風光帶建設工程對沿江60多萬平方米建(構)築予以拆除,對污染湘江的城市污水進行截流處理。新建主題廣場、景點、歷史文化工程128處,栽植了百餘種苗木,綠化總面積達30萬平方米,如今的風光帶,空氣清新,風光秀麗,人居環境優美,生機盎然。 氣勢雄偉的杜甫江閣,凸顯了深厚的長沙歷史文化。邀請沈鵬等100多名全國書法名家創作的杜甫在湖南留下的詩篇84首,以及從全國徵集的頌杜楹聯38對書法作品。其中,59塊杜甫詩碑景石,以紀念杜甫度過的59個春秋,特別是在湖南最後三年顛沛流離的人生。

湘江風光帶風光湘江風光帶風光

瀟湘八景——時隔百年,如今以淺浮雕的手法予以再現。

四羊方尊——長沙最具特色的出土文物,在龍門架的陪襯下,栩栩如生。

朱張渡廣場——重現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張栻相見論道的渡口。

長沙電廠遺址——記錄了長沙近代發展變化的軌跡。

錦繡長沙披玉帶 盛世歡歌頌太平

如今,長沙湘江東岸老城區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一是湘江大堤得到了徹底的整治,增強了城區防洪排漬能力,確保了城區的安全度汛,人民的生命財產得到了保障。1998年以來雖然經受了多次洪魔襲擾,水位最高達到了38.38米,超危險水位2米,城區都安然無恙。 二是沿江景觀逐步完成,產生了巨大的反響。成為展現歷史文化古城,特別是挖掘展示地方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用強烈的文化意識,建設和展現長沙優美自然風光的最重要景點,成為了長沙“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以及“再乾新三年,再創新輝煌”的標誌性建設, 成為了長沙快速發展的重要標誌及城市的重要地標,受到市民高度讚揚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三是為廣大市民營造了一個很好的休閒、遊樂環境。無論是節假日還是平時,每天吸引十萬遊人前來觀光、遊覽、休閒,或吟詠詩詞,或翩翩起舞,或品評字畫,各種文體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 風光帶的建設將兩個文明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起點高、品位高,不僅充分滿足了市民休閒、休憩的需要,而且最充分的體現了長沙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展示了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蘊,形成了既抗洪又供人觀賞的風光帶,大大提高了長沙的知名度,成功地展現長沙優美、自然的沿江風光,在優秀旅遊城市、文明城市、園林城市創建中都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極大的推進了長沙城市建設及全市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顯示出巨大的活力。

乘車路線:

經過湘江邊的公交路線都可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