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江

湖南湘江

湖南湘江,湖南人民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奔騰不息,也是湖南省境內最大河流。為長江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興安、靈川、灌陽、全州等縣境內的海洋山,上游又稱海洋河。 在湖南省永州市市區與發源於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的瀟水匯合,向東流經永州、衡陽、株洲、湘潭、長沙,到湘陰縣注入洞庭湖後在岳陽城陵磯匯入長江。全長856公里,流域面積92,300平方公里。上游水急灘多,中下游水量豐富,水流平穩,通航性很好。湘江最大的支流是耒水,乾支流大部可通航,舊時是兩湖與兩廣的重要交通運輸線路。

基本信息

湘江簡介

湘江衡陽段 湘江衡陽段
湖南湘江開福區段 湖南湘江開福區段

湘江是長江中游南岸重要支流。幹流全長856千米,流域面積9.46萬平方

千米,沿途接納大小支流1300多條,主要支流有耒水、瀟水、舂陵水、洣水、蒸水、漣水等。多年平均入湖水量713億立方米。湘江支流眾多,部分支流水土流失較重。零陵以上為上游,流經山區,谷窄、流短、水急,雨期多暴雨,枯水期地下水補給占25%左右。永州至衡陽為中游,沿岸丘陵起伏,紅層盆地錯落其間,河寬25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噸~200噸駁輪。衡陽以下進入下游,河寬50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噸~1000噸駁輪,沿河泥沙淤積,多邊灘、心灘、沙洲。長沙以下為河口段,常年可通航50噸~2000噸駁輪,多汊道和河成湖泊。河口沖積平原與資、沅、澧水的河口平原連成寬廣的濱湖平原。湘江流域資源豐富,礦產以煤、鐵、錳、鉛、鋅、銅、銻等為主,湘潭是中國著名的錳礦區。水利和水能資源豐富,水能資源總蘊藏量470多萬千瓦。流域內建有歐陽海、千金廟、雙牌等大型水庫和20世紀80年代初期興建的東江水電站(裝機容量50萬千瓦)。此外,還有大中型水利工程145處,設計灌溉面積64萬公頃,其中韶山灌區7萬公頃。農副產品以稻、薯、煙、茶、大豆為大宗。 本源自湖南省永州市海拔近2000米的九嶷山腳,卻由於秦代靈渠的修築,兩千年來一直被誤認為源自廣西自治區靈川縣海拔僅1200米的海洋山,而其真正源頭為人們忽視。2006年11期中國地名雜誌發表《湘江的真正源頭在哪裡》一文,對湘江源頭問題進行研究,澄清了這一流傳2000年的錯誤觀念。
湘江水系地處長江之南,南嶺以北,東以羅霄山脈與贛江水系分界,西隔衡山山脈與資水毗鄰。湘江最大的支流是耒水,湘江主要支流耒水、瀟水、舂陵水、洣水、淥水和瀏陽河由東岸匯入幹流,支流祁水、蒸水、涓水、漣水、溈水從西岸匯入。湘江流域大都為起伏不平的丘陵與河谷平原和盆地,下游地區長沙以下的沖積平原範圍較大,與資江、沅江、澧水的河口平原連成一片,成為全省最大的濱湖平原。
湘江流域的海拔高度上下游相差不大,但起伏不平,加速了雨水的集流。各支流的上游多曲行於山地之中,表現著山溪河流的特徵。湘江在永州以上稱為上游,水流湍急,河水有時穿切岩層而過,形成峽谷,流域內石灰岩分布很廣,岩洞較多,地下水對河水的補給量較大。湘江在永州至衡陽之間為中游,沿岸丘陵起伏,盆地錯落其間,亦有峽谷。湘江在衡山以下為下游,地勢平坦,河水平穩,沿河沙洲斷續可見。湘江河口散布著大小不等的湖泊,大都是昔日洞庭湖的遺蹟。

湘江的旅遊資源

湘江衡陽段 湘江衡陽段

湘江是也是長沙的母親河,它由南至北流過韶山進入長沙城,經三汊磯又轉向西北,至喬口而出望城區,再過岳陽入洞庭,流經長沙市內約25公里,構成了景色秀麗的長沙沿江風光帶。
位於市區西北14公里處湘江西岸的月亮島,是一個新開闢的旅遊景點。該島如一彎修長的新月漂浮在湘水之上,兩頭銀白的沙灘吻著湘水碧波。島上長滿又厚又密的青草,鳥兒飛舞,南邊灘頭是一片青翠欲滴的蘆葦盪,清風吹來,葦葉颯颯,偶然驚起的鷗鷺在島上盤旋,詩意無窮。
湘江風光帶中沿湘江南起規劃中的長沙湘江黑石鋪大橋,北至月亮島北端,長約26公里。湘江風光帶建於1995年,主要以休閒長廊和雕塑為主景,配以形式各異的小廣場、景觀小品、燈光亮化等配套設施,組合種植了多品種喬木和灌木,體現了江水兩岸相互映襯的獨特景色。全線風光帶充分體現了湖南自然風光,環境優美,是遊人觀光小憩的好去處,也是市民晨練晚游的佳境。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它滔滔南來,汩汩北去,過昭山而進入長沙城,經三漢礬又轉向西北,至喬口而出望城縣,再過岳陽入洞庭,流經長沙市境約25公里。湘江兩岸赤壁如霞,白砂如雪,垂柳如絲,檣帆如雲,構成美麗的長沙沿江風光帶。湘江水流平緩,河床寬闊,東西兩岸,支流匯注,下游受洞庭湖水頂托,因而形成綠洲片片。
十里長島,浮於江心;凌波長橋,橫貫東西。橘子洲久負盛名,春來,明光瀲灩,沙鷗點點;夏至,晴空萬里,雨水滋潤;秋至,柚黃桔紅,清香一片;深冬,凌寒剪冰,江風戲雪,是瀟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的所在地。牛頭洲、桔子洲、傅家洲、月亮島、騰飛島,大大小小沙渚連綿,串成長島,垂柳依依,白帆點點,時浮時沒,極富靈動之感。長沙地區流入湘江的支流有15條,最大的是瀏陽河。瀏陽河發源於大圍山,全長234公里,十曲九彎,終年不絕。兩岸青山翠枝,紫霞丹花,名人故里,寺廟遺蹟,多不勝數。
發源於瀏陽石柱峰的撈刀河,發源於寧鄉偽山的偽水,也於長沙市區注入湘江。這些大小支流,因受湘瀏盆地地形的控制,大都發源於盆地邊緣的丘崗地區,且流向盆地底部的市區與湘江匯合,因而河網密布,湖泊珠聯,使長沙城三面環水,四季江風吹拂,空氣清新宜人。湘江及其支流,水量充沛,長沙段水流量達2370秒立方米,更為長沙增添得天獨厚的水利資源。俯首是溶溶秀水,舉目是巍巍青山。“西南雲氣來衡岳,日夜江聲下洞庭”,是對嶽麓山的絕妙概括。嶽麓山溝壑溪谷連綿,地下水沿斷層匯向低谷,形成“白鶴”、“青楓”等眾多名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營造出名譽宇內的嶽麓山自然景觀。這裡古木參天,四時景色各不相同,春天杜鵑吐艷,夏季岩樹蔭濃,秋天漫山紅遍,冬季松巒裹素,“翠落重城內,屏開萬戶前”,“霜葉紅如錦,松聲響作濤”,歷代遷客騷人留下許多題詠與讚嘆。
長沙地區已列為旅遊勝地的名山還有瀏陽大圍山和寧鄉溈山。大圍山位於瀏陽市東部,距長沙市136公里,群峰逶迤,盤繞150餘公里,故名大圍。主峰七星嶺海拔1600餘米。大圍山山奇、水秀、林幽、石怪,林木蔥籠,懸岩飛瀑,珍禽奇樹藏之深山,間有草原、湖泊、庵廟。神奇莫測,現已闢為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寧鄉縣西端的溈山,距長沙市130多公里,主峰瓦子寨海拔1070餘米。溈山四面皆水,四周雲氣相匯於斯,攪動旋轉,漫山升騰,形成,“大溈凌雲”的奇特景觀。這裡坡嶺逶迤,山谷幽深,冬暖夏涼,是旅遊和避暑的好處所。山四周遺蹟遍布。唐相裴休、唐詩憎齊己、宋抗金名相張浚、湖湘學派創始人張拭、南宋經學大師易拔等名人的墓葬藏匿青山之中,使溈山平添幾多神秘色彩。

湘江的歷史戰役

湘江戰役紀念碑 湘江戰役紀念碑

湘江戰役——長征中最慘烈的一仗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主力5個軍團以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共8.6萬餘人,開始長征。紅24師和10多個獨立團等共1.6萬餘人,在項英、陳毅等領導下,留在中央蘇區堅持鬥爭。
10月17日,中央紅軍南渡貢水。21日晚,中革軍委以紅1方面軍團為左路前衛,紅3軍團為右路前衛,紅9軍團掩護左翼,紅8軍團掩護右翼,中央和軍委機關及直屬部隊編成的2個縱隊居中,紅5軍團擔任後衛,開始搶渡信豐河,於25日全部渡河,突破了敵人的第一道封鎖線。但在隨後的行軍中,由於部隊、機關人員眾多,攜帶了大量笨重的物質器材沿山路行進,擁擠不堪,行動緩慢。直到11月8日,才在汝城以南的天馬山至城口間通過第二道封鎖線。15日在良田至宜章間通過了第三道封鎖線,進至臨武、藍山、嘉禾地區。這種大搬家式的轉移和甬道式的行軍隊形,增加了部隊的疲勞和減員,削弱了紅軍的戰鬥力。 

蔣介石欲圍殲我紅軍於湘江以東地區,於11月22日任命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指揮西路軍和薛岳、周渾元兩部共16個師77個團進行“追剿”;令粵軍陳濟堂部進至粵、湘、桂邊進行截擊;令桂軍白崇禧以5個師控制灌陽、興安、全洲至黃沙河一線,扼要堵截。
11月19日,何鍵將“追剿軍”分為5路:第一路司令劉建緒,率4個師由湘贛邊向全洲以北黃沙河地域集結,築堡堵截;第二路司令薛岳,率4個師又1個支隊由茶陵、衡陽進至零陵地區結集;第三路司令周渾元,率4個師由資興、郴縣向道縣方向追擊;第四路司令李雲傑,率2個師與第三路配合,由桂陽向寧遠方向追擊;第五路司令李韞珩,率1個師協同粵軍和桂軍,由郴縣、桂陽向江華方向追擊。
11月18日,中央紅軍分兩路繼續西進,右路22日襲占道縣,左路24日占領江華,隨後全軍在道縣至江華間渡過沱水,一部兵力西出永明(今江永)。白崇禧害怕我軍攻取桂林,遂令其主力由全洲、興安一線南下龍虎關、恭城一帶,以阻止我軍西進,並防止乘機進入廣西。這樣,全洲、興安一線敵兵力比較空虛。
11月25日,中革軍委決定,中央紅軍分4個縱隊,從興安、全洲之間搶渡湘江,突破敵第四道封鎖線,前出到湘桂邊境的西延山區。此時,何鍵也令其第一路2個師由東安進至全洲、鹹水一線;第二路一部進至零陵、黃沙河一線;第三路由寧遠尾追紅軍;第四、第五路由寧遠向東安集結。
11月27日,紅軍先頭部隊第2、第4師個一部順利渡過湘江,並控制了界首至腳山鋪之間地域。這時,後續部隊因道路狹窄,輜重過多,未及時趕到渡口。次日,敵“追剿軍”第一路由全洲向腳山鋪地區的紅軍第2師發起進攻,敵桂軍主力由龍虎關、恭城一帶向興安、灌陽以北進擊。接著,2路敵軍在飛機支援下,向湘江兩岸紅軍陣地發起全面進攻,企圖奪回渡河點,圍殲紅軍於湘江兩岸。
紅軍指戰員不怕犧牲,浴血奮戰,經新圩、古嶺頭、界首、腳山鋪、鹹水等戰鬥,阻擊了數十倍於紅軍的優勢之敵,掩護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和直屬機關於12月1日渡過了湘江,進至西延地區。但紅5軍團第34師、紅3軍團第18團被敵阻於湘江東岸,雖經英勇戰鬥,予敵以重大殺傷,但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大部壯烈犧牲,師長被俘,後遭殺害。其他各部也遭到慘重傷亡。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從長征開始時的8萬6千餘人,銳減為3萬餘人。這是當時中央領導人執行逃跑主義的錯誤路線給紅軍帶來的巨大損失。
1934年11月中旬,突圍的中央紅軍跨越敵軍的三道封鎖線,25日搶渡湘江。
11月29日,湘軍和桂軍蜂擁而來,敵人向正在渡江的紅軍發起了進攻。兩岸的紅軍戰士,為掩護黨中央安全過江,與優勢的敵軍展開了殊死決戰。紅軍的阻擊陣地上,炮彈和重磅炸彈的爆炸聲不絕於耳,許多來不及構築工事的戰士們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裝備單一的紅軍要用血肉之軀抵擋敵人飛機和重炮的狂轟濫炸,戰鬥的殘酷可想而知。但“保衛中央縱隊安全渡江”的口號仍響徹在陣地上空。
12月1日,戰鬥達到了白熱化程度,敵人對我發動了全線進攻,企圖奪回渡口,殲我於半渡中。這是生死存亡的一戰,是意志的較量。狹路相逢勇者勝。紅軍將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彈打垮了敵軍整連、整營的一次次進攻,湘江兩岸灑下了無數紅軍將士的鮮血,渡口始終牢牢地掌握在紅軍手中。至當日17時,中央機關和紅軍大部隊終於拚死渡過了湘江。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我軍與優勢之敵苦戰,終於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
紅軍雖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5軍團和在長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國際師損失過半,8軍團損失更為慘重,34師被敵人重重包圍,全體指戰員浴血奮戰,直到彈盡糧絕,絕大部分同志壯烈犧牲。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和軍委兩縱隊,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湘江一戰,是紅軍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慘敗。血的事實,宣告了“左”傾教條主義軍事路線的徹底破產,使廣大紅軍指戰員對王明路線的懷疑、不滿以及積極要求改變領導的情緒,達到了頂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