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田窯址

湖田窯址

湖田窯址是中國景德鎮窯系中最具代表性的古代瓷窯址。在江西省景德鎮市東南4公里的湖田村。創燒於五代,至宋代成為影青瓷的主要產地,產品居於景德鎮諸窯之冠。入元持續發展,工藝尤為高超,是著名的樞府器、青花瓷和釉里紅的燒造中心。終燒於明代隆慶、萬曆時期,延續600餘年。在景德鎮的眾多古窯址中,湖田窯歷史最長,規模最大,且年代延續不斷,堆積豐富,遺址保存較好,是反映景德鎮燒瓷歷史發展的典型窯址。湖田窯生產的宋代影青瓷和元代青花瓷,燒制技術相當成熟,代表著當時瓷器生產的最高水平。產品遠銷日本、東南亞和中亞的許多國家。1953年陳萬里等對湖田窯址進行了調查。隨後,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以及故宮博物院又進行了多次調查。1972~1979年,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配合建設工程進行多次小規模試掘和發掘。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窯址分布  

窯址坐落在南山與南河之間的一片台地上。東西長約 700米,南北長約 800米。湖田村南的三寶蓮,是著名的瓷石礦區,村西的馬鞍山,盛產耐高溫的粘土。五代、宋、元時期,窯址多分布在天門溝以南的豪豬嶺、劉家塢、望石塢、龍頭山和南河北岸。天門溝以北的窯嶺上、烏泥嶺、琵琶山、木魚嶺、何家墩等地,則以元、明時代的窯址為多。

湖田窯址湖田窯址
窯爐結構、爐具及燒造工藝發掘發現的窯爐遺蹟 4座,同時還發現與制瓷有關的元代水井 2口和作坊遺蹟。這 4座窯爐分屬於宋末元初、元代後期、明代早中期和明代中期 4個時期,上部已殘。有長方形龍窯和馬蹄窯2種。元代後期,龍窯底部分前後二室,前室圓形, 後室橢圓形,前端有火瞠。這種窯與古代流行的龍窯不同,形制比較奇特,與現代景德鎮還在使用的清代遺留的柴窯相似。明代早中期的龍窯與元代後期窯爐形狀相似,但形體較短小,平面近似葫蘆形,與《天工開物》一書的瓷窯插圖相同。馬蹄形窯發現 1座,年代屬明代中期。該窯為半倒焰式窯,有煙道6個,後煙室1個。形制與王宗沐《江西大志·陶書》所記的“青窯”相似。窯底基上尚有安放匣柱的“腳馬”和少數匣缽,推算該窯可燒瓷碗2000個左右。
五代時期的碗盤均採用“重合迭燒”法燒成,窯具僅有墊柱,未見匣缽。北宋早期採用仰燒法,窯具有匣缽、墊餅,不見墊柱。北宋中期出現復燒法,窯具有多級復燒墊盤。北宋晚期至元代早期,雖然還流行仰燒法,但復燒法已占優勢,流行復燒支圈組合式窯具,使芒口瓷產量增多。元代後期除一般粗瓷採用澀圈迭燒外,均以仰燒法燒造,窯具有匣缽,帶沙渣的粗墊餅,未見復燒器物。明代除一些青花碗、盤粗器採用迭燒外,90%的產品均為單件仰燒。

產品特徵  

湖田窯址湖田窯生產的青白瓷枕
五代遺物有灰胎青瓷白胎白瓷兩種。青瓷與唐、五代越窯瓷在胎釉上極相似,屬仿越器。白瓷則胎細緻密,透光度極好,器形簡單,主要有碗、盤、壺 3類,碗、盤均唇口或花口,足徑大;壺則長頸喇叭口、腹瘦長作瓜棱狀。
北宋產品全為影青瓷,胎質潔白。初期器釉色多泛黃,品種少,造型簡樸。中後期釉色多純正,晶瑩碧透,色質如玉,品種增多,有碗、碟、罐、盤、壺、瓶、爐、茶托、香薰、注碗、盒子、瓷雕及芒口器等。裝飾題材豐富,刻花器盛行,常見圖案有牡丹、篦紋菊、飛鳳、蓮荷、水波紋。
南宋產品仍以影青瓷為主,還有部分黑釉器。早期在品種、造型上與北宋後期相似,仍多刻花器,以牡丹、蓮荷、孩兒攀花、水波紋為主要題材,唯釉色的光澤透明度遜於北宋後期。中晚期主要盛行印花器,構圖趨向繁縟,層次較多,並出現人物故事題材。
元代產品有青釉、影青、黑釉、卵白釉和青花瓷。前期產品與南宋後期相似,但有大量的青釉、黑釉粗瓷,影青瓷較少。刻花痕深紋簡,印花多為蓮荷、菊花、梅花、獅子滾繡球等紋樣。後期產品以卵白釉瓷產量最大。南河南岸的劉家塢所產的折腰碗與小足盤,內壁紋樣間多印有“樞府”銘,並有五爪龍紋高足杯,應是當年的官用瓷。南河兩岸還盛產青花器,器形主要有罐、瓶、盤、高足杯等,尤以底厚胎重的大盤為多。釉為蘇麻離青料;裝飾繁縟華麗。釉里紅殘片雖有發現,數量極少。
明代產品主要有青花瓷和白瓷,產品以碗、盤、高足杯等日用瓷為多。青花裝飾題材以雲氣、樓閣、荷花、蘭竹、湖石為主,風格粗率、奔放。除一些青花碗、盤粗器採用迭燒外,90%的產品均為單件仰燒。早期青花在使用蘇麻離青釉料、器物造型以及器底多不施釉等特點上,與元代作風相似。出土物中有“正德”、“隆慶”紀年款銘的淺淡土青料青花器,當是湖田窯終燒期的遺物

遺址保護  

湖田窯址湖田窯址
湖田窯址從1959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後,江西省人民政府豎立了保護標誌說明,劃定了保護範圍,建立了資料檔案和民眾性的保護組織。1985年夏,航空部、文化部、江西省國防科工辦、江西省文化廳和景德鎮市人民政府聯合進行了實地調查,對保護工作提出了可行辦法。1985年對窯址主要堆積區分別新建了固定性石構保護圍牆。湖田窯址已設有文物保管所。

景德鎮窯

湖田窯址湖田窯瓷器
元代以後我國最大的瓷窯場。在今江西景德鎮,故名。據記載始燒於唐武德(618一626)間。實際上由數個窯口組成,故又稱景德鎮窯系。自五代始燒至今,有一千多年的燒造歷史,是我國燒瓷時間最長的窯址之一。建國後發現遺址多處,以楊梅亭、石虎灣、黃泥頭最早,均為五代時期,燒青瓷和白瓷,青瓷釉色偏灰,白瓷釉色純正,達70度。宋代已發現有湖田、湘湖、南市街、柳家灣等遺址,均燒釉色介於青白之間的青白瓷,楊梅亭等三處窯址也改燒青白瓷,有盤、碗、瓶、壺、罐、盒、枕等器,裝飾有刻花、印花、蓖花、蓖點等技法;北宋後期吸取北方復燒法,產量大增。元代創燒青花、釉里紅釉下彩裝飾新品種。1976年南韓新安海底發現一艘中國元代沉船,打撈出元代瓷器一萬七千餘件,其中景德鎮青白瓷及樞府型五千餘件,不能判明窯口者二千餘件。明代一躍成為全國瓷器燒制中心,青花瓷器有很大發展,釉上彩、鬥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種相繼出現。清代彩釉更有改進和創造,彩瓷品種更加豐富,色調一致,既能仿製宋代名窯瓷器,又能仿燒玉、石、漆、銅以及乾鮮果品,幾可亂真。南宋起產品就遠銷海外,如日本、南韓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地。
五代燒制青瓷和白瓷,產品以碗、盤類為主,青瓷釉色青中帶灰,白瓷釉色較白。採用支燒法,碗、盤器內和底有一周長形支燒痕。以勝梅亭湘湖為主。陳朝時制瓷已有一定名聲。五代所燒白瓷,白度達到70%以上,透光度也接近現代標準。
湖田窯址景德鎮青花瓷
宋代時燒青白瓷為主,有名的湖田窯就在景德鎮的湖田村,器型有碗、盤、合、瓶、壺、罐、枕等。裝飾上有刻花、劃花、印花、篦劃紋等技法。紋飾有龍紋、鳳紋、嬰戲紋、海水紋、纏枝花紋等。北宋後期在定窯的影響下,採用復燒法,提高了產量,也改進了質量,有“南定”之稱。其中湖田窯的產品質量最好,釉色似湖水之淡綠,紋飾也精美。
元代時開始燒青花瓷、釉里紅和其他品種,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同時還繼續燒制青白瓷。產品有梅瓶、玉壺春瓶、罐、碗、盤、匜、爐和高足杯等。元代著名製品有釉里紅、青花,所燒卵白釉器,色白微青,器內有“樞府”字號,人呼“樞府窯”。
明代時景德鎮已成為瓷都,青花瓷大大發展起來,被稱為“國瓷”,同時還燒有釉上彩、鬥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種單色釉瓷。
清代時燒瓷技術大大提高,品種有青花三彩、粉彩、琺瑯彩,還有各類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紋、漆、銅釉色等,都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