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中學

湖州中學

湖州中學(Huzhou High School)位於浙江省湖州市,簡稱湖中。浙江省湖州中學創辦於1902年,坐落於湖州鳳凰經濟開發區,市政府旁,當時稱為湖州府中學堂,其前身為“愛山書院”。1945年遷入蓮花莊,2004年遷入現址。1981年4月被認定為浙江省首批辦好的十八所重點中學之一,在湖州地區為最高級別的高中。1995年,學校被認定為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

基本信息

湖中概況

介紹校區

弁山校區2004年9月建成啟用,占地300餘畝,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一期投資1.4億,辦學規模為60個教學班。環境優美,交通便捷,各類配套設施一流,住宿實行公寓化管理。7000多平方米的思念樓(食堂)面積大,設施先進,可同時容納2500人用餐,單體學生食堂建築面積為全省中學之最。
蓮花莊校區面積176畝,建築面積近5萬平方米,硬體設施先進,校園內大樹成蔭,綠草如茵,名言勒石,花放鳥飛,文化氣息濃郁,環境幽雅宜人。

人才輩出

湖州中學校風謹嚴,人才輩出。錢恂、錢玄同、陳其采、沈尹默、楊莘耜、諸樂三、烏密風等名師曾在湖州中學執教。當代文學巨匠沈雁冰(茅盾),“龍潭英傑”錢壯飛,中共六大中央委員沈澤民、參加過長征的姚醒吾將軍、國民黨名人胡宗南、雷震、沈百先,書畫家譚建丞,兩院院士許傑、陸學善、丁舜年、董石麟、葉培建,科技“鐵人”王啟民,奧運會銀牌得主“水上飛人”曹棉英等都曾就讀於湖州中學。建校以來,學校為社會培養了三萬餘名有用人才。2007年10月24日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成功發射,而“嫦娥工程”月球探測衛星的總設計師、總指揮葉培建於1962年畢業於湖州中學。
學校教師隊伍穩定,師資力量雄厚。近年來,學校教師隊伍中先後出現了趙士宏、王三立、羊剛、沈培建、馮寅等9名特級教師、4名省級教壇新秀、6名市學科帶頭人以及10多名市教學明星。全體教職員工敬業愛生、師德高尚,素有“為國植賢”的追求,在他們當中,有各級勞動模範、浙江省傑出教師、浙江省功勳教師、陳香梅全國優秀教師獎獲得者等。
學校在名師的帶領下,十分關注學生素質和能力的提高。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學校已形成了人人參與、旨在提高學生素質的“讀書節”、“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英語節”五大主題活動,通過舉辦主題活動,促進學生學有特長,全面發展。在全國、省等各級、各類競賽中多人次獲獎。近三年,每年都有高二優秀學生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

地理位置

 浙江省湖州中學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德鴻路1902號

文明單位

作為省一級重點中學的百年名校湖州中學,素以嚴謹、奮發的校風著稱。今年9月學校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學校已成為中國人民大學首批“優秀生源基地”、中國國防科技大學“優秀生源基地”、南京軍區“國防生生源基地”。學校也獲得了省文明單位、省首批文明學校、省依法治校示範校、省百校肩並肩師資扶貧先進學校等多項榮譽稱號。
學校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校訓。努力培育“嚴謹務實、奮發精進”的校風,“嚴細篤實、精當靈活”的教風和“虛心誠意、求實創新”的學風,教育和促進學生養成“自信、自覺、自強、自律、自主”的“五自”精神。
學校向全體教職工和全體學生分別提出了三十二字要求:“依法治校,敬業愛崗;熱愛學生,尊重家長;嚴謹治學,團結協作;一專多能,教有特色”和“愛國立志、報效人民;律己修身、孝敬父母;學有特長、個性優良;基礎紮實、全面發展。” 湖州中學正以穩健有力的步伐向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奮發前進!

現狀

2004學年,弁山校區建成投入使用後,公費生與自費生開始分校區教學,蓮花莊校區(亦稱老校區)供自費生使用,弁山校區供公費生使用.分校區教學後,弁山校區教學質量大幅度提升,首屆畢業生(2007年畢業)文理平均重點大學錄取率高達75%,但同時導致蓮花莊校區的教學質量下降,與普通中學無異(這不排除招生時,生源本身的因素)。由於分校區的問題,亦導致兩校區學生之間產生牴觸情緒,這在有兩校一同參與的文體比賽時比較明顯。一般在湖州中學學生內部,習慣稱蓮花莊校區為"山下",而弁山校區因建造在弁山山脈中部,被稱為"山上"。此稱呼在湖州民間亦有廣泛的認同。
2009年9月,湖州中學蓮花莊校區與弁山校區重新合併,山上山下的團圓使得湖中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改善。原湖州中學蓮花莊校區現在由湖州新世紀外國語學校管理。湖州中學結束了三年的民辦時期,自費招收學生轉為公辦擇校生,並且在招生時減少了人數提高了生源質量。
現代化與古典美相結合的湖州中學這在朝著全國示範中學的大門前進。
清華大學2013年“新百年領軍計畫”推薦學校名單公布,我校獲得推薦名額,獲得推薦的學生不用參加筆試,面試通過就可以享受降60分錄取的優惠。

校區

蓮花莊校區,位於湖州市南,比鄰趙孟頫故居蓮花莊
弁山校區,位於湖州市北郊弁山山腳,為本世紀新建校區。
現弁山校區已與蓮花莊校區合併

知名教師

沈尹默,著名書法家、詩人。曾任北京大學文學系教授、北平大學校長。五四新文化運動主將。
錢玄同,著名語言文學家、作家。歷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文字改革先驅。
錢恂
陳其采
諸樂三

知名校友

沈雁冰(茅盾),錢壯飛陳立夫胡宗南雷震,譚建丞沈澤民(茅盾胞弟),許傑陸學善丁舜年樓之岑許剛王肇民董石麟李培植王啟民應鴻蔣承菘屠居華葉培建黃吉虎朱培坤凌蘭芳陳鷹曹棉英,沈祥根,史烈,董麗萍……

歷任校長

(1902~1912) 姚學仁,朱廷,王樹榮,俞宗濂,錢恂沈譜琴
(1913~1927) 張孝曾(後調任北京大學教務長),王念蒟,羊乃康,羅偉鄭彤華周翔
(1927~1945) 雷震(後調任教育部總務司司長),周翔, 汪浩,方秉性。
(1945~1984) 齊克菲(時任市長,兼任校長),王祥長(時任市長,兼任校長),李玉璽
(1984~2004) 馮團,馬建福王慧才
(2004~2011) 沈培建
( 目前 ) 吳維平

歷史校名

湖州府中學堂 (1902-1909)
浙江省立第三中學堂 (1909-1912.3)
浙江省立第三中學(1923年浙江省立三師併入)(1912.3-1927.11)
浙江省立第三中學 (1927.11-1933.8)
浙江省立湖州初級中學 (1933.8-1936.8)
浙江省立湖州中學 (1936.8-1937.11)
浙江省立杭高杭女嘉中湖中杭師民實杭初臨時聯合中學(1938.8-1939.7)
浙江省第一區各縣聯立戰時國中學生補習學校(1938.10-1939.2)
浙江省立浙西臨時中學 (1939.2-1939.8)
浙江省立浙西第二臨時中學 (1939.8-1945.11)
浙江省立湖州中學 (1945.11-1954.8)
浙江省湖州中學 (1954.8- )

中學課程

高級中學
總體安排 高中課程基本包含:語文,數學,英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體育,音樂,美術,信息技術,通用技術。高中課程區別不按年級劃分,分為必修,選修兩大部分。 必修課程 一般高一年級全部統一學習必修課程,每科都有必修課程,大致需要一學年加半個學期(高一至高二上學期期中)。 選修課程 高二文理分科後,繼續學完剩下的必修課程,學完必修課程後即進入選修課程的學習。語文,數學,英語科目的選修課程為限選,基本上根據自己的需要各科選修2~6冊教材。其餘科目的選修課程為任選,根據自己的文理科別或選修科目,一般文科選修思想政治,歷史,地理,基本上根據自己的需要各科選修2~4冊教材;理科選修物理,化學,生物,基本上根據自己的需要各科選修2~4冊教材。

趣聞

中國第一所公立中學

中國一批高等學府迎來了他們建校百年華誕,北京和平門附近一所古樸幽靜的學校———北師大附中也迎來了它的百歲生日,這是一所中學的生日,就像以往,它慶祝生日不過是請校友返校走一走,聊一聊,慶祝方式低調安靜。但是,當你打開該校鄭潔老師那本厚厚的校友錄,看到那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錢學森、趙世炎姜泗長馬大猷、張岱年、于光遠、李德倫、于是之、李健吾、林琴南、錢玄同、石評梅、黃廬隱……這些在中國的近百年歷史上留下過聲音和烙印的名字。 在北師大附中的校友中,有兩個現象很特別,一是成名成家的多且雜,二是他們對母校都有很高的評價,據介紹,錢學森每到校慶都會追憶起當年在北師大附中的校園生活。他曾經說:“附中6年,對我的一生起了很大的作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的師大附中培養了2萬餘名學生,其中包括6位共和國的正副教育部長、30多位院士,知名人士更是數不勝數,那也許就沒有什麼慶典比讓昔日的學生、今日的英才回來看看更隆重的慶典了。

成立之時創立“中學”概念

1901年,滿目瘡痍的清王朝拖著沉重的腳步蹣跚著走進了新的世紀,就在這一年的11月2日,五城學堂奉旨成立。這就是今日北師大附中的前身。國小大學都是我國固有的名字,那時候還沒有“中學”這個詞,故稱學堂。 在此之前,中國也曾模仿西方辦學,設立了一些洋學堂,這些學堂都是培養洋務人才———翻譯、海軍、陸軍、工業、交通等服務的專業學校,相當於今天的職業技術培訓學校。1901年成立的北京五城學堂是第一所獨立設定的普通知識學堂。但當初學堂的成立也是打算為北京電話局服務的。如果沒有後來的壬寅學制,五城學堂很可能就在普通學堂的基礎上成立一所電信專業的高等學堂。

五四之後實行男女同校

五四運動後,中國的公立中學開始力求超越教會學堂,逐步取得了信用,證明中國人自己辦的學校能夠勝過外國人辦的教會學堂。在轉移風氣方面的工作,附中功不可沒,當時的情況是北京的風氣在全國各大都市領先,附中在北京領先。為了端正學校體育風氣,革除教會學堂傳染的陋習,附中率先展開全校普及的體育運動,並限定從優秀學生中培養體育選手。它開創了課間操制度,成立各種運動隊,規定每年舉行一次運動會。1921年附中開始招收女生,成為我國最早實行男女同校的中學之一。同時成為各種新教育思想的試驗田。在已故指揮家李德倫先生的回憶中,“附中味兒”就是濃厚的學術空氣、文化氣息、好學精神、文雅富於幽默的談吐和愛好體育、健康活潑的作風。不死讀書,而是生氣勃勃,這股風氣一直流傳至今。

抗戰期間在戰火中苦讀

抗日戰爭期間,北平淪陷以後,師大附中的部分教師和數百名學生背井離鄉,輾轉遷移,先至西安,後隨西北聯大南遷,經過漢中500里行軍,到達城固,在東關關帝廟安營紮寨,在關帝廟大門上掛出了“國立西北師範學院附屬中學”的校牌。當時在這裡學習、後來曾任北師大教授的趙慈庚先生說起過一件小事,1940年2月7日是除夕之夜,夜裡12點以後,當他走出屋子,想冷靜一下看書發昏的頭腦時,一位叫做賈晰光的老師也端著茶杯出來,輕聲說:“你看這大年三十兒夜裡,城固縣的人都睡著了,惟有我們這幾間靜悄悄的草房,窗明燈亮。”正是在這秋風欲破、沒有儀器設備的百間草房中,六七年間,送出了四百多名英俊少年。使得附中的薪火在戰火紛飛中也得以輩輩相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